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知識經濟時代經營的靈魂(1 / 3)

創新:知識經濟時代經營的靈魂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創新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是現代企業和經濟活力之源。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一直是經濟發展和生產率增長的基本驅動力。現代國際競爭中,創新是企業和國家競爭戰略的核心。發達國家的企業、政府和經濟學界都把創新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1、創新:知識經濟的靈魂

(1)創新的含義

許多人認為發明就是創新,也有人把創新與研究開發和科學發現視為同義語。創新到底是什麼?它的內涵是什麼?

創新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創新成為一種理論是20世紀初的事情。美籍奧地利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熊彼特第一個從經濟學角度係統地提出了創新理論。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運用創新理論解釋了發展的概念。他認為:“……生產意味著把我們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組合起來。生產其它的東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產相同的東西,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把這些原材料和力量重新組合。隻要是當‘新組合’最終可能通過小步驟的不斷調整從舊組合中產生的時候,那麼就肯定有變化,可能也有增長,但是卻既不產生新現象,也不產生我們所意味的發展。當情況不是如此,而新組合是間斷地出現的時候,那麼具有發展特點的現象就出現了。……當我們談到生產手段的新組合時,我們指的隻是後一種情況。因此,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

創新具有多個側麵。根據強調方麵的不同,對創新會有各種不同的定義。有的東西之所以被稱為創新,是因為它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量;有的是因為它提高了工作效率或鞏固了企業的競爭地位;有的被稱為創新,是因為它對經濟具有根本性的影響。但創新並不一定非是全新的東西,舊的東西以新的形式出現或以新的方式結合也是創新。

創新也不一定非是一件物品,它也可以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例如,IBM(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財務人員發明了商業票據,繞過了銀行的“馬其諾防線”,引起了一係列的金融創新。可見,創新是廣泛存在的。經濟學對創新的一般定義是,創新是企業家向經濟中引入的能給社會或消費者帶來價值追加的新東西,這種東西以前未曾從商業的意義上引入經濟之中。

技術創新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技術創新是指創造新技術並把它引入產品、工藝或商業係統中去,或者創造了全新的工藝技術以及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廣義地講,技術創新指由技術變化所引起的一係列營銷、管理、技術、市場和企業組織變化或產業和經濟係統的演化。

(2)創新的特性

任何創新都具有不確定性,創新的程度越高,不確定性就越大。創新的實現與擴散過程,也就是創新不確定性逐步消除的過程。創新的不確定性有三種類型:①市場不確定性;②技術不確定性;③戰略不確定性。

創新的市場不確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場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將這些特征融入創新過程之中。這有可能是當出現根本性創新時,找不到市場方向。如計算機剛出現時,有人估計全美國隻有幾十台的需求。另外,市場的不確定性也有可能是在確定了基本需要特征以後,不能肯定該需要將以何種方式變化,亦即由市場細分問題造成的。市場不確定性的來源,還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將潛在的需要融入創新產品的設計中去,以及未來產品如何變化以反映用戶的需要。市場的不確定性還包括:當一種創新產品推向市場時,是否能向用戶提供更大的滿足,用戶是否接受,如何讓用戶盡快地接受,以及如何使創新向其它領域擴散等。當存在創新競爭者時,市場的不確定性還指創新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戰勝對手。這主要是指那些重大創新。相對說來,源於市場需要或生產需要的小的創新,其市場不確定性要小得多。

創新技術不確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術語言來表達市場需要的特征;能否設計並製造出可以滿足市場需要或設計目標要求的產品與工藝,以及當原型測試後,規模放大時常出現的大量工程、工具設計和產品製造問題。從產品原型到工程化與規模生產,每一步都是一個相當大的跨越。新技術與現行技術係統之間的不一致性也是一個重要的不確定性來源。技術不確定性還包括設計是否優越,技術上能否超過已有產品或工藝,製造成本能否達到商業化的要求,以及進一步改進的潛力如何等。有不少產品構思,按其設計的產品無法製造或製造成本太高,因此這種構思和產品都沒有什麼商業價值。

創新戰略不確定性,主要是針對重大技術創新和重大投資項目而言。指一種技術創新出現使已有投資與技能過時的不確定性,即難以判斷它對創新競爭基礎和性質的影響程度,以及麵臨新技術潛能的重大變化時企業如何進行組織適應與投資決策。當美國鋼鐵將麵臨氧氣頂吹轉爐等重大工藝創新的機會時,它們沒有舍棄原來的大量投資,沒有引入新的工藝技術,而日本則利用這一機會建成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鋼鐵廠。

創新的戰略不確定性是對企業的巨大考驗,也是企業技術戰略管理的最關鍵問題之一。目前,經濟學界認為創新隻具有兩種不確定性,即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不確定性,對創新不確定性的流行法,隻看到了創新項目本身,沒有從技術變化的環境和產業發展戰略高度來看待創新的特性和意義。因此,往往出現嚴重的戰略決策失誤,特別是當重大技術創新出現時,常引起某些產業競爭領先地位的交替。

不同創新對企業的影響範圍、程度和性質有所不同。兩個極端的情況是:破壞性的和保護性的。具有保護性的創新,會提高企業現有能力、技能的價值和可應用性。雖然所有的技術創新都會引起某種變化,但這些變化不一定就是破壞性。例如,產品技術的創新可能解決了設計中的難題或者消除了設計上的缺陷,從而使現在的分銷渠道更具吸引力和更有效;工藝技術的創新可能要求新的信息處理方式,但它能更有效地使用現有的勞動力技能。這類創新保護了企業已有的能力,如果再加以提高和細化,就會加固這些技能,從而使其它的資源和技能更難取得競爭優勢。這些創新對企業的保護表現為提高市場進入壁壘、降低產品被替代的威脅,使其它競爭性技術和競爭企業的吸引力減弱。

在破壞性的一端,創新的效果完全相反。這類創新不是提高和加強企業現在的能力,而是使企業現在的技能和資產遭到毀壞和破壞。新的產品或工藝技術會使企業現有的資源、技能和知識隻能低劣地滿足市場需要,或者根本無法滿足其要求,從而降低了現有能力的價值。在極端情況下,會使其完全過時。這類變化正是熊彼特創新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熊彼特認為“創造性破壞”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它對競爭的影響是通過重鑄競爭優勢的實現基礎而實現的。有的“創造性破壞”影響如此深遠、廣泛,以致它們常常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或者破壞一個現有的產業,如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及其對電真空管產業的破壞性作用。

有些起源於科學進展的創新,其設計概念與過去的產品或工藝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它們的引入會使現在使用的知識過時。它會創造新的市場,用自己的新功能支持用戶需要,並需要新的分銷渠道和售後服務。它在創造新產業的同時,使生產老產品的企業的生產要素和技能過時。

雖然科學和技術的奇跡常常能創造新產業,摧毀舊產業,但創新對競爭優勢的作用決不僅僅取決於技術上的新穎性或科學上的榮耀。創新產品的技術新穎性及其與科學進展的聯係,在有些情況下與創新的競爭作用關係並不大。有些企業依賴現有能力,僅僅通過使部件標準化,工具更為精確,操作更合理等,便取得了競爭優勢。

但創新者必須牢記,技術創新對市場的影響和對技術或生產係統的影響,兩者是有區別的。任何一個給定的創新,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響這兩個方麵。因此,有必要在上述基礎上對創新進行分類研究。

創新活動常常受到來自各方麵的排斥、壓力和抵製。習慣於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們往往不歡迎任何改動和變革。

人們為什麼存在著對創新進行抵製的傾向呢?長期的研究中人們總結出許多原因,其中有一些相當複雜,而且可以追溯到精神病學這一領域。不過總的來說,應該指出的是,這裏存在四種態度:

(1)維護受到創新威脅的有價值事物的願望。人們對於所有的東西存在自我封閉的心理,期望的東西可能是社會地位、某種愜意的生活方式、某些東西的貨幣價值,以及源源不斷的收入(如薪水),甚至於一項工作。有時,某種職業或行業也會受到創新的威脅。

(2)避免付出高昂的代價來促進創新的願望。這也許是因為其它地方優先需要這筆資金,也許是因為與創新本身相伴而生的內在的不確定性。

(3)使通常的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保持不變的願望。這種願望可能僅僅是基於對變革的厭惡,但是實際上,它通常比這要深刻得多。當研究人員在討論這種態度時,他們使用如習慣、情趣、時尚,以及均衡之類的術語。有時,這種願望是正當的,但有時它們則是官僚主義的溫床。

(4)一個團體強迫它的所有成員保持一致的內在趨勢。無論是哪種原因,也許根本就沒有什麼原因,這裏存在對創新行為的強大的阻力。對於創新者的實際行動,或他準備采取的行動而言,似乎都在證明一個事實:他是與團體背道而馳的。

(3)創新的類型

根據研究的目的不同,創新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這裏我們把創新分為結構性創新(或綜合性創新)、空缺創造式創新、漸進性創新和根本性創新。

有些新技術與當前生產係統相去甚遠,這些新技術往往能塑造產品、市場、企業和用戶之間新的聯結方式,其突出特征是新產業的創造以及老產業的重塑。這些創新界定了產品和工藝的基本結構,為技術和市場以後的相繼開發建立了日程表。實際上,它為以後的競爭和創新勾畫了基本框架,比如飛機行業的民航客機DC-3設計、IBM計算機的360係統和WIndOws操作係統。這類創新被標為“結構性創新”或綜合性創新。一般說來,這類創新要求一些獨特的組織環境。

結構性創新有三個突出的特點:首先,它打破了以前產業對新技術的結構性控製與支配。其次,是設計概念的持久性。這種創造性綜合所產生的設計概念將在產業未來很長時間內占主導地位。第三,是科學的作用。雖然藏而不露、科學突破的創新是支撐主導設計的基礎,但主導設計本身並不是科學所激發的,它是技術與市場需要巧妙結合的產物。

使用新的技術概念形成新的市場聯結方式是結構性創新的實質,而使用現有技術打開新的市場機會則是“空缺創造式”創新的核心。但後者對生產和技術係統作用的結果是保護和強化了現有設計。索尼公司的“隨身聽”就是空缺創造式創新的一個例子,它把輕便式耳機與便攜式收音機或錄音機結合起來,使用現有技術在個人音響產品市場中創造了一個新的空缺市場。這類創新對穩定、細膩的技術進行細化、改進或改變,使之支撐新市場向縱深發展,厄特拜克稱之為“使銷售最大化”。在某些情況下,空缺創造式創新隻涉及較小的技術變化,因此,對生產係統和技術知識的影響是漸進性的。但這類創新也常常能導致意義重大的新產品的引入,以產品特性為基礎的劇烈競爭,技術的細致改進,甚至技術的變遷。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變化建立在現有的技術能力之上,從而提高了它在新興市場細分中的可應用性。很明顯,成功的空缺創造式創新要求企業將顧客需要與技術的細致改進相匹配。

創造空缺和建立新結構的創新都是看得見的。相比而言,我們所說的漸進性創新幾乎是看不見的,但它對產品的成本和性能具有巨大的累積性效果。漸進性創新所涉及的變化都是建立在現有技術及生產能力之上的變化和用於現在的市場與顧客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效果是加固了現有技能和資源。與其它類型的創新相比,漸進性創新更多地受經濟因素所驅動。

由於漸進性創新會對產品特性產生顯著的效果,它不僅加固和強化了生產能力,同時也加固和強化了企業、顧客和市場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結。這種效果常常能持續相當長的時期。漸進性創新要求組織環境和管理技能支持頑強的技術改進,不管它多麼小,因為漸進性創新對競爭影響的累積效果與初始創新是一樣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