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納與大陸漂移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身體欠佳,雖說是躺在床上,勤於思考的腦子卻不肯閑下來。偶然,他的目光落到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相對應,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每一個突出部分,都恰好和非洲西岸同樣形狀的海灣相對應,相反巴西海岸每有一個海灣,非洲方麵就有一個相應的突出部分。這難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納的腦海裏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否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到後來才破裂、漂移而分開。
第二年秋天,魏格納在翻閱文獻時,讀到一篇論文,其中提到根據古生物證據,巴西和非洲之間曾有過陸地相聯係。他由此聯想到病中的發現,更感大西洋兩岸輪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非偶然。他還想到,這或許是一個涉及大陸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問題,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然而,大陸漂移問題遠遠超出了學科的界限,它牽涉到地質、古生物、動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氣候以及大地測量等一係列學科。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學科如此廣泛,論證起來,難免力不從心。可是,勇於探索的魏格納執意要把這個問題追究到底。他努力吸取離他專業較遠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從多方麵收集大陸曾經連接和漂移的證據。
魏格納經過多年的考察博覽,精心研究,終於把簡樸粗略的大陸漂移主張發展成為一項完整而係統的理論。魏格納以三幅海陸複原圖為我們展示出大陸漂移的一般圖象,他的第一幅圖描繪二、三億年前,地球上所有大陸都連接成一個統一的巨大陸塊,叫做聯合古陸或泛大陸。中生代以來,聯合古陸發生分裂,它的碎塊——就是目前各個大陸,最後就漂移到其目前所在的位置上。第二、第三幅圖分別描繪了大陸漂的經過。由於大陸原來是一大塊,所以從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隻有一個圍繞泛大陸的廣闊海洋,稱為泛大洋。以後,由於各大陸漂移分開,才在其間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同時泛大洋縮小而成為現今的太平洋。
魏格納所勾畫出的這樣一幅大陸漂移的輪廓,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許多人流露出震驚、激動,也夾雜著難以置信。在人們心目中一向是安如磐石的大陸,居然像船一樣,可以漂浮活動,這實在不可思議。有人甚至說,這是“一位大詩人的夢”。大陸漂移學說雖然曾一度遭到粗野的指責和嘲諷,但過了半個世紀以後,始於60年代的深海大洋的鑽探研究,它實際上已被證實,並獲得了廣泛的承認。
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生於德國柏林。在大學裏他攻讀過天文學和氣象學,25歲時獲得了博士學位。他26歲時曾深入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度過了兩年艱辛的北極探險生活。回德國後,他在大學裏講授天文學和氣象學。他一生的活動範圍異常廣闊,他是氣象學家、極地探險家和飛行家。他曾參加自由氣球續航飛行,連續飛行52小時,在當時(1906)打破了世界紀錄。在驚心動魄的氣球飛行中,他和他的兄弟隨風飄過德國,飛越丹麥,掠過丹麥與瑞典間的卡特加特海峽,最後又返回德國。而他在地球物理學上創立和發展了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的一個獨到之處,是學識淵博,特別擅長於綜合和概括,他那思想的駿馬在眾多的學科園地上縱橫馳騁。
一個有作為的地球科學工作者,一般需要具備三方麵的條件:毅力、智力和體力。頑強的毅力,非凡的智力以及壯健的體力,這在魏格納恰恰都具備了。他有一股子堅韌不拔、百折不回的勁頭,直到年近半百的時候,科學考察和研究的激情老是纏繞在他的心頭,呼喚他采取行動。1930年,他第三次深入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考察。他們試圖重複測量格陵蘭的經度,以便從大地測量方麵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在嚴酷的條件下,魏格納從事氣象觀測,還利用地震勘探法對格陵蘭冰蓋的厚度作了探測。當時,冰雪和風暴給考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極端險惡的環境裏,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但魏格納決不回頭。就在這次考察中,魏格納不幸於11月去世於冰天雪地中。
魏格納遺留給後人的著述繁多,他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幾乎人所共知,地球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他的學說是正確的,雖然經曆了艱難曲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