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學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積極探索麵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的新模式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曆史使命。作為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創造教育是最佳選擇,也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徑。計算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也是信息技術的核心。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學計算機課程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課。計算機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計算機教學在開展創造教育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麼,計算機教學實踐中,又怎樣實施創造教育、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呢?
1.喚起創造意識,激發創造激情
創造力包括創造意向、創造思維品質和創造技能。創造思維品質是重心。而創造思維過程大體又可分為4個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頓悟階段、檢驗階段。關鍵在頓悟階段。產生頓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環境。如對計算機知識有主動獲取的追求,對計算機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對計算機問題有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等。
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藝術不隻在於傳授本領,更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在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同樣需要“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
(1)運用學科特點,喚起創造意識。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在對計算機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引發的。因此,我們備課時盡可能挖掘學科的創造思維因素,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如:在開學第一節課上,我們先提出問題:“計算機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什麼作用?”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計算機可以打字;可以玩遊戲;可以看影碟;可以輔助學習……我們接著問:“計算機在我們身邊有這麼多用處,那麼在社會中又有哪些應用呢?”由於學生社會經驗有限,感到這個問題有些困難。這時我們結合計算機的特點講解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應用。當學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氣預報都是用計算機算出的、家裏用的自動洗衣機、微波爐以及手腕上的電子表都是由計算機程序控製的時,感到非常神奇,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探索的興趣。
(2)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好奇心是對新、特、奇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對感知到的新信息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產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師要利用這種心理,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講“計算機與信息社會”一節課時,我問學生:“最近我國信息產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麼事嗎?”學生紛紛搖頭,並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訴他們:這件大事是我國最大的計算機產業集團聯想公司與我國軟件業巨頭金山公司聯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聯想集團是我國信息產業界硬件領域的驕子,而金山公司則在我國軟件業一枝獨秀。這一“硬”一“軟”相聯合,必將推進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步伐。借這件事,我向學生介紹了我國信息產業與某些發達國家的差距,特別強調了美國微軟試圖壟斷我國軟件業的企圖及金山公司的WPS作為唯一與微軟的WORD抗衡的漢字處理軟件在開發過程中經曆的艱難,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的信息產業要趕超世界,需要包括他們在內的全體國人努力拚搏。由此學生更迫切地想要學習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並利用計算機技術學習,從而引發了強烈的創造激情。
2.重視個性發展,培養創造意誌
(1)尊重個性發展,樹立新型師生關係。
尊重學生個性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並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樹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正如美國一位教育者羅伯特·馬金所說:“當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天才,啟發引導學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們過去水平的優良成績,而且達到了他們認為應該達到的預想目標時,使命中的要求就變得更加切實可行了。個性化教育成為鼓勵學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師生之間創造了一種不同的責任製,即創造了一種為保證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實質性改善而相互承擔責任的精神”。
我注重在實踐中應用教育技術理論,形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學習,並且願意學好。在每屆新生入學,開始本學科學習的第一節課,我都請學生回答一份問卷,以了解他們對計算機的掌握情況及對計算機學科的態度,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他們願意學好並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我為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感動,更加確信隻要公正地對待學生,他們中的每一個都能有所進步、有所創造。同時我還確信:充滿愛心和個性化的課堂,是以促進達到最根本教學目標為中心的;在這樣的課堂裏,所有的學生不論學習好壞都受到歡迎。上機實習課上,我把學生分成小組,學生在小組裏共同討論問題,學會盡情地思維、用心地學習,大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表達自己的觀點,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在小組裏,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需要團結協作而不隻是競爭,進而感到全班同學、學校乃至國家與自己的利益休戚相關,決不能僅僅考慮個人進步、成功與否。平時,我則盡可能地了解學生,並且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種學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勵的環境中,他們可以精力充沛地學習,全神貫注地獲取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