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三個人的密謀(2 / 3)

姚晴羞道:“小相爺過獎了。”

王驍麵色卻突然一冷,放下黑羽扇與書卷,起身猛一拍桌,接連吐出了幾句話。

“家父當年所謂‘強弩之末’的說法,不過是尋的個可以說出口的借口罷了。不能南征的真正原因哪裏是這個?”

“民心!這才是家父不願南征的真正緣由!大秦疆土大多是陛下與家父開括所得,統治時日尚淺,民心未附。如今有大軍駐守,方才沒出什麼亂子。若是大軍開拔南下,導致國內兵力空虛,大秦立即就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而這民心,哪裏是幾年時間便可依附?隻是這些理由有諷刺陛下不得民心之嫌,不便公諸於眾,家父才隨意找的一個借口。”

“陛下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被一統天下,千古一帝的美夢遮住了眼,方才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這個原因雖說隱晦,不易察覺。不過……慕容垂,以你的能力,我不信你也沒發現這點!這位姚姑娘想必也是很清楚這點的。”

“既然你們清楚這件事情的厲害關係,為何還要勸陛下出征?想來,隻有一個解釋能說的通。你們想要削弱秦國的力量,甚至是想要覆滅秦國……你們,想要謀反!”

王驍在言語間,便已握住了桌邊的劍,最後一句話出口的同時,劍出鞘。隔桌指著慕容垂……

慕容垂與姚晴對視一眼,姚晴十分緊張,額角冒出了冷汗。慕容垂雖無這般狼狽,卻也是苦笑連連。盡管他們早已料到王驍或許是這個計策唯一的破綻,但當王驍親口點出了他們的真實意圖時,他們依舊感覺到心驚。

“給我一個理由。”

盡管場麵已經是劍拔弩張,王驍的語氣任然保持著平靜。

慕容垂苦笑道:“我二人既然前來告知,便未曾想過要瞞住小相爺……”

至於之前指望著高估了眼前這位灰衣少年,希望少年看不穿的想法,自然是不能說出口的。

慕容垂肅然道:“國仇家恨,不敢忘卻。敢問小相爺,燕國何辜?”

聰明人之間的對話,向來是極為簡潔的。在場三人,無疑都是聰明人。慕容垂這句前言不搭後語的話,姚晴聽懂了,王驍自然也是聽懂了。

秦國從西北一個彈丸小國,短時間內發展成為統一北方的強大王朝,其間自然免不了征戰。恰那時北方一片混沌,大國小國不計其數,秦國那如巨獸般展露出的獠牙之上,不知惹了多少國仇家恨。

燕國,這個不知何時何地被秦國的鐵騎撕裂的北方小國,想必沒有幾個人會記得。不過王驍對當今這天下是極為了解的,對燕國也算是了解的。

“依我所知,燕帝向來是厭惡你的。你早年叫慕容霸,燕帝嫉妒你名字的霸氣,便迫你改名慕容垂,要你一生一世垂首低耳。我以為你應該十分討厭燕國。”

“燕帝再是負我,終究血濃於水。再者,燕帝也不能代表燕國。”

“……”

王驍沉默起來,算是認可了慕容垂想要造反的動機。

慕容垂的理由很充分,一句血濃於水,可以說明很多事情。燕帝是姓慕容的,燕國是姓慕容的,慕容垂也是姓慕容的。

“你呢?”

姚晴知道,王驍這是在問自己。姚晴給出的理由,隻有六個字。

“哥哥想當皇帝。”

王驍啞然,末了笑罵一句:“想不到姚萇這廝心中也揣著幾分通天野心。喂,你該不會是有戀兄癖吧?”

姚晴大惱,反回了一句:“看來小相爺對陛下也不是多麼忠心,否則此刻恐怕早已對我們動手了,哪裏還有閑情逸致調笑小女子?”

經過王驍這句玩笑話後,場上氣氛倒是緩和了幾分。

慕容垂笑道:“陛下不識好歹,負了相爺,小相爺是相爺的血脈,若是再對陛下效忠,豈非愚忠?相爺姓王,小相爺也姓王,陛下卻是姓苻的。”

“哦?”王驍不置可否,道:“你們今日前來,不就是試探我的態度嗎?若是我沒看出來,你們便可高枕無憂,若是我看出來了但不去告發你們,你們也可以高枕無憂……不過,我若是選擇去告發你們呢?”

王驍手中的劍依舊沒有放下,仍然指著慕容垂。

慕容垂不清楚王驍這句話是開玩笑還是確有此意,寒聲道:“若是小相爺果真不肯配合,恐怕,今日便難以善終了。”

慕容垂右手移至腰間,那裏懸掛著他的佩劍。

慕容垂不太擅長當說客,今天本來應該姚晴一個人前來。但考慮到王驍是大秦年輕一代數一數二的高手,又考慮到談判可能破裂,為了保證不被泄密以及保障姚晴的生命安全,慕容垂也來了。

慕容垂是沙場宿將,嗜血,嗜殺。今天來到破草屋是準備殺人。準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哪怕拚著自己重傷,也要擊殺王驍。當然,慕容垂不希望自己重傷,自然也不希望出現那不得已的情況。最好的結果是王驍配合,皆大歡喜。

王驍沉吟道“這次的事情,有哪些人參與?你們打算怎麼做?”

慕容垂道:“征南將軍苻融是陛下的親弟弟,自然是不肯參與的,我們也不敢知會他。參與的人,無非是我和姚萇,還有下麵的許多人。”

“大秦兵馬,除卻陛下掌握著少數精銳外,大多在我、姚萇、苻融三人手中。我與姚萇協力,大致可調動大秦三分之二的軍隊。”

王驍搖頭道:“你與姚萇雖是名將,卻還遠遠不及陛下。再者,陛下終究是信得過自家人,裝備最精良的精銳,幾乎全在陛下與苻融手中。哪怕你們能調動三分之二的兵馬,也鬥不過陛下。”

提到“自己人”時,王驍麵色顯然有些黯淡。當初丞相王猛與皇帝哪怕是幾十年的老戰友,哪怕是結拜兄弟,卻終究不是自己人,所以王家沒落了。

“正因為鬥不過陛下,所以要讓陛下去南征。”

姚晴道:“若是南征途中三分之二的將士突然逃跑,甚至是臨陣倒戈,哪怕奈何不了陛下,至少也能在國內製造足夠大的慌亂。屆時若有人在國內傳布些不好的流言……”

姚晴這一計,若是對於某個團結統一的帝國,這些不外乎什麼皇帝戰死、大軍潰逃之類的流言不但不會讓那個國家內部****,說不定反會促成某種必勝的“哀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