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建立堅定的自信(1 / 3)

幫助孩子建立堅定的自信

自信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還是體力上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作用的。

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種能力發展上的主動積極性,而主動積極性對刺激人的各項感官與功能及其綜合能力的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記憶力。據科學研究,一般人的記憶功能隻利用了人的記憶潛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的記憶水平已到頭了,不可能再記得更多了,主觀上的鬆懈,使得記憶神經缺乏刺激,因而與人類所應有的記憶水平相距甚遠。

如果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的班級的學生當作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對待,而將一個優秀學生的班級當作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你會發現原來成績距離相差很遠的兩班學生,在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無幾。原因就是差班的學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師對他們所持信心的鼓勵(老師以為他所教的是一個優秀班),學習積極性大長,而原來的優秀班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懷疑態度的影響,自信心被挫傷,致使轉變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成績。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而高水平的發揮在不斷反複的基礎上,鞏固成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將人的功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一個人的成長路線如果是沿著這樣的積極上升式行進,可以想像其積累效果是十分可觀的。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高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最終的成功。人才輩出的國家裏,在那些偉人、名人身上我們同樣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我們周圍的優秀人才身上,也不斷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在如今國際大交流的時代,美國作為本世紀湧現出來的最具實力的經濟大國,在民族素質上也自成一派,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學習與借鑒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吸引各國優秀人才是它經濟、科學、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美國自身在短短幾百年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國的經濟發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導作用。這裏我們重點要談的是它作為一個民族所表現的強烈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已滲透於美國教育的各方麵,又反過來促進了民族優良文化的發展。在美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

在美國體育不完全是一個鍛煉身體的手段,它可以教會人如何迎接挑戰,能有幾項出色的體育成績是令人羨慕的目標。美國家庭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參加社區組織的壘球隊、足球隊、排球隊等等體育活動,做教練的常常是學生家長,而每次比賽家長都要參加助陣,或做比賽服務,像醫藥護理、輸送飲料等。體育項目或其它體力遊戲上所鍛煉出來的勇氣、自信及膽大心細的作風不僅隻在體育上有所表現,也影響到他們日後在事業中的所作所為。美國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經紀人往往是運動員出身,這不單單是他們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強壯的體魄,得以應付高強度的精神緊張,而且在心理素質上得天獨厚,反應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於做決斷,理所當然地滿足了這項工作的職業要求。

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許多的課題選擇機會,要求學生自擇題目,自組程序,到圖書館、試驗室和博物館做調研,完成課題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盡量提供機會,幫助孩子自己解答問題。這與中國有很大區別,教育效果也極不一樣。比如,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幾乎都遇到一個問題,當指導老師要求研究生自選題目時,中國來的學生會束手無策,不斷向老師挖情報,以便找出一些線索,否則便不知所措。這裏顯示了不同教育理論所導致的差別。我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有頭有腦,會獨立思考的人才,但沒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難培養出真正獨立、有開拓精神的人才。

美國教育專家認為,在孩子的出生階段,在嬰兒的幼年時期,麵對著大千世界,他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但是,仍然有勇氣進行各種嚐試,要學習各種方法,以使自己適應,使自己能夠融入這個世界中。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不是幫助他們來嚐試融入這個新世界,來學習他們不懂的東西。而是給他們設置了許多障礙,因為我們懷疑他們的能力。因為在我們的偏見中,我們認為隻有在某一個年齡階段才能做某一種事情。比如一個兩歲的孩子,如果幫助我們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你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你的舉動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的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大人們常常不經心的向孩子們展示自己多麼有能力、有魄力、有氣力。我們的每一句話像:“你怎麼把房間搞得這麼亂?”“你怎麼把衣服穿反了?”這類話都會向孩子們顯示他們是多麼的無能,是多麼的缺乏經驗。我們這麼做就會使他們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自己的自覺性,忘記隻有通過各種鍛煉和闖蕩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孩子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做某種事情,否則的話,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這類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個時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我們卻人為地推遲了他們學會本領的時間。並且最關鍵的是我們經常對孩子指責、抱怨,要知道這恰恰是使孩子失去自信心、進取心的做法,隻不過我們沒有及早發現罷了。

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所應當注重的是,當孩子犯錯誤,或試做一件事情沒有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避免用語言、用行動向他們來證明他們的失敗。我們應該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開,在我們的腦子裏,我們必須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是說明這個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絲毫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同時並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是同樣珍貴的。對於家長來講,我們自己就不能泄氣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勵孩子最重要的兩條是:第一,不要諷刺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讚揚他們,以免產生驕傲情緒。同時我們還要知道,如何去鼓勵孩子的自信心。

學會適時鼓勵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個做家長的都要仔細地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孩子,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現在他的行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對自己價值的信任,那麼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積極主動性,他不會通過積極參與和貢獻,來尋找自己的歸屬感。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很輕易地放棄任何努力,表現出自己是無用的,而且有時還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是沒有價值的,那麼還不如做些惱人的具體事情起碼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家長主觀而不問青紅皂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是最容易挫傷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勵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英國教育專家認為,要發現鼓勵自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透徹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一個比較廣泛的界線是我們不能讓孩子終日圍繞著一個話題,“我到底怎麼樣?”不能夠對孩子說這些話,使他們試圖決定自己是否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孩子應將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應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對周圍的環境以及整個大局勢能夠做出多少貢獻,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們講述這些道理,就是想讓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們有意幫助孩子,使他們懂得他們是整個社會集體的一分子,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他們可以做出貢獻,可以與別人合作,可以參與,可以幫助他人變得更好。鼓勵的重點側重於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是隊伍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讚揚更側重於個人,個體本身。用鼓勵的方法,我們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樂趣在於使我們周圍感覺到我們的存在,由於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更強壯;鼓勵使孩子認識到,他們無須變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隻要他們肯於嚐試,他們就會感覺到無窮的樂趣,這樣才能塑造完整無缺的自我意識。

在美國公眾教育中,有一個日益壯大的趨勢就是要建立各種各樣的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數教師都同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自尊是最重要的教學育人的一個方麵。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在失敗的時候,常常會對自己說:“你看,這下可徹底摔了一個大跟頭。”或者說:“你看,你做不了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笨蛋,怪不得沒有人喜歡你。”而在我們用鼓勵法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卻應該學會接受失敗和錯誤,成為做人的一部分。他們應該習慣地對自己說:“這次我失敗了,但我還有另外的機會。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們仍會喜歡我的。”有這種自信心的支持,我們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美國家教專家認為,從早期到嬰兒時期,我們就應該鼓勵兒童,幫助他們確立一種信念,隻有通過成就,通過努力才能找到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

7個月的芭芭拉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每一次媽媽把她放在遊戲床裏麵,讓她自己玩,她就會發很大脾氣,在遊戲床裏麵拚命地踢,拚命地叫,有時臉都會叫得發紫。芭芭拉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脾氣呢?如果媽媽不在房間裏,那4個大一點的孩子中的一個就會來哄芭芭拉玩,不到困得不行的時候,芭芭拉不會被放到床上去睡覺,而每次她稍微有一點動靜或剛剛醒來,媽媽就會守在她身旁。芭芭拉每次看到媽媽在身旁,都會非常地高興,似乎更有安全感。

媽媽認為芭芭拉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孩子,唯一的缺點是不能獨自玩耍。但是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芭芭拉卻是個缺乏他人鼓勵的孩子。因為她認為隻有當有人在哄她的時候,自己才會有地位,否則的話她就沒有地位。她不知道當沒有人來照顧她,來哄她的時候,她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教孩子在精神上自給自足

一個完整的人第一個根本要求就是需要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我們在這裏講的自給自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個孩子需要學會怎樣照顧他自己,這個過程是從他一出生就開始的。芭芭拉所需學習的是如何自娛自己,如何能夠不被周圍的關注所支配。媽媽非常地愛芭芭拉,但是她的做法是過分地保護了芭芭拉。從媽媽的行為裏,芭芭拉學會了隻要一哭就可以引起媽媽的注意力,享受媽媽的專注的愛。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母親,媽媽應該在每天中留出一段時間讓芭芭拉自己照顧自己,給她一些玩具,如果她還是哭的話讓她去哭,隻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培養她自給自足的能力。當然讓孩子去哭對母親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如果母親想一想,隻有這樣做才會使芭芭拉成為真正的幸福的孩子,就不會覺得讓她哭是件多麼痛苦的事情了。一個隻有得到別人注意才高興的孩子,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孩子。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別人的注意得到的,它產生於自立的活動中。

3歲的帕蒂在看媽媽擺吃飯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瓶子牛奶,想幫著倒進玻璃杯裏,媽媽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說:“不,親愛的,你還很小,這件事你不能做。我會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幫我把餐巾擺上。”帕蒂看著媽媽親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興地離開了餐廳屋子。

孩子們在生命的初始階段都有非常強烈的與生俱來的勇氣,非常積極地想去做他看到別人在做的事情,假如帕蒂真灑了一些牛奶,但是和她的自信心比較起來灑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帕蒂有勇氣去試著做新的事情,那麼媽媽應該表現得對她有信心,從而給她以鼓勵。如果牛奶灑了,帕蒂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那麼母親需要給她更多的鼓勵,這時候媽媽應該表揚她的勇氣,把灑了的牛奶擦幹淨,鼓勵地說:“再試一下,帕蒂,你會成功的。”

帕蒂一定會很高興。因為她受到來自媽媽的鼓勵,她的自信心在這點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長起來。

美國教育專家克勞迪婭認為,我們應不斷地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自主能力。我們應當在他們一出生時就開始這樣做,並持續到他們成人為止。生育一個孩子是十月懷胎的事,而培養一個孩子將會用一生的精力。在我們的孩子生長的每一時刻,我們都要向他們灌注必要的養分,適時地鼓勵孩子是我們給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茁壯成長,我們應當帶著這種態度去解決和處理兒童成長時期的每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需要我們盡全力幫助他們,發展和保持這種勇氣。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了某種錯誤,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不要灰心和氣餒,應當把注意力轉到如何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如何能使方法更有效率的方麵去。作為父母,我們應當不斷地鼓勵我們自己,增強自己的勇氣,堅持不懈地去鼓勵和教育我們的孩子。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些方法失效了,或者自己做得不好,而感到氣餒的時候,應該提醒自己,去回憶過去曾經成功過的經驗,回憶成長的過程,使自己重新鼓起勇氣。要記住,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強項上,而不是建立在弱勢上,我們也應該謙虛地承認,作為成人我們也會做錯事的。我們應當承認我們的錯誤,同時不應該感到個人的價值受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