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勞動的人更容易成功(3 / 3)

很多學生選擇職業學校,因為它有著完備的教學內容,相互連接、彼此交流的科學培訓製度為學生們展現了寬廣的前途。職業教育的範圍包括有經濟、管理、冶金、電機技術、建築、木工、紡織、服裝、化學、物理、生物、印刷、紙張、顏色搭配、室內布置、健康、人體保健、食品、家政、農業等眾多行業。

在此基礎之上還有細致的劃分,比如在商業學校裏會設置有零售貿易、批發貿易、工業、辦公室女職員、信貸機構、保險業、飯店及諸如采購運輸商、旅遊局服務人員、公證人和律師事務所的助理等專業。而針對每一項專業又設有各種課程,如一所以製造技術為重點的機器製造學校的主要科目包括方法學、數學、數據處理人門、物理、統計和力學、材料強度學、化學、材料學、製圖、電機技術、量度控製學和合金技術、機器製造人門、設計與計算、加工機器和加工程序、發電機和活塞機器製造、勞動準備、企業社會學、勞動法等等。

而難能可貴的是,德國的企業也擔負起了職業教育者的職責,因為企業和學校二者聯手,就等於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和工作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很容易使他們把理論知識和實際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還可以使教育直接為經濟發展服務,培養出適應部門需要的合格人材。

為了鼓勵企業興辦教育,國家還製定政策予以照顧,如規定企業的職業教育費用可計入生產成本,並享受減免稅收的待遇。而對於如果某些企業不具備從事職業教育的條件,國家就要對其招收員工予以限製。

因此在德國的各類職業教育當中,雙軌製教育的比例要占到75%他所謂雙軌製職業教育,即學生同時接受學校和企業兩方麵的培養。企業承擔了職業教育的大部分經費和主要責任,它們甚至還要負責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一些大企業往往有自己的職業學校。青少年們每周到職業學校接受一天的基礎知識教育,四天在各自的企業接受實際工作的培訓。也可以一段時間在職業學校進行基礎知識教育,一段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

職業學校的理論課直接為企業中的實踐服務,這樣在企業中的實習真正成了職業教育的重頭戲。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青少年們也受到了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的感染,他們在心理上也把自己當作有職業責任心和榮譽感的成人來要求,極力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這種角色上的認同可以使青少年們更快地成熟起來。

青少年們也意識到,接受職業訓練始終是為自己找到理想位置的最佳基礎。對他們而言,接受職業教育意味著更為自己拓寬了發展的空間。因為德國的規定是,凡參加職業教育的學經在通過結業考試成為技術工人後,經過幾年的實際工作,可以報考技師。此後憑借繼續奮鬥,而且通過考試的話,可以成為技術員、工程師或企業及部門的領導人,或者可以進入大學深造。

雙軌製職業教育製度也同樣延伸到高等教育領域,如巴登州的職業學院就是根據與其掛鉤的職業的具體特點和培訓條件,為企業定向培養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助理經濟師、企業經濟師和實習指導教師。這所職業學院的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並針對企業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和研究的辦學製度已經成為一種模式,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應用和推廣。

德國的職業教育經驗可以賦予父母幾點啟示,首先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並非是讓他們都擠進大學一條路,而是要切實考慮到學生的未來前途,教育應該為因材施教廣開途徑,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選擇,展現在學生麵前的也應該是“條條道路通羅馬”。而且,單靠書本給孩子的知識和精神熏陶是不完全的,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生活技能的同時,也有助於他們認識的升華。還有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教育不能局限在一個封閉的係統裏,而是要麵向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使教育、勞動、經濟三者之間相輔相成而蓬勃發展。

如何鼓勵孩子做家務

現在我們的家裏有了各種各樣的家用勞動輔助設施,如洗衣機、吸塵器等,雇用工人幫忙等,那麼我們應不應該要求孩子分擔這種無窮無盡的家務勞動呢?應該,這是物質豐富的社會僅存的一點可以給孩子帶來責任感的家庭勞動義務。隻是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去做。

瑞恩在學校十分受歡迎,因為他和同學關係好,樂於助人,也常常幫老師做事情。每次舉行家長與老師的座談會,媽媽總是被問到瑞恩在家裏受到怎樣的訓練,父母是怎樣教育的,為什麼這樣願意幫忙等等,媽媽卻是有苦難言。因為他們並沒有刻意地做什麼,隻好說他似乎有這樣的天性。這話也不是完全錯。瑞恩曾經是非常可愛的小助手。媽媽說:“瑞恩,遞給我那卷餐巾紙。”他會急不可待地跑過去,給媽媽拿過來,臉上充滿了能做事情的喜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瑞恩乎越來越懶於勞動。每天媽媽叫他做些事情,他都會睜大眼睛看著,卻不動手,一直到媽媽口氣硬了起來,才慢慢吞吞地將事情做完了,臉上很少看到以前那種自覺榮耀的笑容。媽媽認為瑞恩漸漸大了,應當學會參與家裏的日常勞動,培養他的勞動精神和與家庭其它成員合作的精神,因此給他分派了一些事情,例如晚餐前幫著擺桌子,早晨起來要自已疊被子等等。瑞恩的表現令媽媽十分失望,每天要多次催促,甚至發脾氣才能促他動一動,而他做得也很粗糙,搞得媽媽火氣上來,不免要訓斥他一頓。媽媽想不通,托尼小時候那麼愛勞動,在學校裏也常受到表揚,為什麼稍大些在家裏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卻表現得這麼困難。

小瑞恩媽媽忽略了一個問題,即瑞恩已慢慢長大了,尤其接觸到外界的環境,懂得自願與被迫行為的不同。當他小的時候,能夠幫媽媽做事,對他來講是一件很有趣的使他興奮的事,因為他能做事了,能像大人一樣做事了,這是他對自己能力的嚐試,是對大人世界的探索,對他來講這是一個裏程碑。在他腦子裏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幫助別人,而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因為他想要學習各種各樣的技巧,因為他對這世界的好奇心,因為他要證實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明白可以做好某事,讓他人明白他能做大人做的事,這就足夠了。所以他心甘情願地去做事並能從中得到無限的樂趣。

當瑞恩慢慢學會做許多事情,尤其是在家中,這些對他來講已是駕輕就熟的家務事,既沒有新鮮感更沒有學習新技術所帶來的刺激,家務事對他反而變成了枯燥的事,甚至變成了負擔。由於他沒有了做事的主動性,媽媽的命令就變成了強迫,引起他的反感。而這反感涉及事情本身,使他對媽媽要他做的勞動厭惡起來。這大大出乎媽媽的預料,媽媽很吃驚,從而引起了他與媽媽之間所有的不快。而在幼兒園裏,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從幫助別人及老師感受到樂趣,同學與老師對他的讚賞使他感到自己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覺得自己是被強迫做一件事,而是自願來做的。所以就有了他在學校與家裏截然不同的表現。

瑞恩在學校裏體驗的是一個較為民主的環境。老師並不需要迫使學生做什麼義務勞動,對於他們來說能幫老師做一件事是一種榮譽。他們都爭先恐後地報名,而主動幫助其它小朋友所帶來的積極評價,也使瑞恩自覺樂趣無窮,絲毫不把勞動當作苦差事,總是自覺自願地去做。在他們這個年齡。瑞恩已感到自覺與強迫的不同。他希望自己有選擇的能力,不被強迫去做什麼事情。社會發展到今天,絕對的強權已經消失,更多地為民主的概念所代替,“合作”便是其中的一個概念。所謂合作,就是眾人各盡其力完成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本身體現著各方麵的利益與責任。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態度,不能加入家長製的作風。合作意味著更多的平等意識與自由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務,並非完全出於勞力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合作精神。如果將此目的忘卻,而一味命令孩子做什麼事情,甚至沒完沒了,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而拒絕合作。

在上麵的例子中,瑞恩已經遠離了做事情的新鮮感,如果要想讓他繼續參加勞動就要增加一些新的意義在裏麵,而不是簡單地對他講“去做這個,去幹那個”,假如因為托尼不肯就範而大發脾氣,大加訓斥,就錯上加錯。這種強製他們做事的結果就是瑞恩幹脆什麼也不去做,寧肯受些訓斥,做父母的也拿他無奈,僵持下去,就變成了一場權力之爭,看誰更有權威,根本談不上合作了。

在鼓勵孩子做家務事時,我們應及時補充新的概念,使勞動變得更有意義。由初始的新鮮感,及顯示能力的願望轉變為對家庭生活做貢獻的自豪感。引導孩子從合作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非僅僅滿足個人的興趣與虛榮。教育孩子們懂得家庭是一個運轉的整體,需要每一個成員的投人才能構成愉快的生活。孩子在此是可以為家庭這個整體服務的,這是他的義務。有了這種認識上的鋪墊,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