就在他們花錢如流水的時候,12歲的小女兒把長途電話打到中國飯店。她說,父母走前留下的零花錢用完了,能不能從銀行裏取點家裏的錢?母親說,不能,你可以早晨去送報紙掙線。冬日的寒風中,每天早晨給各家各戶送報紙,這就是母親給女兒的建議。
這樣的事,在中國父母眼中,大概有點殘忍。但是,美國父母認為,杜絕孩子的懶惰,從小培養自立精神,這是教會他生活,是對他的一生負責,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反差
就中西方家庭教養的目的而言,兩者有著相同之外,那就是教子成人、教子成才。然而在具體方式方法上,由於曆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認真地比較兩者的差異、得失,從中吸取西方家庭教養中上益的經驗為我所用,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特別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培養無疑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西方家庭教育及撫養上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麵,擇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在培養孩子成才的問題上,中國的家長普遍地存在著智能中心主義傾向,而西方的家長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由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愛梅曾對中美兩國的家教作了比較,她說:“同樣是小皇帝,在美國,孩子是社會的;在中國,孩子是爹媽的。中國父母在表示自己對孩子的愛意時,往往不在乎他們想些什麼,他們的困惑,他們的不安……”中國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值特別高,因而往往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子女,孩子隻要一上小學,玩耍的時間就非常少了,孩子放學回到家裏先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此後家長還要輔導,讓他們做各種各樣的練習冊。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一到星期天、節假日,家長們還要按自己的意誌,騎著自行車送孩子參加作文班、書法班、美術班、電子琴班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也不管孩子有沒有這方麵的天賦。孩子不喜歡學,家長就打、就罵,孩子簡直成了學習的機器。有報道說上海一個女孩因為不願彈鋼琴,竟然將自己的手指剁掉了。1992年12月10日《中國教育報》報道:南京鋼鐵廠工人胡某的3歲兒子胡丹丹因為背不出“曲項向天歌”的“項”,竟被他的父親踢死。1988年,上海市兒童少年家庭研究促進會對12個區的1141個家庭的家教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家長一致認為孩子是使他們高興的事是學習成績好,最使他們不高興、最擔心的事是學習成績差。浙江省社科院對近600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60%的兒童的學習結果未達到父母的規定要求時,會遭到痛打(見1992.12.15《新化日報》)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家長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父母的責任是要發現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必要的精神上、物質上的幫助。
二、在子女的養護上,中西方家長做法上的區別體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中國家長對孩子包辦代替,照顧得無微不至;而西方家長則更加注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訓練。有人講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富有犧牲精神的父母。愛子心切,要把過去自己沒有得到的幸福在孩子上補回來,因而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隻要給孩子買吃買喝買玩具再多的錢也舍得花,生怕虧了孩子,什麼飲料、娃哈哈、腦黃金,直往孩子肚裏填。浙江社科院的調查還發現,當孩子吵要買玩具時,90%的家長會馬上或在說服無效時購買。中國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較差,四五歲的孩子還要父母、爸爸奶奶追著喂,拍著睡。有人上了小學,還要家長穿衣喂飯。據報載,北京某小學一名四年級的學生竟然連雞蛋皮也不剝。輪到值日,有的家長還去幫助孩子擦玻璃、掃院子。一位18歲的碩士研究生被某地質學院指定為留法預備生,這本是件好事,但正當要他乘飛機飛往巴黎時,他卻交了休學報告,恐懼得全身抽搐。神經學家的結論是:病人發病的原因是社會生活能力差,出國反而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原來,他母親從小對他十分溺愛,使他喪失了洗衣做飯的基本生活能力,離開了母親的照顧,他就無法生存。凡是認識他的同學都說他是“研究生的科學水平,小學生的生活能力”。
西方的家長也愛孩子,但不像我們的家長這樣,他們特別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美國一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的小桌上,讓他們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吃的到處都是,將飯菜打翻,家長也不急不惱,這樣,兩歲的孩子都能夠與家長一起用餐了。美國的孩子四五歲已能自己整理房間,十歲時就應幹45分鍾的家務。有人說孩子摔倒時最能看出中西方家長的區別:美國的孩子是自己爬起來;中國的孩子是家長扶起來。北京陳經綸中學的學生魏冉談到她們應邀訪問法、德、比利時、瑞士、意大利的見聞,講到三四歲的幼兒自己抹桌子、擺盤子、刀叉,為客人和爸爸、媽媽倒飲料。到超級市場購物時,全是小孩子自己往小車上裝卸買的東西,家長根本不幫忙。
其二,中國的家長重生理,輕心理;而西方的家方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國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是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麵,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誌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甚至一件小事就可以使他們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直到輕生厭世。據團中央1995年對兩萬多名中學生思想狀況所做的調查,在“你認為你自己的弱點是什麼?”的選擇題中,有45.2%的同學認為自己“意誌力不強”;17.5%的同學認為自己“經不起挫折”。北京某重點中學一名初三女生因與同學一起議論該校一女老師的胖瘦受到班主任的批評,竟於次日淩晨割腕、跳樓兩次自殺,釀成終身殘廢的悲劇,而該生還是連續6年的“三好學生”。令人感歎的是當她醒來後知道自己住院時,竟如釋重負地說:“那我就不用去學校給老師道歉了。”
相比之下,西方家長比較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美國的父母經常與很小的子女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跟父母商量。西方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他們經受挫折的毅力,一兩歲的孩子任他們在草地上摔跌滾爬。俄羅斯人非常注意兒童的勇敢精神的培養,各地的居民點都有吊環、蕩板等各種體育設施,孩子去玩各種運動器械,家長從不多看多管。孩子摔痛哭叫,大人也不理睬,孩子哭一兩聲後,又去玩耍了。日本教育高橋敷在他的名著《醜陋的日本人》中,講述了一件他親身經曆的事:“法國人拉納的兒子十分淘氣,他用石砸我家窗戶玻璃,拉納夫婦並沒有因此來道歉,而是小拉納自己抱著一塊玻璃,低著頭來到我家。‘爸爸媽媽說,你自己幹了壞事,自己去接受別人的訓斥吧!’麵對這個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可憐模樣,我們摸摸他的頭,真不忍心訓斥他,結果還給他一些點心帶回家去。事後,拉納先生對我們十分不滿。”對此,高橋敷很不解。拉納先生說:“你這樣對待孩子,使我們很為難,本應受到訓斥的孩子,卻反而受到您的撫慰,希望你考慮一下這對孩子將來的影響。請您原諒,我想讓他再來一次,這次希望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給他以嚴厲的管教吧!”很顯然,拉納先生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在挫折中經受教育。
在子女獨立生活方麵,中國家長過度扶持,子女也不以強賴父母為恥;西方家長則鼓勵和教育孩子自食其力,子女也以不靠父母生活為榮。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是最有犧牲精神的父母。這話一點也不過分。中國的家長將滿足子女的需要當作自己的天職,視為莫大的幸福。家長不僅要把孩子撫養成人,還要幫他們結婚成家;不僅幫他們成家立業,而且還要幫他們照看兒女;不僅子女經濟上不獨立時供養他們,而且在子女已具經濟能力的時候仍然資助他們。而做子女的也視“在家靠父母”為理所當然,有的甚至想方設法從父母那裏多“沾”、多“撈”,兄弟姐妹之間常常為“沾”、“撈”不均發生爭鬥。在這方麵,西方家長的做法與我們大相徑庭,他們十分注重孩子的自立精神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據資料介紹,美國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女都從事過擦皮鞋、送牛奶之類的工作;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失業後,寧肯站在街上排隊領救濟金,也不肯要求父親幫助。西方國家的子女一到成年或有了職業便與父母斷絕了經濟上的來往,此時,如果還依賴父母就會被人看不起。
三、在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上,中國家長崇尚“服從”;西方家長則講究“平等”
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對人們心態的影響,“孩子就應該順從家長”的觀念在中國家長的頭腦裏占有根深蒂固的地位。”上述浙江省社科院對家長的調查表明,有68%的家長願意“不論說什麼,孩子都聽”,在父母的約束下,近1/4的兒童不能常去找夥伴玩,超過1/3的兒童在家長的要求下隻能參加語文、數學興趣小組。在“順從”的壓力下孩子想說的話不敢說,想幹的事不敢做,在大人麵前縮手縮腳,心情受到壓抑;而家長對孩子了解、交流的渠道也因而被阻塞了。與我們的家長相反,西方家長在孩子教養上所表現的民主平等意識卻非常強。他們絕不會強迫子女做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對孩子的錯誤選擇如有不滿,就耐心地加以勸說,而不會翻臉失和。美國的家長要孩子為他們做事時,總是帶著商量的口氣。德國的民法中還列有父母應該顧及孩子意願的行為規定。有關研究表明,專製家庭裏的孩子比民主家庭裏的孩子更喜歡同別人吵架,不體諒別人,人緣不好,上進心不強,對賞罰不太關心。相反,民主型家庭裏的孩子,能體諒別人,人緣較好,情緒穩定。
以上僅就中西方家庭教養的主要方麵作了粗略的比較,僅此,我們也能看出兩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
我們的這一代兒童,將是開創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他們中的獨生子女已經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生子女將在兒童中占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具有情感及教育優勢、智能與體格發育較好、知識麵廣等長處;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等短處。而做家長的對他們也往往存在著過分注意、過多顧慮、過高期望、過於關懷等心理的和行為的特點。鑒於獨生子女及其家長的這些特點,我覺得更有必要借鑒西方家庭教養的上述積極的方麵(當然,諸如西方子女一旦成家立業就與父母很少往來等做法筆者並不不讚成),並根據中國的國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條適合我國實際,具有時代特征、更能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最優家庭教養方案。要求當代少年兒童學會“五自”(自理、自學、自律、自護、自強)。正是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我們的廣大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也應該站在時代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高度來反思我們傳統的家庭教養的利弊得失,認真地認識和對待少年兒童的家庭教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