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但不應嬌寵、溺愛他們。所以,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裏,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隨意地玩。總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使他們明白,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國的家庭裏,孩子永遠不是中心。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都不會對小孩嬌寵,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以磨煉他們的意誌,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誌,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有些公學舉世聞名。在這些名牌公學裏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學學費昂貴,強調品學兼優。然而在公學裏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校方故意將飲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設備。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裏穿短褲出現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也要開窗就寢。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養成堅強的意誌,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在公學裏,人們以吃苦為榮,以意誌堅定為高尚,樹立了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在英國人的眼裏,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環境的磨煉,準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以增強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鍾愛,這種愛強於對孩子的嬌寵和過分的嗬護,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

傳統是無所不在的,一旦形成傳統,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傳統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深深地植根於英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準和價值所在,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一,以至於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辦事,按傳統的標準去評定孩子的行為。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裏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製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這樣,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隻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係列作法,孩子長大後會受益匪淺,一些人在後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曆的孩子在其成人後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這樣便形成了傳統,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