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禮儀教育

西方人一向把禮儀教育作為品德教育的入門課,其理想中的楷模便是紳士。

禮儀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入門課

培養一個紳士大概並不比培養一個科學巨人省勁兒,小到舉手抬足、吃喝拉撒、穿衣戴帽,大到待人接物、社交活動,都有一套細致入微的規範。這種優雅得體的紳士風度如今卻受到了挑戰,西方人的衣著似乎更隨便了,舉止似乎更粗野了,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也出現了。這種傾向已引起了西方社會的普遍關注,社會人士和禮儀專家紛紛呼籲:不禮貌和不文明的行為將嚴重危害當今社會各階層的合作與團結。許多政治家提出對公民的行為舉止要施以訓練;知識分子發表了一係列爭論性文章,拯救良好社交禮儀突然成了西方社會的熱點問題:救救禮節!

德國作家R·洛托在發表的最新小說《逃避客人》中譏諷了粗野無禮的舉止行為。在一次采訪中,他把粗魯者稱為“喪失尊嚴的人”,並抱怨這些人是“世俗的、低級趣味的家夥”,他們將社會生活和私生活引向不健康的一麵,在一定範圍內,會強化人對人的侵犯意識。諷刺讀物《粗暴人》的主要撰稿人高爾特不斷告誡讀者們要樹立新的文明教養。例如,每次打電話前都要反複考慮,是否這個電話非打不可,因為您選擇了這一號碼,就可能會打擾對方。綠黨政治領袖海勒提出:學校必須對學生加強文明交往方式的熏陶。眼下,不僅僅是知識分子認識到了時代的特征,一批撰寫有關行為舉止書籍的作者也教訓人們要懂點兒規矩和禮貌。最近,在德國參加禮儀講座的人報名人數急劇上升。事實證明:許多人對社會交往方麵的事情都顯得無所適從。他們反而覺得,某種程度上的粗魯隨意,更容易與人打交道。然而,一般說來,在專業技能平等的條件下,具有良好交往方式的申請者更容易被錄用。在柏林從事舉止行為教育的女教師陶茨威斯每年要舉辦大約50次禮儀講習班。她指出:在許多企業中往往缺少最起碼的禮節,“如果我們公司的所有員工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即他們看到每一個顧客都能主動與之打招呼,那麼我們公司的銷售額就會上升25%。”

西方人如此注重從小對孩子進行禮貌教育,是不是有點小題大作?非也。西方人是把禮儀修養作為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石來看待的。很難想象,一個舉止粗野的人會有高尚的品德。小節不拘,大節必亂,正像一位德國記者所言:“在我們這個互相交往的社會裏,許多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的人需要有統一的禮儀規則,並用它們作為一門工具,以創造出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

在就餐中學禮儀

一般來說,禮貌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的事,而美國的學校卻巧妙地把學生的在校午餐變為禮貌教育課堂。對美國的多數學生來說,在校午餐首先是一種娛樂和學習,然後才是吃飽肚子。學校為了使學生的午餐既歡樂又文明,並盡量保持食堂安靜,製訂了一係列規定。

美國紐約的天才兒童小學,學生就餐規定很明確。三位校長助理輪流監督學生就餐,表現好的孩子能得到表揚,一年搞三次評比,受表揚最多的班級可以免費吃一次冰淇淋或意大利烤餡餅。小家夥們能很快背出這些規定:“不許打架;不許亂跑;一聽到吹哨,就不能講話,否則就要罰站,不能和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哪個班級把自己的桌子擦幹淨了,就會受到表揚,但是,要是班上有一個學生擦完桌子跑著離開食堂,那麼這個班就前功盡棄了。有人問幾個四年級學生:為什麼大家吃飯時都那麼有禮貌,他們同聲回答:“誰不想得獎哪!”

這些學生們不僅懂得飯桌上的基本觀矩,而且也知道怎樣做才顯得有教養。娜塔莎說:“老師教我們,吃有吃的規矩。他們說:‘不要浪費,給你的東西要全吃下去,要想想有的人還沒飯吃。嘴巴裏嚼著東西時別講話;嚼東西時嘴不要張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