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人體工程學(2 / 2)

(1)第一階段 人適應機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成立了工業疲勞研究所,這個階段主要的研究者大多數為心理學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從心理學的角度選擇和培訓操作者,使人能更好地適應機器。這一時期一般稱之為經驗人機工程學階段。

(2)第二階段 機器適應人,稱作“科學人機工程學階段”。人體工程學正式建立的時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當時的飛機設計,忽略了人的能力與極限,出現了飛機駕駛員誤讀高度表意外失事、座艙位置安排不當導致戰鬥中操縱不靈活、命中率降低等事故。經過研究人員多次調查,查明這些事故主要是因為控製設備配置不當導致操作失誤所致。在坦克、飛機的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並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成為戰後的研究方向。二戰結束以後,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了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築及室內設計中,並在1960年創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

(3)第三個階段 現代人體工程學階段。時至今日,社會發展向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設計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把人—物—環境係統作為整體來研究,達到係統的協調統一,從而獲得綜合效率。

1.1.4 設計及設計的宜人化

我們研究人體工程學的目的是為了服裝設計,是為設計創新服務。設計是指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預先製定方法、圖樣等,是設計人員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藝術性、商業性的創作活動。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設計對象全方位的品質,其中包括設計程序、設計服務以及設計對象的整個生命係統。簡單地講,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作行為”。設計的本質是創新,設計創新的目的是要滿足消費者(使用者)與生產者雙方的利益和生理、心理上的要求,人體工程就是為設計創新提供依據和方法。

任何一件產品的出現都是為人而設計的,從本質上來說,在產品塑造的過程中,任何理念的形成都是以人為基本的出發點。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理感受與心理感受,通過設計來提高人類生活和工作的質量。設計在關注產品使用功能外,更關注消費者(使用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麵的滿足,便於人們使用和操作。設計強調人的中心位置,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體現對人細致入微的關懷。例如,有一種水開後會鳴叫的水壺,把哨聲改成悅耳的和聲,使人在水開時不致受到尖銳哨聲的幹擾。

設計以人作為根本展開設計思考,進而把握設計方向,以此來協調產品開發所涉及的問題。人與產品、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互動,使人們獲得更好的使用功能,從而促進新產品的開發。耐克公司在設計開發一種能保護運動員踝骨的充氣運動鞋曾經失利於銳步公司。耐克公司設計的充氣運動鞋是采用便攜氣筒充氣,氣筒和鞋分離;銳步公司經過走訪運動員,將鞋與氣筒設計成一體,運動員隻需按一下鞋上的按鈕機關,便可以充氣,極大地方便了使用。

設計幫助使用者、社會群體對產品有全麵、客觀的認識和了解,建立良好的信息傳遞體係,加速設計者、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信息的收集、傳遞、反饋,提高產品設計的效率。設計師是“生活的學者”,為人們設計出宜人的生活方式。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承擔了一部分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正如美國設計師普羅斯所說的“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和經濟,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

設計的任務是使人的生存環境和物品更適合人性,達到人與物的和諧。人、物、環境、社會之間是互相依存、共促共生的關係,從而帶給人們以實用、舒適、溫馨的享受。設計的各種價值的鑒別與判定,隻有放到相應的環境中才能完成。整個設計活動過程,都受到環境的製約和影響,設計通過產品使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

人體工程學是使技術人性化的科學,以設計出適合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的產品,達到安全、健康和舒適的目的,以人機工程學作為設計的切入點,將強化設計宜人化,使設計更好地為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