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應該記住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不斷地改善自己培養孩子的方法,並不是為了某一天某一夜就達到盡善盡美,而且盡善盡美也是不可能達到的境地。應當在孩子身上不斷地注意他一點一滴的改善和進步,當我們看到這些,哪怕是極微小的進步我們也會很欣慰。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會更增強我們自己的信心,相信能夠繼續幫助他們做得更好。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妥的辦法使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擊,例如:批評他們,嘲笑他們,做些負麵的評價,或者為他們做所有的事情,都會不同程度地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
讚揚也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方法與時機,有的方法看似鼓勵,卻因使用不當,起到負作用。例如有時對孩子進行讚揚反而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你可能會感到非常奇怪,怎麼讚揚孩子反而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呢?難道包括成人在內,我們不都是用讚揚之聲來鼓勵人們做得更好嗎?但是這不是聳人聽聞,讚揚同樣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的樹立。克勞迪婭分析了這樣一個場景:
史密斯太太走到她11歲女兒的房間,看見女兒已經把房子打掃得幹幹淨淨,而且正坐在桌子旁邊,很安靜地做作業。媽媽禁不住內心的喜悅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甚至沒有要求你去做這些,你卻做了,你簡直太好了。我太愛你了,因為你很自覺地打掃了房間,並且是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
女兒聽了這番讚揚,並未綻開欣喜的笑容,隻是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了媽媽一下,客客氣氣地說了一聲“謝謝”,又低頭去做自己的作業。媽媽不禁有些奇怪,不知自己說錯了什麼,又總結說:“孩子大了,摸不透她在想什麼。”
那麼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呢?因為史密斯太太告訴自己的孩矛,她是太偉大了,她非常地愛她。這些都是孩子們需要的和愛聽到的話。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孩子怎麼樣來理解這些讚揚?試想史密斯太太的女兒會不會把媽媽的讚揚理解成這個樣子:“噢,媽媽之所以愛我,是因為我打掃了房間,並且很努力地做我的功課,那麼如果我沒有這樣做,她是不是還會愛我呢?”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這樣的讚揚會對孩子自己的認識有怎樣的長期影響。孩子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那就是他自身的價值完全依賴於他們怎麼樣做能夠滿足媽媽或其他什麼權威人士的要求。自己怎樣努力才能得到別人的讚揚,如果讚揚了他們,他們的個人價值就會上升,但是如果他們的房子非常的亂或做了其它錯事,媽媽就會斥責,而他們的個人價值和在媽媽心目中的地位就會下降。如此發展下去到孩子成年,走入這個快節奏的競爭世界上,他將如何發展,如何表現自己?他適應這個世界的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別人如何評他。當別人讚揚他,告訴他,他做得很好時,他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就會上升,工作更努力,但是當別人告訴他做的某件事不對,或者忽略了某件事情沒有因此而讚揚他的時候,他的自我評價就會極度地低沉,這樣他就會生活在一種有缺憾情緒的劇烈波動中。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對弗雷德·愛潑斯坦來說,學生時代的經曆令他終生難忘。
他站在黑板前聽寫,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老師厲聲說道:“弗雷德,看看你都寫了些什麼!”那時,愛潑斯坦就讀於河穀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後,弗雷德的學習狀況更糟:不管怎麼努力,他都弄不懂簡單的算術——甚至連理解2+2也有困難。
上三年級時,他父母的憂慮與日俱增,他母親常苦著臉問:“弗雷德會落到什麼地步?”他的雙親均是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他的父親約瑟夫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耶魯醫學院,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精神病醫生;他的母親莉蓮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工作者,並且已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哥哥西蒙和弟弟艾布拉姆,也都是好學生。
弗雷德學習非常刻苦,可成績總是勉強及格。他漸漸地失去了信心。為了躲避同學的嘲弄,他時常裝病。然而,進入五年級,他幸運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師。他的老師赫得特·墨菲改變了他。一天課後,墨菲老師把他叫到一旁,拿出了他的試卷,弗雷德慚愧地低下了頭。但墨菲老師卻沒有責怪他,而是和藹地說:“我知道這些題你都會,你願意重新再做一遍嗎?”弗雷德默默地點了點頭。墨菲老師讓他坐下,用卷子上的每一道題逐一向他提問,弗雷德則以口頭方式進行回答……
“你都答對了!”墨菲老師高興地說,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笑容仿佛能驅散一切黑暗,正是這慈祥的微笑照亮了弗雷德的心。“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對。”他隨即將弗雷德的成績批改為全對,從而使弗雷德避免了留級的厄運。不僅如此,墨菲老師還教弗雷德如何利用已掌握的詞彙去記憶新的單詞。墨菲老師不僅對弗雷德耐心幫助,而且總是給予熱情鼓勵。他曾對弗雷德說:“你很聰明,孩子。我知道你將來一定會前途無量,我對此充滿了信心。”
弗雷德下定決心:絕不辜負老師的期望,絕不能向困難低頭。這時,弗雷德驚奇地發現,自己似乎具有出眾的才能,許多久遠的往事竟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腦海裏,自己甚至能夠清楚地回憶出過去三四周內的天氣情況及每頓飯吃了些什麼。進入初中後的第一年,弗雷德終於將自己的才能首次展現在同學麵前,他竟一字不差地背誦了林肯總統的《葛底斯堡演說》。他成功了。
弗雷德的父母請一位心理學家給他測試智商,結果令他們大惑不解:弗雷德的得分相當高。
伴隨著讀寫能力的提高,弗雷德參加了學校話劇團的演出。憑借其超群的記憶天賦,他在背誦台詞方麵表現得頗為突出。與此同時,他在理科方麵的學習成績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不僅使他堅定了信心,也使他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夢想:長大後獻身科學,像父親那樣做一名醫生。
初中畢業後,弗雷德考入霍爾斯特中學去讀高中。在高中畢業時,他又被授予了優秀畢業生稱號。由於該校校長的推薦,弗雷德進入了位於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的布蘭代斯大學。
1963年春,弗雷德獲得了紐約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
弗雷德目前是紐約大學的小兒神經外科中心主任,是位世界一流的外科專家。由他開創的包括脊髓移植與腦瘤切除在內的多項外科技術,已使許多病人獲得了新生,而這些疾病在原來則被認為是無法用手術治療的絕症。
弗雷德很想念那些曾經給他關心幫助的老師和朋友。去年,在他的專著《生活的饋贈》出版之後,他將此書寄給他早年的恩師,現已退休的墨菲先生。在書的扉頁上,弗雷德滿懷深情地寫道:“送給墨菲先生:您永遠是我最敬愛的老師,我將永遠銘記我在河穀小學讀五年級時您所給予我的關心與幫助,您的熱誠與善良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這位墨菲老師對自己學生所做的一切,最大的特點是鼓勵,然而,鼓勵所產生的力量卻是神奇的。
鼓勵孩子走向成功的巨大信心
其實,說破了,鼓勵是簡單的。有時甚至僅僅是一句話,一個讚美,一次交談,一個短暫的拜訪。但是,這看似簡單的一個鼓勵,卻顯示出教師高超的教育藝術與博大的胸懷,更重要的是,能激發被鼓勵者巨大的自信心。
一個人的自信心的強弱是他能否獲得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僅僅是英國,歐美諸國均注重兒童自信心的培養,我們常常在歐美的文藝作品中讀到這樣的話,“孩子,你能行!”這是鼓勵孩子充滿自信,尤其在處境困難的時候,自信心顯得十分重要。英國家庭教育的重點之一,就是保護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英國的父母不嬌縱孩子,不主動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從而增強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英國人對自己的孩子的關心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殘酷”,但他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是隨時隨地存在的,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應該不逃避各種危險,而應該學會去麵對、去忍受,因為長大之後的生活環境需要忍受的東西更多,因而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為了他日後更好地工作、生活。英國人認為,一個碰傷的膝蓋是容易治愈的,而受了傷的自信心和沒被開發出來的勇氣是終身難以實現其真正的作用的。父母不必事事包辦,許多事情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得很好,應該放心讓他們自己去做,讓孩子們認識到“我能行”,這才是最重要的。許多父母總是以“你還小”為理由,拒絕或阻止孩子的獨立行為,這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喜歡做新鮮事情並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有的時候大人做什麼孩子也會跟著做,這時應該鼓勵他並在做事的過程中傳授知識,而不是去阻止他,打擊他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例如當飯後媽媽收拾桌子時,大多數孩子會主動跑來幫助媽媽,而大多數的媽媽則會奪下孩子手中碗碟,然後說:“孩子,你還小,會把這些東西摔壞的。”甚至大聲地訓斥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這種情形一次次出現,孩子的積極性會受到嚴重打擊,他們真的認為自己非常弱小,自信一點點被清除掉,天長日久,他們再也不會主動做什麼,懶惰隨之而來。許多父母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犯著使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的錯誤。一方麵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出色的人才,另一方麵又不允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培養自信心。這類父母做的一切恰恰與其願望相反,他們限製了孩子的發展,打消了他們主動做事情的積極性。
大多數英國人都懂得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且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不失時機地鼓勵和表揚孩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扶植孩子的自信,使他們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做。大人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不做,什麼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會阻止他們自己做,都要替他們做好。殊不知,這麼做的結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這樣,大人們也忘記了隻有通過各種鍛煉和磨煉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道理。英國人都在努力避免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誤,他們是用激勵的辦法去促使孩子主動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齡劃線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英國的兒童5歲便入小學讀書,比其他國家的兒童入學年齡都小。“你能做好”是英國父母大腦首先設定的一個前提,他們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隨時隨地都應該學習生活的本領,盡管他們可能學不好或者做錯事情。但其中的道理和大人學習做事情是一樣的,有成功也有失敗,不能因為失敗而影響孩子自身的價值,關鍵之處在於孩子是否敢於失敗,敢於麵對失敗,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受到影響。所以應該鼓勵孩子主動做事情,既不能打擊孩子,也不要過分表揚。因為過分的表揚容易使孩子產生驕傲的情緒。總之,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增強自尊感和成就感,從而不斷加強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讓孩子明白,你無須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每個人都有不足,這一次沒做好還有更多的機會,隻要肯下功夫,努力嚐試,你就會感到其樂無窮。英國人就是這樣將孩子的自我意識塑造得完美無缺。這是英國人那種十足的自信和超乎常人的民族自豪感的構成原因。
不要讓愛阻止孩子的成長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去英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看到過這樣一幅圖景。
去加勒比海的豪華遊輪的乘客開始陸陸續續地上船了,人人都背著旅行袋,興高采烈,在佛羅裏達的陽光下,顯得健康而有朝氣。在這群遊客中,有一家人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這是一對夫婦帶著四個子女,孩子們都是中學生的樣子,其中一個女孩令我不得不多看幾眼,她是跛子,而且跛得很厲害。讓我感到觸目的不是她的殘疾,而是她背上背著的大包袱,顯然包袱裏麵是她的旅行用品,如果她是一人旅行,倒也不為怪,怪的是她身後的兄弟個個人高馬壯,他們輕鬆地背著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著姐姐後麵跨上船來,再看父母也絲毫沒有要照顧這女兒的意向,我不覺很為這女兒叫屈。如果不是礙於她的家人在旁,很可能要去幫忙了。
這件事在他腦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初始時,認為美國真是人情淡薄之極,連家庭之內都無互相照顧之情,若是在我國,即使是素不相識的路人,公益心強一些的,恐怕也會援手相助,何況家人。
我們在這裏談的是自信,一個人的自信最重要的支柱是什麼呢?是相信自己有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首先從自立能力的培養為起點。美國家庭注重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反對過份保護孩子,一方麵過份保護會使孩子失去鍛煉、成長的機會,另一方麵過份保護也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於一個有殘疾的孩子,自信心更加容易受到傷害,一個連自己的起居都不能照料的人還能談得上其它嗎?試想,如果上麵例子中的家庭,對女兒施行特殊照顧,生活起居樣樣幫忙,盡量避免她在體力上的不便,這樣雖然滿足了父母及兄弟姐妹對自己的親人的不幸予以補償的渴望,對她表現了令人溫暖的親情,但是對其漫長的人生來說我們是在幫助她還是在傷害她呢?
一個殘疾的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產生憐憫,由於身體上有缺陷,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畏懼之心,甚至悲觀失望。家人對她的特意嗬護,隻會加重她的這些感覺,使她對自己失去信心。在這樣的心境下成長的孩子不單單是生理上有殘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有殘疾。生理上的殘疾可以用各種器械和技術來克服,但心理上的殘疾卻難以修複。由此來看,家人的特意關懷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我們應當鬆開對孩子的束縛,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闖蕩,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