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鄭淵潔名字命名的“中外合資鄭淵潔少兒用品有限公司”陸續推出了兒童喜歡的係列產品,如牙膏、襪子、文化衫、棒球帽等等。現在,以鄭淵潔所創造的文化已經“克隆”了多家公司,實現了文化含量向經濟的轉化。
在鄭淵潔身上,我們最起碼可以得到以下啟發:知識的價值在於創新,在於啟迪智慧;文化必須實現產品化才能轉化為價值;文化和經濟聯手會產生倍增效益。
(2)張賢亮下海
張賢亮,著名作家,寧夏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正廳級幹部。“張賢亮”下海,曾是中國文壇的特大新聞。如今,張賢亮已經是四個大公司的董事長,這位被日本人稱作“正在出賣西北荒漠”的大作家不僅是新時期文學史上的“黃埔一期”,也是作家下海經商的“黃埔一期”。他在離銀川市西北30公裏處的鎮北堡建立了一座被稱作“東方好萊塢”的華夏西部影視城,這個巨大的工程沒有要國家一分錢。
張賢亮下海的動機是由於寧夏文聯經濟拮據、瀕臨崩潰的邊緣,沒有經濟基礎什麼事情也幹不成。張賢亮說:“我認為搞市場經濟是中國近百年來最深刻的一場革命,隻有知識經濟建設成功,近百年來中國人向往的富強、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國才可能實現。中國人民和中國知識分子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才走到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來。”
文人經商合適嗎?文人的素質能夠適應商場角逐嗎?
張賢亮說:“我試圖證明,作家不僅是隻會動筆的文弱書生,也可以是乘風破浪、下海遠征的強人,隻要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全麵的知識結構、高深的文化層次以及大膽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會比一般商人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奇跡。”
張賢亮認為,文人隻有改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曆史慣性,樹立清醒的自立自救意識,倡導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才能成功。
我們也看到,全國許多名人下海,隻捐名不掏錢,應該說都是以“無形資產”作為投入的。像謝晉的恒通影視公司成立時,謝晉的名字就值25%的幹股。張賢亮辦的藝海公司,文聯各大協會的會員,最高入股2000元,而張賢亮卻拿出8000元。張賢亮在商海中也遇到了許許多多的煩惱事,比如有些人根本沒有商業意識和合作意識,尤其不講商業道德,隨心所欲,許下的諾言,轉眼就可以不認帳等等。
棄文從商實際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但在經濟環境短時間不能改善的現實情況下,也不失為一條有效的途徑。我們相信,隨著經濟環境、投資環境和市場環境的逐步改善,文人自己搭台自己唱戲的做法會越來越少,甚至會出現棄商從文的做法。
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優勢與劣勢,張賢亮認為,知識分子不要太清高,不要圖虛名,不要把經商當作不入流的東西,要敢於從校園裏、研究所裏、象牙塔裏走出來,如果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哪有成功的可能?國外許多企業家都是知識分子,有了智慧的頭腦,正直的人品,淵博的學識,才能做成大事業。
張賢亮的奮鬥目標是在5年內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大亨之一,正像不想成為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在商言商,既然搞經營就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
(3)席殊
席殊書屋是我國第一家民營的全國性連鎖書店,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南昌、美國舊金山灣區開辦了9家,被輿論界譽為“前所未有的書店”。
1992年,席殊首次麵向全國推出了潛心研究6年之久的“席殊3SFM習字教育體係”,翻開了我國習字教育史上新的一頁。他鄭重承諾寫一筆好字“一生隻需60小時”,他首次提出“練字直接從行書開始”。
在一般人看來,文化的創造,生產是起點;文化的應用,使用是終點。而席殊的反複論證與實踐告訴我們:文化的應用、使用並不僅僅是文化生產所創造的對象,而且恰恰相反,文化的應用、使用也創造文化的生產者,它不僅僅創造文化生產者進行發明創造的內在驅動力,而且為這種發明創造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空間。
席殊已經在全國建立了10所習字專門學校,擁有近200名專職教員,幾百萬喜歡寫字的青少年尊他為心中的偶像。同時,席殊還進行了多方位的空間擴展,創辦了3S皇家食品有限公司、英才家教計劃和連鎖書店“席殊書屋”。3S皇家食品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是3S皇家醬油。席殊將這一產品的生產置於整個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中進行思考論證:文化和生活方式依賴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隨著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而發生變化。目前,3S皇家醬油已獲得“第三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等多項金牌,深受消費者歡迎。席殊開始一步步實現他辦3S文化產業的初衷:反哺文化,回報教育。
1996年,席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昌、武漢等城市先後開辦了第一批“席殊書屋”,他決心在三五年內,全力以赴把書屋辦成500家規模的連鎖店,為天下的讀書人效勞。
回望通向知識資本家之路,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經曆了一段艱苦的原始積累經曆。中國知識經濟環境的特點是潛力大、難度大。由於經營資本與文化產業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使中國積攢了大量的文化產品潛力,正如西方一位經濟學家所言:“誰將知識分子作為一種生產‘知識產品’的功利主義者,誰就比同輩人高出一截”。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是發掘文化產業的絕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