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勞動的人更容易成功(1 / 3)

熱愛勞動的人更容易成功

勞動是對孩子本身、家庭、社會都有益的事。注重兒童從簡單生活技能的學習到職業精神的形成,父母責無旁貸。

要花錢自己掙

西方國家的家庭,父母都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美國的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裏多富有,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賺錢。有個女孩每逢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裏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這女孩覺得在家裏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麵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子女從小的時候父母就這樣培養他們,社會觀念也是這樣。

西方國家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一個記者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每天早上都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麼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不可否認,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美國哈佛大學的M·P洪吉克博士利用30年時間就有關父母、子女等家庭問題進行了出色的研究。洪吉博士調查的結論是:“作為一家勞動力的父親,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滿意與否,會導致孩子的智力特別是男孩的智力出現差異。”

如果孩子在家裏看到的是父親悠悠晃晃、無所事事的形象,再讓他們去父親的工作單位看看父親工作的情形,他們則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印象。大多數孩子隻知道父親在哪裏上班,卻不知道父親幹什麼活。去父母的工作單位看看——這就是日本研究獨生子女問題的學者向我們提出的建議。一般的孩子幾乎沒有機會看到自己父母工作的情景,讓他們去看看父母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工作,是在怎樣地工作,讓他們了解要在社會上生活下去,養活一家人,父母需要付出多大的勞動。無疑,讓孩子去參觀一下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們看了父母工作場所,和父母親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兩代人之間交談的話題就會豐富,孩子觀察社會的視野也會大大開闊。

一位在哈佛大學留學的中國研究生,談起他周圍的美國青年曾說道,有一個同學家裏很闊氣,他父親接受了價值400萬美元的遺產,在洛杉礬市有一大片房產,將來都是他的,可是他卻不願伸手向他父親要錢花。他一麵上學,一麵“打短工”,洗碗、拾垃圾、剪草坪,什麼活兒都幹。他覺得為了掙錢而去勞動並不丟人,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要好。有一位女學生談起她的“邊學習邊工作”生活,認為很有意思。有時也覺得挺艱難的,可還是堅持下來了。她父親是個老記者,屬於中產階級,並不是沒有錢供子女上學。有一年,她回家看望父母時,曾問她父親:為什麼當她18歲時,就鼓勵離家“出走”?她父親回答:“因為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兩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獨立性。這不僅指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而不是處處依靠別人,還包括要鍛煉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堅強的意誌個性,努力自強不息。”

多數美國青年學生並不輕視體力勞動,有些同學,包括一些百萬富翁之子,有時在校園裏拾垃圾,就是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兒收集起來,學校便付一些報酬。當熟人走過來了,看見他們正在勞動,他們會主動跟你打招呼,說笑話,一點也不覺得難為情。

琳達·斯特恩寫了一篇文章鼓勵開店的父母讓孩子參與他們的工作,“雇用你的孩子能給他們灌輸自主獨立的意識,讓他們知道自己掙錢的價值,幫助他們建立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她發現那些幫助孩子父母做事的同時也了解了有始有終做事的重要性,看到父母不斷克服困難,親眼看見工作場所的日常程序,然後通過觀察父母的所作所為,更好地理解他們父母是什麼樣人。

兒童心理學家米麗亞姆·克恩,對此表示了相同看法:“當孩子從事家庭勞動時,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明白這意味著負責任。”

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

哈特正站在他的仆役長培訓學校新開課的一個班裏。他開始提問:“傑弗裏,假如你的雇主的妻子不在時,你正給你的雇主送來早晨的咖啡時,發現一個女人和你的雇主在床上,你會怎麼辦呢?”

“那我就把托盤放在他的床頭櫃邊,為他拉開窗簾,或許還會談談天氣,”

“假如他的女伴一絲不掛地坐起身來跟你道早安,你該怎麼辦?”

“我就說:‘早晨好,太太。’並直觀她的眼睛,從不往別的地方看。”

“很好,傑弗裏。你敢保證你不會偷看嗎?”

“我敢肯定地說,我不會偷看的,先生。”

“很好,一個仆役長總是要小心翼翼。”

仆役長這個行當又東山再起了,哈特這位出生在倫敦東區的皇家祝酒員承擔起了這所職業學校的教學任務。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高超的職業技能,更是一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

他開設的課程共有86個項目,包括怎樣鞠躬,怎樣提平報紙,怎樣倒葡萄酒,怎樣平靜地引開醉酒的宴會來賓。此刻,他的學生一邊通報著假想的來客的名字,一邊頭頂葡萄酒杯、手端香檳托盤走了過來。

“我們看到的都很完美,”衣著打扮得體現無瑕的哈特說。“詹姆斯,仆役長麵對雇主應保持什麼樣的態度?”

“要友好,但千萬不要太親熱,先生。

“很好,馬丁,告訴我仆役長的個人衛生應該達到什麼標準?”

“每天要洗兩次澡,刷四次牙,永遠不能吃蔥蒜和咖喱,晚上下班後也不允許。

“非常正確。”

這些未來的仆役長大多20歲左右,這個新開課的班上有位學生是賣掉家裏的汽車付清6000美元的學費才人學的,因為哈特的學生畢業後的起點年薪便是4萬美金,食宿和汽車是免費提供的,如果想做兼任保嫖的仆役長的話,經過躲閃駕車和武術的特種訓練後,年薪可達6萬美金。

哈特班上畢業的學生的雇主有英國王後、約克公爵、約旦國王侯賽因等。當今的大多數雇主是大商人。

傳統的仆役長的職責是擦洗餐具、管理家仆、準備餐飲。但時代變了。

“當今的仆役長其實就是一個經理,”哈特說。“他可能會照料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四個皇族,支付職員的工資和直升飛機、遊艇隊的費用,準備宴會,為雇主訂票。”

盡管仆役長的服務範圍擴大了,但其根本的角色象征卻沒變,他要有一種優雅得體的舉止和風度。哈特的學生被告知永遠不要主動搭話,主動提意見,或者偶然聽到別談話時作出反應,他們的背永遠挺得筆直,這就是仆役長的角色樣板。

哈特說,“鞠躬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一種尊嚴的標誌,而不是裝奴才相,你永遠不能向下看。要永遠正視對方,腳跟並攏,腳尖分開,雙手垂在腰邊。”

一天上午9點,這個世界上最彬彬有禮的班組來到倫敦第一流的服裝廠和服裝店參觀學習,仆役長要給雇主整理衣箱,他們要學習怎樣把襯底和疊好的領帶塞在領子裏以保持衣領的挺括,怎樣把褲腿疊在一起掛在另一層以防止沾上油膩,怎樣把鞋放在箱背以防弄破皺衣服。

這位有幾百年曆史的名店的老板吉威最有份量的一句話是對學生們的警言:“衣著講究應該理解為風度翩翩,一位紳士不該把他的財富背在背上,一個紳士最基本的特質是不事炫耀。”

在塞爾弗飯店,學生們學習如何儲藏龍蝦,如何區別是人工養殖的還是野生的;在毛特酒店,羅伯特教他們如何打開香檳酒:“一隻手握住起子,另一隻手慢慢轉動酒瓶,這樣打開

瓶蓋時就會聽到“噝噝”的聲音,而不是‘劈啪’一聲。拇指要壓在起子頂上以免讓起子飛掉。”

“人們仍然對仆役長這個行當覺得可笑,但也有一種賞識,”在學生們參觀完最後一個商店時,哈特說:“仆役長有一種尊嚴和風度,還要具備豐富的知識。他要讀禮儀、服裝、藝術、葡萄酒、水果、蔬菜、肉類和雕刻方麵的書。假如一個仆役長上正餐時雇主說:·這牛肉太棒了!詹姆斯,它是哪哪兒產的?’‘冰櫃裏藏的,先生。’錯了!仆役長已經學過它產在德國,而且知道那裏的牛是怎麼喂養的,它的肉為什麼那麼香。他應該這樣回答。”

第二天早晨,哈特開始了最後的複習輔導。他考了學生們打電話的禮儀、安排晚會的程序、整理報紙等內容。

哈特讓馬丁講一下如何平靜地把酒醉的客人從餐桌上引開。

“你拿著一隻酒瓶,站在你的雇主身旁,仿佛你要問他關於酒的事兒。然而你卻告訴他那個喝醉了的客人對他身邊的人不滿,你的雇主就可能囑咐你自己處理這事兒。”

“你離開餐間,讓另一位仆人在5分鍾後來餐間作出傳話的樣子,隨後你就可以告訴那位醉酒者,另一間餐食裏有他的電話。如果他不情願出來接電話,你就說你要為他把另一杯酒端到電話機旁。一旦他出了餐間,你就站在他和餐間門之間,向他致歉,並告訴他沒有他的電話,隻是主人擔心他酒後失態叫他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