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品質我們立足21世紀的合格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在美國等少數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並迅速發展的實踐表明,能否不斷創新是知識經濟最關鍵的問題,如何在21世紀更好地生存,更大有作為,培養創新能力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北京宣武區一家小學的徐承媛老師說,自己在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應努力做好對兒童、少年的創新啟蒙教育,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欲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據記者了解,創新教育目前還識者不多,老百姓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如何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尋找平衡點,說白了就是既關心孩子能否考上大學,又關心孩子的素質是否全麵。
中央教育研究所的閻立欽所長說,創新教育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事件。其核心是在認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為了對應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因此,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中心的青年學者譙偉說,創新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創新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而狹義的創新具有多個側麵、多種層次,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就教育而言,創新教育以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宗旨,通過對傳統教育的揚棄,探索和構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並使之逐漸豐富和完善。
北京雨來中學的資深教師高文斌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先生在1998年的世界教育報告的前言中說:“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子孫後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子孫後代。”實施創新教育,必須轉變教師的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觀念。應試教育注重讀書、做題、考試,注重的是繼承,缺少創新能力的培育,使培養的人才從整體上呈現出知識不少而能力萎縮,分數很高而素質低下的不良狀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一個隻知道記憶知識的人,將永遠不會獨立思考;一個不會獨立思考的人,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與此同時,為實現主體作用的發揮,還必須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亞裏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訝開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養創新意識、掌握創新方法的推動力。我們的教師都應該成為優秀的激勵者、啟發者和指導者,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指導和幫助。而創新教育最終是否能夠衝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慣性,重要的是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