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樂觀提高人生境界
事實說明,生活在幽默快樂的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在交際中獲得成功,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在人的社交能力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擅長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在人際交往方麵比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人們“很難討厭能讓他笑起來的人”。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幽默風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受歡迎。該觀點已被無數次研究所證明。研究還發現,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社交能力強就比較容易與同伴幽默地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別人的幽默逗得大笑。而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認為害羞的8—13歲的孩子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有一次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幽默風趣”被當成交友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孩子幽默感的發育過程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樣,幽默感的發育在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星期就開始了。嬰兒剛6周大時,你就可以和她玩躲貓咪,用一塊手絹遮住自己的臉,然後迅速拿開,孩子就會衝你笑。
嬰兒隻能欣賞身體幽默,於是我們就搖身變為查理·卓別林,看著孩子不住咯咯地笑著,從中得到無法言傳的喜悅和滿足。我們天生就知道怎麼鼓動孩子大笑,比如,給孩子一個預料中的驚奇、讓他們知道“因果關係”的基本原則(用嗬癢癢或其他動作刺激他們的身體)等,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無師自通的。
根據保爾·麥基的理論,遠遠超出身體或感官反應的真正幽默,是在孩子進入生命的第二年,對字詞和物體的象征意義逐漸理解的時候才開始的。這時對他們來說,幽默的基礎是身體的不和諧性。比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把鞋當成帽子戴在頭上,會讓他大笑不止,在他的感覺中,這就象卡通片上貓追耗子進洞,最終把臉撞成烙餅一樣可笑。
3歲的孩子就會發現純粹語言本身也會很有趣。剛開始,她會發現叫錯名就非常可笑。她會把“腳”說成“手”,“貓”說成“狗”,“媽媽”喊成“爸爸”。重複也使笑話更可笑。兩歲半的孩子就會被某個笑話的字麵意思笑得喘不過氣來。
幽默的內容對任何年齡段的孩子永遠都是重要的,但對這一年齡段,是尤其重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認識幽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尋找。看過《芝麻街》的孩子都認為,大鳥的笨手笨腳和格羅夫的戀愛幽默不同,與伯特和歐尼的愚蠢也不同。他們喜歡修斯先生作品中的節奏和韻律,但這種喜歡是與作者的奇思怪想和色彩豐富的插圖分不開的。如果沒有這些色彩,孩子們就不會如此印象深刻。
當你的孩子長到3歲後,便進入幽默發育的第四個階段。不僅身體和語言的不和諧性,概念的不和諧也會使他們大笑不止。比如,另一個3歲的孩子把一隻瓶子放在嘴中並不可笑,但爸爸這麼做就太可笑了。然而,如果一位陌生人也想以此來逗笑他,那他就會焦躁不安,甚至大哭起來。孩子們心中有一個標準線,能區分什麼事什麼時候可笑,什麼時候則不,而什麼時候又是個威脅。這就解釋了孩子對小醜所懷的矛盾心理,他們第一次當麵看到小醜的古怪動作時,會覺得有些離譜。電視節目、電影中的小醜和馬戲團中、生日晚會上捏人的麵頰、把大鼻子粘到人臉上的小醜們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孩子隻有學會把小醜放到現實生活這一“活生生”的背景上,才會覺得它有趣而不是威脅。
幽默感發育的第五個階段開始於5—7歲,他們這時的語言能力更強,漸漸明白許多詞語有多種不同的含義。5—6歲的孩子開始講有雙重含義的謎語。
孩子們進入到第五階段,努力掌握謎語的內容,非常有趣。幾年前,一位教育學者看看不同年齡孩子幽默的發育情況,見過一群不同年齡的孩子。6到12歲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許多笑話要講,而隻有5歲的亞曆克絲,一個總是笑著的小女孩,給我的印象最深。身邊有這麼多大孩子,她顯得非常興奮。在沒有輪到她講笑話之前,她就把小手高高舉起來,足有15分鍾之久。
終於輪到了她。她興奮得眼睛發亮,笑嘻嘻地問我:“笨蛋對我說了些什麼呀?”“我不知道,”我回答,我驚喜於她那很有感染力的興奮情緒,覺得似乎整個房間都熠熠生輝了。“你吃我的糖了嗎?”她又笑著問。
“這是什麼意思?一點意思都沒有,一點也不好笑。”一個9歲的女孩帶著滿臉不屑對亞曆克絲說道。“不,這很有意思。”亞曆克絲反駁道,興奮情緒絲毫不減,又重複一句:“你吃我的糖了嗎?”
“她太小,不知道自己在說蠢話。”一位11歲的男孩忍不住說道。亞曆克絲情緒一點也不受影響,仍然重複著她那句妙語,仿佛在說:“不管你們怎麼想,隻要我認為有趣就要堅持這麼說。”
亞曆克絲的笑話表明,她明白了語言幽默這一形式,但對內容卻並不理解。毫無疑問她在重複以前聽過的笑話,但記錯了其中的一兩個詞,她還無法理解是詞語的一詞多義性使笑話具有了可笑性,因而單純地以為你不懂,便是你自己的問題。所以,她的笑話被研究者們稱作“謎前”笑話。
孩子進入小學時代以後,轉而迷戀現成的謎語。許多孩子為能記住許多謎語和笑話而頗感自豪,經常可以看到,全班同學比著講笑話,看看誰知道的多。
在這些所謂的“潛伏期”期間,笑話和謎語也成為孩子們表達性和好挑釁的基本衝動的工具。許多孩子是通過問一些自己理解不了的性笑話而開始最初的性教育的。不幸的是,笑話、謎語有時也被用來表達敵意和侵犯性,比如取笑某個種族、某種倫理道德、某些團體等,有些玩笑甚至能造成現實生活中的悲劇。
進入中學以後,孩子們的認識能力已經成熟,能夠看出象征意義上的不和諧性,也就是在這個年齡段,雙關語和笑話的形式更加成熟,盡管內容不一定發生變化。比如,一位11歲的學生問老師:“鍋與便桶有什麼區別?”“不知道。”老師回答。“那麼,我不會去你們家吃飯了。”
該年齡段的孩子也會把幽默用來對付成人或其他孩子。懶鬼卡通的性施虐狂和性沮喪心理,就是孩子們利用幽默疏遠成人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例子。7—8歲的孩子,在班上裝小醜,用胳肢窩弄出放屁聲或手上被劃了個小口子便假裝暈倒在地,因而常常被叫到校長辦公室。他們的這些行為破壞了班裏的秩序,對老師不尊重,也就是對權威的一種蔑視。對成年人來說,這些惡作劇式的幽默是很令人不快的,但它們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部分,通過這種惡作劇他們能測試權威的極限。到11年級,孩子們在學校裏的幽默就漸漸變成正麵課堂行為,而被視為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