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終身教育:沒有盡頭的致富路
對學生來說,未來的挑戰是多方麵的。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是擇業與就業,與此相對應的一個非常實際的挑戰是知識的老化和新的專業領域不斷出現。“知識老化周期”變短、產品換代加速,是“知識經濟”社會的又一個表征,“終身職業”也成了昨日黃花,所有這些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曾對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問題作了深刻的研究。他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科學的發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這種發展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仿佛要向全世界指出:對於有機物最高精華的運動即對於人類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種和無機物的運動規律正好相反的規律。”科學技術的發展證實了恩格斯的論斷:
首先,19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有了迅速的增長。據粗略估計,20世紀前5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了19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僅僅在宙宇空間技術領域中,就出現了12000多種過去不曾有過的新產品和新工藝。
其次,科學發現、發明到應用的周期也愈來愈短。電能的發現到第一座發電站的建立時隔282年,而激光的發明到應用隻用了2年時間。太陽能電池是1953年發明的,1955年就已實際應用。新技術的普及也是如此,在美國電話普及用了75年,電視機用了30年,而計算機僅用了10年。
再者,機器設備和工業產品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國外首先提出機器設備陳舊化的概念,專家認為機器設備不但有實際磨損,而且還有“精神磨損”,即技術上的陳舊化。二次大戰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機器設備的陳舊周期愈來愈短,20世紀40年代為10年,50年代為8年,60年代為5年,70年代為3年,80年代為1年。同時,新技術、新產品的“陳舊周期”也愈來愈短。以電子計算機的芯片製造為例,英特爾公司的創始者戈登·莫爾在1965年曾提出兩條法則:一是每個芯片中所包含的晶體管數每過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其二是隨著每代芯片的推出,製造芯片工廠的成本將增加一倍。事實證明了莫爾法則的正確性。例如,在1984年台式小型計算機每秒鍾隻能運算200萬次,而在1994年已達2.056億次,1998年預計達20億次以上。莫爾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說:“到2012年,英特爾公司應該能夠將10億個晶體管集成到一個芯片上,該芯片的運行速度將達到10千兆赫,芯片性能達到每秒鍾完成1000億個指令。這種運算速度與目前的奔騰Ⅱ處理器相比,就像奔騰Ⅱ與386之間的差別一樣。”
與知識老化、產品換代加速相對應的是職業的迭替。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當代基礎科學已有500個以上的重要專業,技術科學有400多種專業領域。職業環境與構成發生迅速變化:在工業發達國家,1950~1965年,由於自動化技術的發展,8000多個原有的技術工種消失了,與此同時出現了6000多個新的技術工種。由於技術發展,美國小企業的變化極為迅速,每天平均新產生300~400萬家,同時有相同數量的企業倒閉。美國的人才平均每人一生流動12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人才平均5年改換一次工作。30年前,大多數美國企業中的雇員由“白領”和“藍領”兩部分組成。“白領”一般泛指管理和科技人員,“藍領”通常指現場操作工。60年代後,機器人逐步普及,於是企業中出現了“鋼領”。進入70年代後,由於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美國企業開始出現“金領”階層。他們是既有現場操作技能,又掌握係統的技術理論知識的新型員工。美國勞工部的一項調查表明,1996年美國“金領”族的失業率僅為0.5%,約為美國社會失業率的1/10。
工業經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製造業,到19世紀的70年代,製造業約占工業化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30%~50%,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從此開始走下坡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統計表明,90年代製造業產值僅占GNP的15%~17%,且高技術含量的比重逐步升高,增加了許多知識和科技的內容。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軟件知識產業的興起成為當今知識經濟的重要標誌,製造業中出現了許多軟的成份,無形資產的比例正大大增加。據測算,美國1995年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已高達50%~60%;同時,各類谘詢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谘詢業務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這也是知識經濟的一個特點。
在“知識經濟”社會裏,知識老化周期加速,職工迭替頻繁,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麵臨知識老化的加速,一個大學生無論他所學的專業知識多麼“現代化”,若幹年之後,就會碰到相對應用領域而言的專業知識過時的問題。為了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適應能力,高等學校除加強基礎理論的教學外,必須不斷更新課程,不斷更新教材內容,充實科學的新成就,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這一點已經引起重視。據統計,現在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中,屬於科學史上繼承性的知識隻占10%,而現代科學知識占90%。
必須推行“終身教育”。由於知識老化加速,在人的整個一生中,大學生階段隻能獲得需用知識的10%左右,而其餘90%的知識都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才能取得。隨著大學畢業生工作性質、專業特點的不同,大學階段所學知識老化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人們僅憑大學階段所學到的基礎知識不足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長期需要,則是沒有疑問的。因此,隻靠在校學習,也就是說“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經過時,應該提倡“二次教育”、“終身教育”,否則即使一時光彩逼人,終難免會“江郎才盡”。
“終身教育”在國外又稱“回歸教育”、“更新教育”,是指完成了某一教育階段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後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組織的教育。實施終身教育的形式也有多種,一種是回到大學學習第二專業;一種是企業或研究機構自己培訓,基本上每個職工在三年內有半年時間接受培訓;一種是社會業餘教育,如日本采用訓練所、養成所、教習所等形式培訓技工,采用研究所及教育中心提高管理人員及高級幹部的業務水平。美國80%的企業有科技人員培訓計劃,有幾百門課程,每個員工每年必須接受1~2次培訓教育。法國成立了“國立技術學院”,為在職進修開了方便之門。西方企業家認識到,科技人員和工人進行再學習,對企業有利可圖。因此,美國一個公司的領導人說:“不久以前還認為,學者和工程師應當在業餘時間學習,顯然這種意見已經過時,現在我們對自己的人員說,你們要不停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學習就是你們工作的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已擴展到一個人的整個一生。認為唯有全麵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而這種需要正隨著使個人分裂的日益嚴重的緊張狀態而逐漸增加。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係——“學會生存”。
終身教育並不等於學校教育,但又不排斥學校教育,而是把學校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同樣,終身教育也不等於成人教育,但包括成人教育,它的涵義更為廣泛。終身教育可以看作是學校教育在時間上以及職能上的延伸,其宗旨是通過不斷的教育使人在價值觀念、科技知識、工作生活能力等方麵,都能適應社會必然要發生的變化,並與之保持同步,以適應社會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施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這使廣大職工,除在工作崗位上堅持自學以外,還能得到有組織的專業上再提高、再學習的機會,這對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十分有利的。在今後的高等教育體製結構改革中,必須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我國的條件下實施“終身教育”的適當形式,給予“終身教育”以更為重要的地位。
在各類專業人員的“終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師的“終身教育”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高等院校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場所,教師的職責是不斷地將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信息帶給學生。隻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名師出高徒”,教出高水平的學生。我國高等院校教師的進修有待提高。有些高等院校教師,多年沒有進修提高的機會,勢必影響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都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決。
誰抓住了終身教育,就等於找到了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
3、教育培訓,商機無限,致富無限
教育在社會整個產業體係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是由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教育活動既是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又是精神產品的傳播過程。從精神產品再生產過程的四個基本環節看,傳播屬於中介環節,沒有傳播或傳播不力,精神產品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和交流,精神產品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精神產品的生產也會因之而萎縮。在從事知識傳播的社會行業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業。
(1)教育的界說和本質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社會上一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它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下一代(兒童、少年、青年)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活動。教育的含義最早指的就是狹義的教育。拉丁文詞源EdueAre,本意為“引出”,謂引導兒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發展。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書討論的教育指的主要也是狹義教育。
從教育的本質看,它是人類特有的遺傳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再創造。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包括種的繁衍和使初生嬰兒進入社會的教育。種的繁衍將生理結構和各種本能遺傳給下一代而使人類世代延續。但初生嬰兒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人,隻有經過一定的教育,使他們具備了在人類社會中獨立生存的各種本領和能力之後,他們才算進入了社會,才成為真正的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序言中曾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曆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麵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曆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下的社會製度,受著兩種生產製約:一方麵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製約,另一方麵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製約。”恩格斯在這裏不僅充分肯定了人類自身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將其與物質生產聯係在一起,共同看作是唯物史觀的基礎,看作曆史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對物質生產的規律研究較多,對人類自身生產規律,對馬克思提出的精神產品生產的規律及其三者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關係研究不夠。近年來,理論界對人類自身生產規律的研究有所加強,但在研究人類自身生產中,較多地注重人口發展規律的研究,也提出了人口素質低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製約,但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即通過教育形成完全意義上的人,研究還不夠。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看,人類自身的生產絕不僅限於“種的繁衍”和人口數量的控製,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加強教育形成完整意義上的人,不斷提高人口的質量。把教育真正作為人類自身生產的重要環節來看待,從三種社會生產的關係(人口生產、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關係)的理論高度,來探討教育與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深化我們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促進教育觀念的變革。
(2)教育的經濟功能
這是當代教育最直接、最突出的功能。較早提出教育經濟功能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認為,“學習一種才能,須受教育,……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費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賺取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勞動力的再生產時,也談到了教育的費用和價值。馬克思不僅把教育費用看作生產投資,而且看作是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的“固定資本”投資。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為指導,原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於1924年發表了《國民教育的經濟意義》一文,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經濟學論文。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了教育與經濟的關係,在大量調查中抽取了2602份體力勞動者和2307份腦力勞動者的資料為樣本,對勞動者經濟貢獻的因素和效率進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與其年齡、工齡和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其中教育的作用最大。據他推算,如果文盲的生產效率為1,那麼受過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則分別為1、5、2、4。他還以受不同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差別為比率,測算出原蘇聯1940年至1960年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有30%是靠提高勞動者教育程度取得的。據此他提出,教育費用是比築大堤、建電站、修公路收益更大的生產性投資。
比較全麵、係統闡述教育經濟功能的是美國著名教育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他於1959年發表的《人力資本——一個經濟的觀點》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不久又出版了《教育的經濟價值》、《影響美國教育的社會力量》等專著,係統闡述了這一理論。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將資本分為物力資本(亦稱常規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他認為由教育、衛生等方麵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可以產生“知識效應”和“非知識效應”,從而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同時,人力資本可以產生遞增收益,克服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連續投入邊際收益遞減傾向,從而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舒爾茨批評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就抱有一種頑固的偏見,認為資本隻包括物質設施、建築物、器材和物質庫存等等,這種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政府貶低人力資本,抬高物力資本投資固執態度的原因。”他主張建立起包括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兩方麵的完整資本概念,並提出“理想的投資方式應該是增加那些可能產生最佳預想收益的資本形式”。舒爾茨等教育經濟學家還提出了各種計算和測算各類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的理論與方法。舒爾茨本人測算美國初等教育的收益率為35%,中等教育為10%,高等教育為11%,整個教育的平均收益率為17.3%。據此他在1961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1929~1957年間美國整個國民收入增長額中的33%,是通過教育投資獲得的這一驚人的數字,曾引起轟動並被廣泛引用。舒爾茨還告誡人們,“空間、能源和耕地並不能決定人類的前途,人類的前途將由人類的才智的進化來決定。”美國另一經濟學家愛德華·丹尼森通過實證分析也證明,1948~1982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長,其中的1/3是由於美國勞動教育水平的提高,約一半是由於技術更新和普及,這同樣有賴於工人教育水平的提高,隻有15%是由於增加了資源設備。
(3)各類教育大有可為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亦稱學前教育。一般是指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學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
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中國政府明確規定:“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幼兒園工作的任務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全麵發展的教育,使幼兒健康、活潑地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同時也減輕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麵的負擔,使他們能夠安心生產、工作和學習。”目前有些國家認為幼兒教育負有教育以及對幼兒身心缺陷進行診斷、補償和治療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