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玩興大發時,這些好規矩往往被拋在腦後,一個女孩子在排隊領飯時,一下子抓了12包西紅柿醬,對自己的貪婪還得意地大笑,隨手把6包轉讓給另一位同學。一個4歲的女孩子把奶酪三明治中的奶酪拿出來吃,沾了一手奶酪,用舌頭舔起來。他們畢竟是些孩子。

孩子們不能站在椅子上或坐在桌子上,也不能不擦桌子就離開。老師有時在飯廳裏巡回檢查,有時和孩子們坐在一起吃。他們主要阻止孩子們大喊大叫。

在紐約市西北區的“三一”學校,學生包括幼兒園到十二年級。幼兒園和一年級小學生進餐時坐在自己座位上,由老師分食。在老師把食品分到每個學生手中時,還及時扼要地教育孩子們飯桌上的規矩。當教師索尼亞把一盤油炸雞遞給一名學生時,另一名學生咳嗽起來,她立即說:“咳嗽時把嘴捂住。”孩子們相互間忘了說“請”或“謝謝”時,老師就提醒他們。也許該校學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耐心,隻有當飯菜端到所有人麵前後,大家才開始吃。

在午餐期間,老師們還向孩子們講解他們吃的是什麼。岡比斯老師說:“進餐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因為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孩子們在家是不會去看父母做飯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們想方設法讓孩子們了解生的食物是怎麼煮熟的,岡比斯老師說:“有的孩子想象不出魚是怎樣跑到盤子裏的。”感恩節時,學校邀請孩子們的父母一起來做烤雞腿、白薯餅和玉米麵包,這些都是印第安人的傳統食品。老師還帶領孩子參觀食品店和超級市場。

從學生把黃油塗到麵包上的辦法可以看出年齡的差別。大一點的學生本能地將麵包掰成小塊,然後才塗黃油,而年幼的學生則抓起一片麵包就猛塗黃油,然後把麵包塞進嘴裏。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吃飯時沒有老師陪著吃,而隻有3個老師監督,所以有時盤子會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10歲以上的學生吃飯就很文雅了。一個女學生很“帥”地將香蕉一片片地切到酸奶杯裏。女學生嚼食時嘴巴都不張開。

美國大多數學生在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時,仍能注意飯桌上的規矩。禮貌教育最顯著的成績是:孩子們讓別人把一句話說完時才插話。這說明通過學校教育是能使孩子們變得有禮貌的。鮑爾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的成功極有幫助。大的商業交易或愛情往往是從餐桌上開始的。”

在西方社會,禮儀教育一直受到重視。社會和家庭都認為,這是讓孩子融入社會必修的“課目”。說到底,禮儀是一種社會規範,對其遵守與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對你是否接納。

英國的“紳士教育”

父母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英國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國中是較有特色的,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一些做法。

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家長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家長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英國的一般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隻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麵。言談舉止符合標準,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國家庭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製,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麵,英國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負責,現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則是第二位的。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