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建立堅定的自信(3 / 3)

做父母的都是愛孩子的,希望能提供一切能保障他們幸福的東西,但幸福是要依靠自己掙得的,我們沒有辦法給他們買幸福保險。如果說有什麼相近的保險,那就是樹立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而不是用不恰當的愛阻止孩子鍛煉自己。孩子們需要一定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明智的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條件,盡量地培養自理能力,發揮自己的潛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長。

孩子都渴望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鼓勵的重要性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成人自己也需要,隻是我們常常忘記孩子是多麼渴望鼓勵。如果我們將自己放入幼兒的處境,就不難理解,試想當一個幼兒來到這個世界,他所看到的是什麼呢?是色彩繽紛的環境,來往穿梭的人影。他大一些時,想加入到大人的行列,像大人一樣行動自如,舉止瀟灑,但發現自己連走路這樣簡單的事,都要慢慢學來,這是多麼嚴峻的現實啊!處於這種境況下的孩子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就是在這種一無所能的情況下,瞄準“萬能”的成人世界,開始萬裏跋涉,從最基本的技能學起,希望有一天能自立,能夠成為家庭、社會中稱職的成員。在這種時刻他們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是鼓勵、是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也是我們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支持。

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鼓勵的重要性,常常忘記鼓勵,輕視鼓勵。許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訓導與懲罰。鼓勵是什麼,他們不了解,也不在乎。他們沒有認識到沒有鼓勵,孩子就不能健康地成長,沒有鼓勵,可能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並由此產生了很多打擊孩子自信心的例子。

3歲的彼得在自己穿鞋。“來,彼得,媽媽給你穿,你穿得太慢。”媽媽抱過彼得,三下二下係好鞋帶。彼得麵對媽媽熟練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著腳讓媽媽給他把鞋穿上。

其實,放手讓彼得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後會穿得又快又好。到時再表揚幾句,彼得會認為自己又學會了一技之長,以後處理其它事會很有信心。對這樣許許多多的小事,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調,對孩子顯明了,他們不能幹,不熟練,不如大人。當然這裏有一個客觀情況,媽媽急於出門,好在送完彼得後不誤上班時間,但這一點可以用其它方法彌補,像提前讓彼得穿鞋,或在晚上抽出時間讓彼得練習係鞋帶。

當兩歲的孩子要幫媽媽收拾桌子時,父母們經常奪過碗碟:“小寶貝,你會把碟子摔碎的。”為了不使碟子破碎,結果使孩子的自信心破碎。我們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出色的青年,不惜花錢讓他們去上各種訓練班,提高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又不允許孩子們用不同的方法去發現自己的潛力,而是是懷疑他們的潛力,限製他們的發展。孩子們努力去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他們總想試著幹這幹那,好奇心驅使他們一次次地接受挑戰,他們會跟在大人身後,你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我們卻潑冷水。當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說:“穿錯了,穿反了。”當他們自己吃飯時,我們說“看你把衣服弄得多髒。”我們把勺子拿過來,喂他吃。就這樣,我們讓他們看清楚了自己是多麼的不行,我們是多麼的能幹。如果他們不高興,不肯張口吃飯,堅持要自己吃,我們還要大發脾氣。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做的這些事打擊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認為孩子們弱小,懷疑他們的能力。

我們相信孩子長大後能夠幹成事的,而且還要幹大事,但現在還小,所以不需著急。我們忘記了從他們出生後,我們就急切地盼望他們能跟我們笑一笑,揮一揮手,不厭其煩地教他們喊媽媽爸爸。我們就是在鼓勵他們學習、行動。那時候我們還有耐心、有意識,因為這裏麵有娛樂成份,而且說說笑笑也不會給大人帶來麻煩和幹擾。一旦他們的行動給我們帶來麻煩和幹擾,我們就寧願等一等,等到明天再要求他們做事。孩子們有天生的主動性,他們從很小就認為自己能幹一些事情。如果傑克總是跟著媽媽身後叫著,“我要澆花”,“我要打雞蛋”,“我要洗盤子”,“我要打掃屋子”,而媽媽永遠回答:“寶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去吧。去看電視去吧。”這樣的話,當傑克10歲的時候,媽媽說“傑克,來幫我把洗衣機裏的衣服取出來,放到烘幹機裏。”傑克可能會說:“媽媽,我忙著玩遊戲機呢。”或者說“先等一等。”結果一天過去了,他還是沒做這件事,或者他會很奇怪,這種事情,幹嘛非扯上我……媽媽還沒明白,是她把傑克教育成這個樣子。

表揚不等於鼓勵

鼓勵並不等於表揚。我們可能認為時時表揚孩子,孩子就會不斷進步。但是事實上表揚得不恰當,有時同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一天,媽媽下班回來。她看到12歲的兒子比爾把自己換下來的衣服、床單、襪子,都放到洗衣機裏洗好、烘幹,這會兒正在疊衣服。“你真是個好孩子。”媽媽高興地抱住他親吻著,“媽媽並沒讓你幹這些。你卻主動做了,你真是好孩子,媽媽愛你。”

媽媽這樣說對不對呢?當孩子做了好事,應不應當讚揚他呢?我們的孩子是要聽我們說愛他、誇他是好孩子的,但媽媽並沒有選擇恰當的機會。當我們用表揚來刺激孩子去做好事,並將愛他與他做好事聯係起來時,我們要考慮一下這樣做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給他們以鼓勵,但不應將孩子是否做了一件事聯係到是否愛他。比爾會想媽媽愛我隻是因為我洗了衣服——如果我不洗衣服,她還會愛我嗎?而媽媽不愛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印象,他們的好壞取決於他們是不是按媽媽所希望的來做。他們洗了衣服,媽媽喜歡,因此是好孩子;不洗,媽媽就不喜歡,就不是好孩子。他們隨媽媽的心願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我們希望孩子能聽取別人的意見,根據別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但不能完全依賴別人的態度確定對自己的評價。例如比爾長大後,他會按照別人的意見來調整自己。別人告訴他做得好,他自己的感覺就好,別人批評了他,或是忽視了他的成績,他自己感覺就不好,覺得不公平,太可憐了,沒有人會欣賞他,對自己本身的價值產生懷疑。他們的情緒會很不穩定,總是被他人的態度與評價所左右,缺乏內在目標與評判標準。

更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洗了自己的衣服很可能得到幾塊錢作為零花錢,這種獎勵可能使比爾感受到很大鼓勵,但也得到一個錯誤的結論,即如果他幹一點好事就該受到物質獎勵。如果下次他又洗了衣服,媽媽並沒給他零花錢,比爾馬上就決定,下次不洗了,因為他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這就產生了對獎勵的依賴,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了為獎勵而工作的人。他這輩子總是在說:“我做了好事,給我獎勵。”多做一件好事,要多得一點獎勵,做了一件大好事,要得更大的獎勵,如此等等。這樣,將做好事的出發點建立在要獎勵上麵,從內心看還是缺乏主動、自覺的精神。從這件事看,這種獎勵是有壞處的,而不是有益的。

即使簡單的表揚也非時時處處可以運用,如果你的孩子是個要求盡善盡美的孩子,你表揚他把衣服疊得很整齊,他會認為你在嘲笑他。他會說:“我疊得不好。雪利比我疊得好。”他可能因此而負氣,從屋子裏跑出去,一天不理你。你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表揚兒子,他反而大發一通脾氣,也許比爾和姐姐在競爭。他認為自己永遠趕不上姐姐,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那麼父母對他的表揚是在低水平的基礎上,並未將他放在與姐姐同等的水平上進行評價。對此他會認為很傷自尊心,覺得父母是不公平的。鼓勵不同於表揚,鼓勵著重於孩子應該幹什麼,著重於孩子行動後的自我滿足。鼓勵和表揚有時並不容易區分,但一些原則和技巧是很有幫助的。

當10歲的比爾洗了衣眼,媽媽該怎樣鼓勵他而避免表揚弊端呢?媽媽可以說:“你自己把衣洗幹淨了,疊好了,放好了。你一定感覺很好,是嗎?”或“我很高興,你已開始動手做自己的事情了。”媽媽說上麵的話著重於事情本身:衣服洗幹淨了,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媽媽並沒說比爾太好了,隻在說他所做的事情,媽媽鼓勵了比爾,而不是表揚了比爾。區分表揚與鼓勵的一個方法是:“你太好了,因為你做了這件事”這是表揚,“這件事完成了真是太好了”這才是鼓勵。

當你鼓勵孩子時,應幫助孩子認識他們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進行鼓勵,那麼接受鼓勵之後,他會幹得更好更多。而表揚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它所傳遞的信息是:因為你做了某件事,我才愛你,認為你是好孩子。這種愛是不利於樹立孩子們的自信心的。

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成功可以來自於建立豐功偉績,但更多來自於日常的小事中。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夠鞏固孩子的自信。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景:

小潘妮4歲。一天她的媽媽買回了食品,正在廚房打開冰箱,把雞蛋放到冰箱裏。小潘妮本來跪在廚房桌子上,看媽媽擺放買來的食品。當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桌子上,然後把雞蛋從買來的食品袋中拿出來時,潘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幫著把雞蛋放到雞蛋盒裏。“別動!潘妮,”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它們的,最好讓我來做這個。親愛的,等你長大一點兒再來幫忙好嗎?”

積極的探索是加速成長的最有效的途徑,隻有在探索的成功與失敗中,孩子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理解自身。如果孩子的探索並不會帶來任何危險,隻是可能打碎幾個雞蛋,為什麼要製止他,又為什麼要讓他等待呢?如果我們用太多此類阻止“成功”地遏製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麼又要用多少雞蛋彌補這種精神呢?我們太多地注意到正式的、有專家參與的教育,隻要花了錢,看見有形跡的結果,才認為孩子得了益處。為什麼我們重視分數、文憑,因為它們給我們一種簡單的依據,使我們相信孩子進步了,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對於那些不能馬上見到成效的潛能的提高,便缺乏耐心會忽視它。家長可能會說“會不會擺雞蛋有什麼關係,還是別給我找麻煩吧。”這樣孩子會漸漸失去這種探索的勇氣,接受成人的觀念,那就是等待適當的年齡或條件再進行學習。

當孩子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時,他會對自己微笑,對自己的能力的證明感到滿意,但如果失敗了,他不但會覺得沮喪,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喪失繼續嚐試的勇氣。孩子在試著做事情時,難免要犯錯誤,這時做家長的要有意識地避免用任何言語或行為向孩子表明他是個失敗者。不能在孩子腦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們的腦子裏,我們必須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是說明這個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勇於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對於家長來說,我們自己就不能泄氣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勵孩子,最重要的兩條是:第一,不要諷刺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地讚揚他們,以免產生驕傲情緒。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一點: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而不問青紅皂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的。鼓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發現鼓勵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透徹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就需要我們家長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鼓勵孩子,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別人來評價自己的好壞。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將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決定,使之看到正確結果,這才是最好的培養自信心的正確辦法。

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還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整個大局勢能夠做出多少貢獻,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們講述這些道理,就是想讓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們,有意幫助孩子使他們懂得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他們可以做出貢獻,可以與別人合作,可以參與,可以幫助別人使其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