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新的東西(3 / 3)

忍受失望的打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保證正常運轉的必要的潤滑劑。一個不成熟的人,常常麵對小小的挫折就暴跳如雷,驚動四鄰。同這樣的“易爆物”打交道是件傷腦筋的事。那麼對待孩子呢?我們似乎有更多的容忍,因為他們小,我們有義務包涵他們一些。卻不知這樣的包涵多了,就造出另一個“易爆物”來。

不論從將來還是從現時的方麵考慮,都應隨時隨地地向孩子灌輸一些可能的概念,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結局。天可晴可陰,人可聚可散,事可成可敗,當這種觀念漸漸滲透到孩子的意識中時,他們在接受失望時的反應就會平淡一些,理智一些。

聖地亞哥的母親在早晨對他和妹妹說:“今天我帶你們去水族館。”“YeS!”他們舉起了小拳頭。爸爸出差了,隻有媽媽帶著聖地亞哥與妹妹在家。吃過早飯,妹妹忽然發起燒來。媽媽忙著給醫生打電話,去買藥,照料妹妹休息。聖地亞哥開始時還耐心地等著,但終於忍不住了,問媽媽什麼時候出門。

“去哪裏?”媽媽心不在焉地問。

聖地亞哥“噌”地一下跳起來,他已經意識到媽媽的意向了。“你講的,我們要去水族館。”

媽媽從對妹妹病情的焦慮中回過神來,直視著聖地亞哥不滿地說:“去水族館?你看見妹妹生病了,還怎麼去水族館呢?下回吧!”

“不行!我一定要今天去,你答應我的。”

媽媽被聖地亞哥的缺乏同情心激怒了。“你怎麼會這樣,我同你講去水族館時,妹妹還沒有生病,現在妹妹病了,我要在家裏照顧她,怎麼能帶你去水族館?”

“我不管,你答應的,我要去,就要去。”

“不許喊,妹妹要睡覺。”

“偏要喊,偏要喊!”聖地亞哥加大了嗓門,昏昏欲睡的妹妹睜開了迷茫的眼睛。

“啪!”媽媽的手掌拍在了聖地亞哥屁股上。“哇!’他捂著臉衝了出去,剩下媽媽在房間裏發呆。

這個事件顯然有聖地亞哥不對的地方,他應當看到事情發生了變化,吃完早飯的情形已不同於早飯以前,而且妹妹病了,他應當有一些同情心,幫助媽媽看護妹妹,至少不要去打擾媽媽。這正是媽媽心裏所想的,也是她生氣的原因,“他怎麼這樣不明事理,都9歲了,還這樣任性。”是不是因為平時父母沒有花足夠的心思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即使不談平時,在早晨講到去水族館的事時,媽媽就沒有給足夠的提醒。如果她說一句:“如果沒有其他事情發生的話,我們就……”話很簡單,卻為聖地亞哥打了預防針。這是生活的常識,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應有對不如意局勢發生的預備心態。這種失望應由每個局中人獨自承擔。有話在先,當有不測的事情發生後,便有了不可爭辯的結局,這時候對孩子說出“不”,便不會被兒子抓住說,“你答應我的了”。

孩子和成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有時將成人的原則有取舍地應用於孩子身上,能給我們省去不少麻煩,而且,也培養了孩子成熟地思考問題的方式。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我們都懂得在約定事情時加個條件,免得被動。但同孩子定約時,這點卻往往疏忽了。大約認為是在自己家中,麵對自己的孩子,不必“理來理去”。但恰恰這樣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且最糟糕的是孩子認為父母講話不守信用,產生失望的感覺,自己也會如法炮製。這當然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5.讓孩子對事物產生聯想

根據需要,想象能溝通事物間的關係,把觸思初期狹窄的、單一的、貧瘠的思路,迅速拓得寬且多線條、多層次、豐富多采。

“文有魂”,魂即文章的主題。怎樣突出主題,使“文魂”鮮明、動人,除恰當的描寫,有力的論證,精巧的構思外,想象有深化主題的神奇作用。

例一:

文學作品,是形象的藝術。有了生動感人的形象,作品才能產生藝術的魁力。以創造新形象為本能的想象,是豐富作品新形象的重要手段。甚至整個作品的構思,也在於想象出事物的新形象以及形象間的特殊關係。

“根情、苗言”文章根紮於情。如何寫情?通過想象進行感情升華,是作家常用的手法。想象對升華感情,是一副特效“靈丹”。

它可以變平淡感情為濃烈,變無情之物為有情,變抽象情感為具體。寫有情文章,是離不開想象的。

想象就是創新,即使是簡單的相似聯想也脫離開了就事論事,就物論物的刻板思路。用乙物去相似甲物,這一思維過程,就為原事物帶來新意。發明某一生產技術,從無到有,是創新,寫一篇文章,一部書,從無到有,也是創新。

所有創新的思維基礎,都是想象思維。離開想象,就不存在創新。

瑞士科學家喬治·第米斯托克牽著狗從野外回來,看到狗身上粘滿了絨草,很難把它除掉。他把粘絨草的狗毛,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狗的鬃毛是勾狀的,草的絨花是環狀的,因而緊緊地拉在一起,這一現象使他產生一種想法,根據勾環結合的原理,製造一種緊密固著物。通過反複實驗,產生了“尼龍拉扣”。

一切事物,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想象是切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正是人的想象力,補充、發展、創造著人類生活和多采的世界。

泰戈爾說:“美的形象,是想象孕育出來的”。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結構的創新,無一不與想象緊密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