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獨立的性格(2 / 3)

人們也許會認為,像伊芙蕾·湯這樣的人生來就是領袖的材料,而其他人命中注定是隨從。可是領袖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造就的。如何培訓孩子的領導才能,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樹立信心。信心來自教導,因此應從小培養孩子有頑強的信心。當孩子成功地蹣跚著走向你時,他們取得了第一次勝利,隨之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都會引導著他們取得下一個成功。

(2)讓其探索。春季裏的一天,我看見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在雨水浸泡的前院挖一塊石子,忽然她跑去對她爸爸說:“爸爸您瞧,我找到的這塊石頭多漂亮!”他爸當時並未責備她弄髒了裙子,而說:“是啊!多漂亮的石頭,來,我們把它洗幹淨,這樣就可以看清楚它到底有多漂亮了。”須知,衣服上的泥漿可以洗掉,但孩子印象中的痕跡卻會持續很久。

(3)樹立成功的信念。一個在體操方麵很有前途的12歲小女孩來見總教練,總教練沒有當即讓她表演體操,而給了她四支飛鏢,要她投射辦公室對麵牆上的靶子。那個小女孩卻膽怯地說:“要是投不中呢?”這幾個字概括了她注定無望的一生,她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成功上,相反卻時時想到失敗了怎麼辦?因此,生活中,你應告訴你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理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敗。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4)讓孩子多動腦。一個小男孩因為腿太短而無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級台階,他央求他的母親,她母親並不是把他抱上去而是告訴他:“動動腦筋你就有辦法了。”小男孩想了想:“何不把我的小車拖到那兒,然後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她說。小男孩這樣做了,一切都變得十分容易了。

(5)給予鼓勵。當你的女兒告訴你她要當一名職業鬥牛士,或者你的兒子說他打算做一名電影特技替身演員,而這些都不是你所考慮的職業時,你或許會說:“女孩子不可以幹那個”或“太危險”吧?但你說錯了,你應該鼓勵他們,盡管他們的夢想對你來說是多麼稀奇古怪,你高興的是他們已擁有較強的幻想力,幻想力是創造力的導師。

3.注重培養孩子的抗誘惑力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證明,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動機的形成,都與他們所受的“誘惑”有關。孩子一旦不堪物質的誘惑,就可能伸手索要、設法謀取,甚而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誘惑力呢?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人的要求應受客觀條件的製約。在豐富的物質世界麵前,應考慮家庭經濟條件,並讓其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教育孩子不搞盲目的攀比爭高。

其次,應加強孩子心理素質方麵的培養。一般說,抗誘惑力差的孩子,自主意識缺乏,自抗能力不足,對此,家長要幫助孩子提高分辨能力,認識到貪欲的危害性,同時家長要設法控製孩子的占有欲、占有量,提高其克製能力,做到不為外物所動,並采用轉移法將孩子貪吃貪玩等方麵轉移到積極有益的活動上來。孩子抗誘惑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工作。在平時,家長既要承認和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又要控製某些不良欲望的無限膨脹,提高孩子對其的克製能力。

4.幫助孩子克服辦事拖延的缺點

你的孩子是否在每天最後一刻才能完成作業?他(她)當時也許發誓不會重蹈覆轍,但事過境遷又故態複萌,將從前的痛苦教訓拋諸腦後。下麵將詳細分析這種心態,並教你幫助孩子如何“洗心革麵”。自測:你的孩子是否凡事拖延?

假如他(她)犯了下列兩項以上毛病,可以斷定,他(她)是個辦事有拖延傾向的人。

(1)怕困難而把艱巨任務拖到最後辦理;

(2)臥室、桌子總是亂七八糟,經常不清理臥室和寫字台;

(3)缺乏冒險精神,不願改變環境;

(4)遲遲不能完成作業,或拖泥帶水,點燈熬油開夜車;

(5)遇到棘手或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便頻頻生病,或遭遇輕微意外;

(6)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即使自己有道理或有權利申辯,仍忍聲吞氣,避免與人衝突;

(7)怨天尤人;

(8)以潑冷水或者挑剌的手法來拒絕接受某項任務;

(9)懷疑健康有問題,卻不肯去檢查身體;

(10)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學習,而以學習乏味掩飾;

(11)新想法很多,但卻從不付諸實行。

理性審視:拖延無處不在

事實上,凡事拖延不僅是孩子們的問題,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常發生。很多孩子到最後一刻才去做作業,購買生日禮物和賀卡、給同學或親友寫信等。

凡事拖延不隻影響學習效率,趕時熬夜造成的精神壓力對生理也有極大的危害,可導致胃病、血壓高、精神緊張等心身疾病。

雖然有些人愈忙愈起勁,要在限期內才能發揮最高效率;可是大多數人都願從容不迫地完成任務。如要心想事成,需要形成自我有係統的工作程序,相信下列提議對你的孩子會有幫助。

下麵提供了一些解決辦事拖延的有效方法,供借鑒:

(1)記錄痛苦經驗

人通常是健忘的,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應把趕工時的痛苦經驗(手心出汗、麵紅耳赤、頭昏腦脹)記錄在案頭記事冊上,時刻警惕自己。

(2)分析生活壓力

學習或其他生活通常都有“旺淡時期”,有時忙得要死,有時較為輕鬆。假如長期覺得心力交瘁,應重新編訂學習程序,及早完成既定任務,騰出時間應付突發或艱巨的任務。假如仍沒有改善的話,應考慮改變做事方式。不過,如果覺得學習有滿足感、成就感,就會任勞任怨而不覺得筋疲力盡。

(3)列出兩套學習安排表

無論學習或私事,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要在指定時間內辦理的,例如上課開會,定期體檢,看牙醫等。另一類則可以隨時辦理,大可把這兩類事情記錄在案頭日曆或記錄冊內,以免忘記辦理。這些記錄隻是提示,並非金科玉律,應教育孩子學會因事製宜。

(4)按部就班

將當日要做的事情列在記事冊的好處是能幫助其有條不紊的辦事。上課、考試等,當然要準時;至於自由支配的時間可辦理一般事務。要緊記一點——學習計劃不要訂得太緊密,否則會弄巧成拙,使其忙得不可開交。應盡量安排時間休息,以鬆馳身心。

(5)一鼓作氣

萬事開頭難,可是踏出了第一步便不再如想像中那樣困難。正如遊冬泳,最困難是鼓起勇氣跳下水,但跳進水中後便會憂慮全消。其實凡事拖延的成因除了孩子有行動滯後的特點外,無非是恐怕失敗或顧慮,導致不能盡善盡美,因此消除恐懼的辦法是將任務化整為零,按部就班處理自會事半功倍。完成一部分後會信心大增,鬥誌更旺盛。

(6)善用時間

假如課間有大段時間,讓其千萬不要呆坐,浪費時間,應把握機會,稍事活動,或著手準備下次課。

(7)有條不紊

要養成高效率的學習習慣,首先翻查記事冊的工作程序表,然後把桌上的次要事物、次要材料收拾整齊,隻放與主要學習內容有關的材料,隨後集中精神去做既定安排的事情(查資料,寫作業,認真複查)在有條不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將任務完成。

5.讓孩子有主見

讓孩子有主見是孩子獨立的前提。下麵的例子中我們會看到一些方法:

小劉:前兩天,我到一個朋友家玩。他小孩見我們來玩,很高興。想和我說話,結果呢我朋友把他給罵到自己屋裏去了。現在的父母要求也太嚴了。

小高:是啊,現在還有很多家長都不管孩子怎麼想,都是自己說了算,一定要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有什麼新想法,也不敢對父母說,久而久之,孩子變得畏縮,沒有主見。

是啊,現在很多家庭麵臨的一個挑戰就是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不再使孩子是自己的跟屁蟲。那麼怎樣才能使幼兒獨立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呢?

第一,應該從點滴小事做起。孩子想發表意見時,不管你覺得多麼傻,都要耐心的聽他講完。同時給予適當的反饋意見。孩子的看法很對,你就要表揚,要是不對,你也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不對。

其次,對孩子的問題不要不理,也不要顯示出不關心的樣子。對孩子的問題要認真的回答,還要適當加以引導,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某些問題。自己回答不出,也不要搪塞。

總之,就是要為每個孩子都提供了表達意見的機會,變被動為主動,效果應該是很好的。

三、家長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培養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是家長們應該注意的,家長們一定不能忽視。

1.不要過於偏重智力投資

智力投資是正確的,但不能過於偏重它,相應原則體現在下麵例子中:

小李:我孩子三歲了,我想早點對他進行教育,給他念唐詩,聽音樂。不知道這樣好不好。

小彭: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方麵的投資,是很必要的。但是不要過度,尤其不能僅僅注重智力方麵的投資。你得注意孩子的全麵發展。

早期教育不僅僅是智力和技能的培養,還是性格、情感、意誌、道德的教育。孩子總會長大成人,而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不僅要具備聰慧的才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具備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如果說一個孩子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的情感,去愛別人。不懂得如何珍惜、愛護別人的勞動果實,不懂得如何去和別人友好、和善地相處,不懂得這個世界上除了他的存在,他的權力外,還有別人的權力,那麼,在日後越來越注重人們的協作關係的集群的社會中,他又如何學會生存呢?

不同智力的人是呈“紡槌”狀分布,天才、神童畢竟是少數,如果人人都是天才和神童,那天才就不成其為天才,神童也就不成其為神童,天才、神童應該在各方麵都冠蓋人們之首,如果他連普通人應有的素質和人格也不具備,也就無所謂天才、神童。社會的大部分總是由那些普通人所組成,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人就等同於庸人。家長的人才觀不能是狹窄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音樂家、畫家、文學家是人才,那些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同樣也是人才。

如果因為片麵追求智能的開發麵忽視了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那麼在以後幾十年的社會中,普通人群便會由那些人格不全、惟我獨尊的畸型之人所充斥,那時還有什麼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科技發展可言呢?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時刻不要忘記要培養孩子的全麵發展。2.對淘氣孩子的引導應因人而異

對外傾型淘氣兒童缺乏抑製能力,動起來如脫韁小野馬,在學習中常常表現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對這些孩子要創造條件培養他們的抑製能力。

外傾型淘氣兒童興奮強於抑製,隻有在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情況下,才能抑製自己,產生穩定的注意,並能使這種注意持續幾個小時。這是由於環境中的刺激而產生的被動抑製力,這種抑製力來源於兒童對新事物的興趣,而興趣又受著客觀環境的製約。興趣可以使兒童逐步形成穩定的心境,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產生一種主動的抑製力。這種抑製力是由兒童內心發出的一種克製自己的,有“意誌品質”參加的力量。這種力量對於兒童來說形成有難度,但又很必要。對外傾型淘氣兒童來說,這種力量尤其重要。當孩子被自己所喜歡的一種事物誘惑時,能在成人的引導下擺脫,到自己下決心擺脫,這一過程不是很簡單的。隻有成人耐心教育、循循善誘、講清道理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比如讓坐不下來的粗枝大葉的兒童從事比較細微的活動,或者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做值日生、小園丁、小氣象觀測員等等。逐步培養他們對所從事的事情感興趣,從而鍛煉他們的抑製力。在遊戲中,引導他們扮一些責任感強的角色,如民警、司機、圖書館員等,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控能力。

內傾型淘氣兒童,缺乏膽量和獨立性,因此要創造條件培養他們的勇敢精神和自己動手獨立做事的能力。這些孩子的特點比較謹慎小心,生怕吃虧,警惕性高,不輕易冒險,願意先看別人怎樣做自己再去做,或者在別人幫助下才肯去做,缺乏首創精神。成人要鼓勵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在沒人幫助下獨立做事,在引導這部分兒童中,首要的是成人給予孩子力量、勇氣,讓兒童有信心、有熱情去從事勇敢的事情。當然在鼓勵中,成人的幫助和保護是必要的,這樣可以增強兒童的信心和勇氣。如一個孩子怕爬山,老師就在他身邊和他一起爬。下山時他怕跌倒,老師和小朋友就在山腳下拉成一隊保護他,並呼喊:“加油!加油!”鼓勵他勇敢地跑下來。經過幾次嚐試,孩子就敢獨自爬山和向下奔跑了。

3.一定要理解孩子

吃晚飯時,兒子不小心把碗裏的飯撒在地上了。我還沒來得及去收拾,兒子已拿了張衛生紙,學我平時的樣子去擦地麵。他爸爸看見了,便大更訓斥道:“快放下,過來!不然我揍你。”兒子被嚇得跑到一邊大哭起來。我忙用眼神示意他爸爸不要再訓兒子,一邊安慰兒子道:“你是想做好事,想把地板擦幹淨,對吧?”兒子含著眼淚點點頭。“那你去把畚箕拿來,媽媽和你一起把地上的飯粒掃幹淨吧。”兒子拿來畚箕,我們就一起將飯粒掃幹淨。

晚上躺在床上,想起這件事怎麼也睡不著。我覺得有必要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和他爸爸談一談,取得一致的看法。就像今晚發生的事,我想在許多家庭也都會發生,問題在於采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孩子的爸爸看到兒子把飯撒在地上沒有吱一聲,因為他知道兒子不是故意的;當兒子想把地上的飯弄幹淨,他卻發火了,我想他是認為孩子年齡小,會越弄越髒,手上會粘上飯粒,帶來更多的麻煩。可他就沒有從孩子的心理特征去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孩子想做好事而大人卻不讓他做,許多大人還要訓斥,這樣就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扼殺了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待孩子長大後要他做事而他卻不肯做時,大人還需要知道孩子何以會成為這樣!其實根源就在孩子年幼時大人對他們的約束、包辦代替太多。

4.愛孩子要有“分寸”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之常情。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愛孩子呢?也就是說應該如何掌握愛孩子的“分寸”呢?

第一,要有理智的愛

這就是說,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感情,克製那些無益的激情和衝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父母必讀》一書中的序言有這樣一段話:“子女固然由於父母方麵的愛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們也會由於那種過分洋溢的偉大的感覺而腐化墮落。理智應當成為家庭教育中常備的節製器,否則孩子們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動機下養成了最壞的特點和行為了。”這段話講得十分深刻。

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對待孩子的關係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的,過分地寵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展;有的隻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衣錦食美,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

第二,熱愛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說,嚴格要求正是出於深切的愛。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受盲目的愛所支配,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當然嚴格要求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嚴厲、動輒訓斥打罵,而是要做到以合理為前提。同是,態度應該是耐心的,循循善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