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是開發思維的重要途徑
人的智力的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
①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
思維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實踐活動是思維發展的源泉。人的主觀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物質世界(或者說現實生活)在實踐中才能相交,構成矛盾,使主體產生解決矛盾的需要,這才產生解決矛盾的一係列心理活動,即思維活動。人們也隻有經過實踐才可能排除錯誤,找到真理,而實踐的深入又促使人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實踐是思維發展的直接基礎。關注智力的發展,必須重視實踐活動。
人類的實踐活動,一般說來有兩大類:學習活動和創造活動。我們知道,“引起自然界的變化”正是創造實踐,而“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則是學習實踐。在青少年的活動內容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恰恰兼有了學習活動和創造活動,是開拓思維的重要途徑,這就是勞動!
②勞動教育對青少年的思維發展起重要作用
勞動向孩子們提出了課堂上沒有的課題,引起他們思維的需要,他們就要對勞動的後果有所預想,就要設計達到目的的過程,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由於遇到問題還要修訂計劃,這不僅能發展孩子的“假設”思維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等,還鍛煉了孩子的握技能技巧等本事,促進了手。眼、腦的密切配合,發展了以動覺為主體的感知覺,豐富了思維的素材。解決勞動中的問題,克服勞動中的困難,對勞動成果的渴望,獲得成功的興奮、愉悅,能激發求知欲,增進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的發展。
不論是自我服務性的勞動,還是生產性的勞動,不論是模仿勞動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的勞動,隻要是勞動,孩子們就要動手動腦進行學習和創造,而創造就要解決問題,改變事物,達到優化的目的。創造,是思維的最高表現,也是最偉大的人生內容。
●有動手操作的能力和習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
未來屬於你,但是你也屬於未來。如果隻以孩子今天能否讓家長滿意,能否給家長臉上爭光來評價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無疑是有些短視了。
未來社會是怎樣的呢?會給人們提出什麼要求呢?這是人們正在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課題。但是有幾點是明確的:首先,未來社會仍舊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同時,隨著未來社會生產勞動的複雜化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特別需要人們發展操作能力;再有,未來社會技術更新是快速的,要求人們必須有強的、多方麵的、多層次的勞動能力和勤奮的工作態度才能適應。從孩子幼小時期起,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來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完成自己的任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動手動腦的好習慣,甚至可以說是動手動腦的興趣、嗜好,那麼,在未來必能很好地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倘若其他方麵條件亦優,則在未來社會中就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日本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培養能力的要點:
1.給他們幾次同樣難度的內容,看處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壞程度——能力發展狀況;
2.若能掌握熟練的話,再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
3.能出色完成前麵已學過的內容(能輕鬆愉快地完成)——培養能力的秘訣(與指導者能力的大小成正比);
4.能出色地完成已學過的內容後,要為培養才能、提高應用能力及下一步處理能力作好準備;
5.教育者若以推進教學計劃為目的,那必然會失敗。換句話說,隻有注意在培養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推進教學進度;
6.若有更好的訓練方法來培養應用能力的話,那麼必然會產生部為葉飛齪,豬導者的作用就在於是否注意到這種飛厥,是否推進了與這種飛躍相適應的教材改革。
以上是培養能力的要點,這些要點涉及的不光是技術,若打算讓孩子成為像先進的機器人那樣,肯定會失敗。日本父母認為,自己對兒女的培養,是在育人。孩子不僅要有優秀技術,而且要培養他做人的精神,否則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發揮。
日本人對所獲得的能力開發的成果已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他們還把開發的要點歸納如下:
(l)采用靈活的培養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會提高;
(2)為所有孩子提供接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3)若在幼兒時期培養能力失敗,那就無法挽救了;
(4)生命力是培養一切能力的原動力;
(5)教育越早實施,其效果就越好;
(6)在反複訓練過程中能培養優越的能力;
(7)培養能力的好壞與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優劣決定的;
(8)教育培養能力,光教育不能培養能力;
(9)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條件。
4.用言行指導孩子追求新事物
挫折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通過挫折使人成熟和完善。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人能夠一切一帆風順,不遭遇任何失敗和沮喪而達到勝利的巔峰。培養兒女對失敗的堅忍的態度,能在失敗的泥潭中躍身而起的豪邁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比起各類知識和堂皇的學曆,對挫折的承受力的重要性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