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鬱振精神(2 / 3)

(4)不會很好地照料自己

女強人由於過分關注工作和家務而忽視了對自己的照料。她們常常把自己合理地飲食、睡眠、休閑和鍛煉等保健活動,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到等待把其他一切事情都辦妥之後再進行。這樣的結果便會造成她們持續的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進而出現各類症狀。

那麼,如何才能緩解和消除“女強人綜合症”呢?

(1)不做完美主義者

首先,不要再對自己橫加指責和挑剔,要多看到自己的長處。對圓滿完成的事情,要自我獎勵並給予肯定。其次,開始從不同角度考慮各種建設性批評,不要把這些批評隻看作是對你個人本身的指控,而應把它當作是對你工作中的某一部分的評價。最後,要多留意那些有助於你身心愉快和增強信心的事情。

(2)應給他人以責任和義務

事必躬親、一人獨攬會極大地消耗當事者的精力,而且也未必能產生實效。所以,真正的成功者遇事並不是一人承包,而是適時恰當地給別人以責任和義務,充分調動起周圍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高效率地完成各項事務。

(3)敢於表達消極的情緒,敢於做出否決、拒絕、批評、懷疑

很久以來女性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求她們凡事都要順從、服從、忍耐,即使長大以後成為了女強人,也難以擺脫早期教育所造成的影響。她們往往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對於別人的意見很少做出否決、批評和懷疑,更不情願拒絕別人對自己提出的請求,其結果造成她們心理上的壓抑和陷入無休止地為別人分憂、解難之中。所以要想消除“女強人綜合症”,就必須敢於公開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對不同意見敢於否決、批評和懷疑,尤其是要學會擺脫幹擾和拒絕那些自己不想答應或無法答應的請求。

(4)要學會很好地照料自己

成功的婦女應該是健康的婦女,在她們的各項家庭和工作事務中,首位的是要關心自己、照料自己。因為她們懂得長期處於疲勞和精神緊張狀態會降低工作效率,並且會產生各種消極的心理反應。所以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為了構造一個美滿的家庭,女強人首先要做的就應當是學會很好地照料自己、滿足自己的各種基本需要。否則的話,長期無休止地付出和剝奪自己的基本需要,將既為自己、也為別人製造出種種不幸。

衝破女性角色的舊櫃櫃——誰說女子不如男?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編輯這樣說:人到了擇偶的現實階段,浪漫的美貌標準逐步被更現實的標準代替。我在外拚搏苦幹,需要的是一個容我休息、得到安寧、慰藉的避風港。早在結婚成家之前,女性已知道自己的社會角色,知道結婚之後要生兒育女,照料家務,參加工作。但認識與接受是兩回事。許多年輕女子到成年時,很希望做一個妻子,當一個幸福的母親。但卻不喜歡傳統的角色,即對丈夫百依百順,充當服務的角色;而希望夫妻共同管好家庭,平等互愛協調。但是這種平等觀念,從一開始就沒有被男性全部接受。據對一批大學男研究生的調查,這些文化層次很高的青年人對配偶的要求卻出奇地保守:學業成就可以比自己低,但必須絕對溫順善良,甚至美貌也居於體貼服務的要求之下。其實,男性的這種擇偶要求,就是在西方世界也大有市場。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巧合,反映了人們對家庭裏成人女性的苛刻觀念。

東西方傳統的社會文化,要求男性扮演一個靠事業賺錢謀生的人,我國還沒有一個人賺錢養家的社會條件,但心理企望是一樣的,要求他們能夠忍受生理上與情緒上的種種壓力,不可畏縮,必須富有進取性,有堅強的意誌,在任何與婦女共存的關係中,都處於領導的地位。在決定家庭經濟問題時,妻子有很多的處理權,但隻是“代理”職能,而男性具有最後決定權。

女性如果能接受傳統的女住角色,可能會得到一個和諧的家庭。在外工作,在家充當生活料理、服務方麵的主角,把任何重大訣議都留給男性,在外向活動中扮演柔順的角色。

而女性如果固守個人的獨立個性,不接受男性的支配,現實的困難就較多。弄得家庭沒有條理,外界也向女性發難,認為她不像個“女人”。把子女交給丈夫,自己全力撲入社會事業,被認為不是個“好母親”、“好妻子”。所以即使獨立意識本來很強的女性,在重大的角色挫折和傳統壓力之下,也會慢侵地改變原來的自我,悄悄地學做一個“好女人”、“好母親”、“好妻子”。

帶有社會偏見的女性角色,可能會隨著人類認知偏見的消失而改變。當然這也取決於女性群體的力量。就個性理想化的設想而言,具有某些柔性特征的男性和具有某些剛性特征的女性,是人類個性發展的一種好模式,也是男女實現真正平等的心理條件。這種發展,是強調個性的,注意男女分管家庭,共同照顧子女。家庭的重大訣議,妻子有相同的發言權,女子不因為照顧家庭少而產生負罪感,男子也不因女子的事業成就而感到羞辱。彼此都在為對方服務中獲得自我滿足。丈夫也不會因被妻子支配而被說成“氣管炎”(妻管嚴)“床頭櫃”(床頭跪)。現在國內外許多夫妻已朝著這個方向作出了努力。這雖然不免要遭受一些外界非議,但就夫妻心理上來講,是互相協調,彼此滿足的。

車到山前必有路——下崗婦女的困境

“今年3月我丈夫因下崗想不通,自殺了,留下我和十多歲的女兒,我有嚴重的心髒病,現在也麵臨下崗,想想將來,我們母女怎麼生存?我十分害怕,常常閃過自殺的念頭,想到女兒,又不忍心扔下她,還是求你們給我想辦法找個工作吧!向市場經濟過渡後,婦女在就業上遇到的衝擊也特別大,婦女下崗成了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目前正麵臨產業結構大調整,老產業在淘汰,新產業在創建,需要關停並轉的企業的女職工一般都比較多。下崗婦女一般都是沒文憑、沒技術的熟練工,很難轉移到高層次的新興產業中去。婦女職業培訓的薄弱,也阻礙了她們向其他行業轉移。技術要求不高,又比較適合婦女的服務性行業,往往在招聘時要求年輕漂亮的女性。在勞務市場上,35歲的女性已失去了年齡優勢,40歲的女性更是無人問津,除了保姆和清潔工。下崗婦女普遍有曆史委屈感,十年動亂使她們失去了基礎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機會,許多人的青春消耗在上山下鄉中,如今,她們人到中年,卻被無情的經濟大潮拋了出來,自然內心會感到不平衡,有怨氣。

另一方麵,中國40多年的婦女運動,也使中國男性早已沒了養家糊口的概念,一旦要他們獨自支撐家庭的經濟,收入不豐的丈夫們自然感到力不從心,家庭經濟困難造成的心理壓力也使丈夫們難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兩個情緒不佳的人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引起爭吵,一些丈夫抱怨妻子無能,甚至暴力相加,在妻子身上發泄其內心的苦悶。所以,許多下崗婦女的家庭生活不安寧,夫妻矛盾激化,婚姻破裂,造成下崗婦女更大的心理傷痛。丈夫收入豐厚的家庭,雖然不存在生活困難,卻同樣存在心理壓力。下崗婦女由於沒有足夠獨立的經濟來源,無法主動把握生活,在家庭生活中隻能委屈求全,一旦婚姻變故,她便麵臨無法生存的威脅,所以做家庭婦女沒有安全感。社會、家庭的壓力,使下崗婦女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