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他上咖啡,但如果客人想走,你就告訴他你可以把他的車開到門口。他把鑰匙交給你後,你就去叫一輛出租車,並問明天幾點給他把車送回去。”
“正確,哈特說,“隻是忘了一點,如果客人堅持回餐廳,你也不要阻攔他。”
畢業那天,這些新仆役長在一家酒吧聚會,在這個狂歡之夜將盡時,詹姆斯舉起酒杯幹最後一杯。“為了幹得最好,”他說,“為了完美,幹杯!”
仆設長這一職業盡管在人們眼裏屬於卑微的伺侯人的活兒,然而,哈特和他的學生卻把它發揮到了極致,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富於藝術性的境地。他們把顧客想不到的一切細微末節都想到了。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正是這種西方文明的敬業精神使哈特學生成為世界上首腦名流們垂青的仆役長。聯想到一些人“小事不想幹,大事幹不來”的心態,這個故事似乎給了我們無窮的啟迪。
德國的職業技能培養
德國青年科爾有著廣泛而活躍的愛好:他聽古典音樂和搖滾樂,最喜歡德國現在的幾支搖滾樂隊;他有時去法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旅遊,有時去登山和滑雪;他偶爾也會享受一下駕車風馳電掣的樂趣。但是等他回到了自己在服務部門的工作時,他就會把全部身心都投人一種兢兢業業的狀態中去,對業務的熟練使他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這些得益於他在北萊茵一威斯特伐利亞的一家專門職業學校接受的職業教育。
德國的馬克斯一普朗克教育科學研究所是全德國的主要幾家教育研究機構之一,在一篇自我介紹的文章裏他們談了其研究範圍的選擇。“其重點是:研究兒童入學前在家庭中的社會活動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課題。第二方麵的重要課題有: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教育、勞動、經濟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研究職業教育問題。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三個重點,是研究如何從政治、法律和組織管理角度來提出教育改革的問題。”
因為教育歸根結底是以促進社會發展為其目標的,因此教育研究者們自然而然會把教育——勞動——經濟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考察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德國素以重視辦教育而著稱,但德國教育所努力的方向並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送進大學。因為大學作為學術研究和教學綜合的統一體,它與具體的職業訓練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距離。
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專門人材,德國的《明星》畫刊曾經列出具有前景的2000年的50種熱門職業,並指出由於實現技術化,這些職業幾乎也都適用於女性,其中包括;汽車機械師、設備設計師、電氣安裝工、機器安裝工、化學技工、能源電子工、冶金技工,銀行商務員。單項貿易商務員、數據處理員。技術製圖員、醫學技術助理、麵包師、幼兒園女教師等等,隨著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精細,眾多職業對勞動者的專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有人做過統計,在教育發達的德國,在15—18歲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過高素質的職業訓練,政府為此製訂了《職業教育法》、《青少年勞動保護法》和《職業教育促進法》來保障這一製度的發展和順利運轉。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沒有豐富的資源作後盾的情況下,德國卻能以尖端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精益求精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取勝。
德國的職業教育為勞動者帶來的是嫻熟的技巧和強烈的職業道德意識,因此它被稱為是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這同時也使得德國與其他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失業率一直保持在低水平。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訪問德國時曾說,德國每年要向西歐出口很多產品,但還應該出口另一種產品,這就是職業教育和培訓製度。戰後德國經濟的振興,充分證明了職業教育的成功。
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與完善,德國的職業教育最終成為了先進的種類齊全的體係。它不僅有助於整個民族經濟的繁榮,而且使學生自身也受益匪淺。職業教育在德國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被青少年廣為接受和歡迎,它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並不是僅僅把目光放在教會青少年一種安身立命的技能上,還要通過勞動讓他們認識世界的規律,完善自我。
在本世紀初德國職業教育運動的倡導人之一喬治·凱興斯泰納提倡把當時德國的國民學校由“書本學校”改為身體活動和精神活動結合的“勞作學校”,主張學校應該是學生將來職業預備的場所。他認為,公民的教育目的,作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和職業教育,以及作為實施職業教育的機構勞作學校,是“三位一體”的,職業預備教育的真正目的,並不隻是完全為一定職業的工具、機械和原料的操作,而在於養成工作必需的智能、良好的工作方法及審慎精確等習慣,更重要的是養成工作興趣。
凱興斯泰納特別強調職業教育的“職業陶冶倫理化”和“團體的倫理化”功能。他認為經過職業陶冶,個人在理解了其中的重要意義之後,就能提高自己的“內心人格價值”,有了這種認識前提,就會持之以恒地以無私的奉獻精神來對待工作;他還同時要求要把學校辦成倫理化的“工作團體”,培養學生在自己所屬的團體生活中共同工作的精神。他認為學生能在共同的工作當中漸漸明白自己的工作對於“自己個人和團體的倫理化” 的關係,形成“責任意識”。由此可見,德國的教育學家們正是看準了職業教育這一片園地來提高學生的智能,培養他們的精神,陶冶他們的身心性格。
德國的職業教育一經推出,這種不單純依靠抽象思維而是同實際生活有直接聯係的教學,就吸引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直到教學結束仍能令他們感到津津有味。因為教育家們普遍認同,當青少年離開初等學校以後,正是他們受教育的最佳年齡,同時也是最需要教育的時候。這時候青少年敏銳的感知能力處於巔峰狀態,新鮮有趣的內容以及其間的種種內在聯係會令他們感到無比興奮,而這種興奮會促使他們凝聚起自己的精力全力去探求新的可能性。他們的天賦才能在這個時期開始活躍,如果不及時地予以開發,這塊土地就會被到處滋生的荒草所侵占。
同時,在這關鍵的歲月,對青少年的意誌品質進行熏陶也是至關重要的。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對工作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而他們在認真追求知識和技術的過程中,也會充分地受到這方麵的教育。還是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為了解決家庭教育在工業社會所遇到的困境,德國各地興起了許多公共教育機構,對孩子們進行各種手工工藝的培訓。因為在德國人的觀念當中,普通教育如果沒有包括手工藝的教育,就不能完善地發揮出教育的效能,而一個能工巧匠在任何生活環境中都是寶貴的財富,同時樸實無華的手工藝常常使人頭腦冷靜、謙遜有禮。
由此可見,德國人特別注重實幹所帶來的物質價值與精神效果,這也正是德國人普遍具有高度的職業榮譽感的源泉。德國人的那種追求紀律性、凡事皆求完美的品質更在職業教育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因此他們強調對孩子進行勞動技能的鍛煉,這種傳統意識使德國很多孩子從小就經常擺弄和操作物體、從事構造模型、進行科技活動。修理家具或電器,這也鍛煉了孩子們應用知識的能力、技術活動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在20世紀高科技的現代化社會,職業教育的發展更是蒸蒸日上。在《對德國青年進行職業教育的專家意見》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每個青年人要有一種牢固的本領和知識,特別是從事某種職業的本領和知識,以作為安身之基礎。
這種本領和知識單靠按部就班的辦法是學不到手的,必須以同每個人的能力相適應的方式,積極學習才能獲得。對事物之間的聯係要有個概括了解,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麵;對每種具體情況必須能進行客觀的闡述;隻有這樣才能在處理問題時感到運用自如。
●按照事物規律性來客觀地對待事物,在人類生活中很好地樹立這種風氣。在人類的共同生活中,每項客觀的任務都有它自己的意義。因此青年必須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麵的總形勢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並且學會懂得根據這種總形勢來承擔自已任務的本領。
●青年人不僅應該認識到對客觀事物和人類社會的總形勢(這種形勢決定人們要去完成自己分內的任務而且必須學會對這種形勢采取正確的態度)。為此青年人就必須發展對其正確的和不正確的事物進行鑒別的能力。一方麵通過提高認識,一方麵通過引導他們學會批評的本領。
●青年人必須具有如下的本領,即實際上把約定俗成的正確觀念作為自已的行動指南。因此就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發展人們的所謂的外在意誌特點(如果斷精神,有力的行動,堅持精神等)。在這個問題上,教訓青年人是收不到什麼效果的,毋寧說是榜樣的力量,同伴之間的互相影響,創造一種磨煉人的性格和正確運用表彰和批評的機會等手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德國把職業教育問題是國家教育政策的重心,所以在教育主要由各部門分管的情況下,政府唯獨對職業教育進行直接的領導和協調。1975年文化部長會議一致通過,在職業教育方麵應使用以下名稱,包括職業學校。職業專門學校、高級職業學校,職業文理中學、技術高中和中等專業學校,而由此確定了職業學校的類型。
德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不同情況,不同目標選擇各類學校,比如說,實科中學的畢業生經過職業專門學校的兩年深造,在謀職方麵就達到了中等文化素質。根據他們所進的是商業、工商技術、家政或是社會服務等方麵的專門職業學校,他們將來可以成為首席商人、高級服務人員、實驗助手、技術人員家政或者信息員的助手。而職業文理學校則是帶有職業重點的文理中學形式的學校,它使受教育者可以達到升人大學的水平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