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獨立的性格
父母卵翼是溫暖的,但是,每一個人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自麵對生活中的一切。隻有從小培養好孩子的獨立性格,才會為孩子的將來奠定基礎。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是否意識到了,你的孩子首先應該是獨立的,隻有這樣,他才能走好你們為他設計的未來的道路。如果一個一生靠緊他人的人能夠成功的話,那麼生活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年輕的父母們,你們認識到了培養孩子獨立性格的重要性了嗎?
一、讓孩子自己來看、來做
要讓孩子獨立,擁有獨立的性格,隻說不做是沒有用的,隻有讓孩子自己來看世界,做事情,才會有所收獲。
1.讓孩子走出虛構的世界
不少家長認為,如今條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獨根獨苗,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家長盡其所能,從而自覺不自覺地使孩子生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裏。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是否必要、合理,這容易造成孩子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優越感。
其次,無限製地讚美、恭維孩子。如經常當著孩子的麵誇他聰明、漂亮,或用讚揚的口吻鼓勵他做的每一件事,甚至對他畫得亂七八糟的圖畫,也說是傑作等等。
再次,從不要求孩子幹他該幹的事情。如害怕孩子哭鬧,以致孩子養成習慣,大事小事皆以哭鬧相威脅。另外,樂於為孩子排除一切障礙,隻要孩子提出,總是助他一臂之力,使孩子把你為他做的一切看成是天經地義……
顯而易見,這無論是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還是對以後的成長,都是極為有害的。如當他進入幼兒園後,就會發現,在他周圍還有幾十個年齡和他一樣的孩子,他會感到困惑,甚至驚恐不安。因為他的有些要求在這裏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很容易就會垮掉。這將使孩子的意誌異常薄弱,脾氣古怪,對意外打擊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極差。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習慣行為往往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如果從小就養成上述不良習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2.教孩子學會應付意外
雖然孩子的大部分時間裏有成人看護著,但是,孩子總是會有獨處的時候,也難免在獨處時遇到意外的緊急事件,因此,教孩子學會應付意外確有必要。
隻簡單地告訴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玩具、糖果等,或是遇上意外不要驚慌,這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詳細地、確切地告訴孩子應付意外的方法,並在行動上訓練孩子擺脫危險,向孩子講解有關知識和方法時,講解的深度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定。根據兒童教育專家和社會學家們的警示,對任何年齡的孩子來說,以下幾點是不能忽視的。
(1)孩子和媽媽在大商場或公園裏,忽然發現媽媽不見了,怎麼辦?告訴孩子,首先要找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告知自己走失了,然後請求幫助找媽媽或回家。找的人應是售貨員、工作人員、警察。
(2)當孩子一人在家時門鈴響了,孩子從門鏡裏望去,發現是陌生人,怎麼辦?告訴孩子:無論陌生人說有急事,還是說你父母叫他來接你,都千萬不要把門打開。但也不要置鈴響於不顧,要隔門告訴陌生人說叔叔或舅舅正在休息。
(3)假如孩子在外行走,發現有個成年人一直跟著孩子,怎麼辦?告訴孩子:可橫穿馬路繞道,朝最近的人群跑去,大聲喊叫。不要隨意往房子裏或家裏跑,因為這些地方也許正巧沒人。
(4)孩子獨自在家,自己受了傷怎麼辦?告訴孩子,如果傷口出血,則自己用潔淨的布塊綁紮止血,然後設法告訴父母或者鄰居。
(5)孩子和一個小朋友外出,小朋友突然掉下水,他不會遊泳,你的孩子也不會遊泳,怎麼辦?告訴孩子,如果身邊有救生圈或漂浮物,就把它扔給你的小朋友,然後跑去找人搶救。
在教孩子時,要從正麵引導,不能恐嚇孩子。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後,要重於讓孩子按照正確的答案進行實際訓練。因孩子年齡小思維幼稚,訓練時要注意點撥啟發,循序漸進。
3.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鋪,獨立進餐和洗盥,自己洗臉、洗腳和洗小手帕等。
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有: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飯太慢或弄髒衣服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複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麼怎樣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1)根據孩子生理發展特點,逐步提出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3歲的孩子可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如吃飯、洗手、刷牙等;4歲孩子可學習折疊被子、整理床鋪以及自己照料生活;5、6歲的孩子要求穿脫衣服迅速、整齊,洗臉洗手要洗得很幹淨等,還要逐步教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澆花等。
(2)為孩子生活自理創造必要的、合理的條件。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低矮的櫥裏,便於孩子取放;洗臉盆要小而輕便,洗臉巾要短且薄等。
(3)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如:教孩子擦臉順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臉部、鼻子、前額,然後擦耳朵、耳背,最後擦頸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複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從而養成自覺愛勞動的習慣。成人對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作用。
4.孩子能做的事要讓孩子去做
女兒6歲了,久住醫院的我,病情越來越複雜,在絕望的等待中,我不能蹉跎女兒的童年歲月,暗暗地下決心:要給女兒買一架手風琴。於是,我躲開醫護人員和病友的視線,每頓飯節省0.05元的菜錢,終於讓我攢足了買琴的錢。
於是,我愛人清早去排隊買琴。那年月,手風琴供應緊張,市中心的門市部一天隻賣3架琴。前麵兩架60貝司的沒趕上,買回了一架48貝司的手風琴,哪知道隻用了一個月,老師就要求換60貝司以上的琴。那麼,首要的任務是賣掉這架琴。
這對我們家是一個大難題,我下不了樓,如何到市場上去賣琴;我愛人是一個連問路也不好意思的靦腆男士,站在馬路上吆喝著賣琴實在難為他。我在病床上張羅了兩個月,也沒有個著落。女兒每天從幼兒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琴盒跟前看一眼,希望和失望的眼神使我不能泰然相對。那時,我想起癱瘓的母親,她總是信任地把家庭的重任交給我們,我的二姐6歲時,就開始給全家做飯。我13歲時,就帶著4歲的侄兒往返於武漢和天津之間,為全家搬遷天津跑戶口,在戶口凍結的困難情況下,居然獲得成功。母親鼓勵的目光,大膽的使用,使我們六個兄妹在早年喪父、母親癱瘓的困境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大學學業,而且都辦事能力強,人際關係好,對母親的孝敬更令親朋四鄰視為楷模。
我是否讓女兒擔此重任,讓家庭的不利因素在女兒身上變成積極因素呢?我記得談話是這樣開始的,我說:“任何人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特點。父母不是萬能的,我們也需要你的幫助,我相信你能幫助爸爸上街去賣琴。”沒想到女兒說:“我早就想去,又不敢跟你們說。我們明天就去賣琴吧。”
我為他們寫了一張招牌:“減價銷售”。頭一天出去,父女倆在寒風中站了五六個小時,也沒有人買。為什麼呢?我們全家一塊兒分析:第一,地點沒找好;第二,人家看那麼新的琴就賣,還以為是壞琴呢!為此,第二天,他們換了地方,找到了買琴的那個商店,在商店門口女兒還拉起了《賣花姑娘》插曲,“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著花籃上市場……”那熟悉的帶點兒憂傷的樂曲吸引著人們駐足觀望,人們誇讚女兒勇敢懂事。女兒受到鼓舞,拉得十分動情。很快,琴被一位小學教師買走。
當時正趕上手風琴漲價,那個教師認為按原價買到就已經是減價銷售了,心滿意足地交了錢就走。女兒攔著她說,這是舊琴不能按原價賣,又退給人家70元錢。那個教師感動得再三和我愛人握手。女兒和她父親一路唱著,笑著,回到家。女兒得意地跟我說:“媽媽,以後你們有什麼辦不了的事,就交給我!”
為父母分憂,成了女兒的一大快事。她六七歲就擔當了家庭的采買,還負責往醫院給生病的我送飯。在生活中,她已做到自理,從不給家長添麻煩。女兒最欣賞的一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父母,不算是好漢!”
在理論上,獨生子女的父母也讚賞“磨難”教育,也信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生活信條。可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習慣於用雙翼把兒女攬在懷裏,舍不得讓他們受一點兒委屈,經一點兒風雨,凡事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
其實,家長過低地估計了孩子的獨立能力,不給孩子創造獨立自主的環境,就會剝奪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造成他們的人格缺陷。
5.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隻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發、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為此,父母可采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後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麵的發展水平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克製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製訂規章製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的意誌,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臥室放一盞調光台燈,而對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裏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
6.提早養成生活好習慣
現在的家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嗬護倍加。很多孩子放學回家,書包一扔,鞋襪隨便一甩,就跑去冰箱拿飲料,坐在電視機前麵看卡通,或是打遊戲機。而媽媽們一麵忙著做飯,一麵連哄帶嚇,囑咐孩子:“趕快寫作業!”“不要亂丟東西!”“不聽話,別吃飯!”孩子們卻依然我行我素,全當沒有聽見。這著實令不少爸爸媽媽頭痛不已,如何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呢?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花多一些時間在他們身上,幫助孩子建立一些好的基本生活習慣,以便為日後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剛開始建立肯定很辛苦,但是日後就容易使這些好習慣得以延續,並可酌情增加其它好行為。例如,建立一些簡單的生活時間表,規定並嚴格遵守入睡和起床時間,看電視的時間,漸漸地孩子們就會養成規律,自然而然就會遵守,日後就不用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矯正了。
除了上述幼兒的生活習慣的建立之外,專家還指出,兩、三歲的孩子應該會做一些簡單家務,如:把外套放在較低的衣架鉤上,把玩具撿起來放回原位,吃完東西自己收拾,在大人幫助下自己穿脫衣服等。四、五歲的孩子應該能夠:做簡單的三明治,掃地,疊自己的被褥,整理自己的房間,把幹淨的衣物收進自己的小衣櫥,接聽電話等。
上述這些事情,有些青少年或是大人甚至都還做不好。但是經過父母的耐心指導,年紀幼小的孩子是能夠做好的!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你的孩子,他們擁有跟我們一樣的潛力。他們需要的隻是爸爸媽媽們的及早指導,從旁協助他們成長,使他們從很小就開始一步一步地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二、家長的培養要講求方式
家長培養自己的孩子獨立一定要講求方式,隻有方式對了,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怎樣培養孩子靈活應變的能力
靈活應變的能力,其實就是快速敏捷的思維能力,即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分析、比較、綜合、判斷、推理等一係列複雜的認識過程,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並做出迅速反應的能力。
人們說某個孩子很“靈”,其實就是指他靈活應變的能力強。這種能力與豐富的知識有很大關係,但又並不與它成正比,它與人的天資也有一定關係,但同時更需要刻意的鍛煉。
大腦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是越用越靈的。鼓勵孩子做一些智力遊戲,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反應的靈敏性。比如在閑暇時間讓孩子玩一會兒電子遊戲,像《魂鬥羅》之類緊張、刺激的遊戲,孩子們很感興趣,並且在娛樂中訓練了大腦的靈活性。但是要注意玩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疲勞,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
經常讓孩子嚐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並鼓勵他們不拘泥於日常的思維方式,敢於向“常規”質疑,也能促使孩子靈活地思考問題。當孩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急於去幫助解決,先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然後再提出父母的方案,讓他們加以比較。孩子的生活也不宜過於平靜、順利,經常製造一些讓他們“大吃一驚”、“著急一番”的機會,有利於他們應變能力的培養。
2.怎樣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
一群在山裏野餐的小姑娘走錯了路,在潮濕與饑餓中度過恐怖的一夜之後,她們絕望地失聲痛哭。“人們永遠也找不到我們”一個孩子哭泣著說:“我們會死在這兒。”然而,11歲的伊芙蕾·湯站了出來,“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隻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你帶到一條稍大點的小河,最終你一定會遇到一個小市鎮,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如果願意,你們可以跟著我走。”結果,她們在伊芙蕾·湯的帶領下,勝利地穿出了森林,最後她們的歡呼聲迎來了救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