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未來的領導人、將於2002年接任世貿組織總幹事的泰國商業部長素帕猜·派尼帕說,為決定全球貿易談判議程而舉行的西雅圖會議的失敗證明,發展中國家現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世貿的失敗為富國敲響了警鍾。
他在曼穀對記者說:“如果不是對所有的國家都有利,西雅圖會議就不應該產生任何成果。發展中國家這次有著充分的準備。這可能看起來相當令人困惑,但對世貿組織卻有正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感到,他們是這個組織的一部分,正在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發展中國家認為,美國和歐盟企圖把勞工標準和環境問題塞入談判議程,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主要有利條件——廉價勞工——而設立的壁壘,恐其影響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
泰國外交部經濟司司長科布薩說:“東道國是主角,它在許多問題上提出許多主張,它必須使各國妥協。”澳大利亞貿易官員胡克指出,歐盟內部的分歧見及美國2000年的總統選舉,削弱了支持新一輪貿易談判的政治力量。
意大利財政部長阿馬托說,西雅圖世貿組織會議未能啟動新一輪貿易談判是因為把目標定得太高,而不是設法就幾項重要原則達成協議。阿馬托說:“就幾項原則達成協議比以涉及所有範圍的僵硬規條來填塞國際框架更重要。事實上,全球化不等於每個人都吃同樣的漢堡包,而是每個人在同一問題上可有不同觀點”。
法國總理若斯潘認為:“有些國家——包括一些大國——在內,不肯以妥協的態度來談判才是使會議以失敗告終的原因。”他又表示會議應該有更完善的組織。
美國傳媒將世貿組織會議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克林頓的宣傳策略,指責克林頓總統錯誤處理華盛頓的國際貿易戰略。
《華盛頓郵報》認為,會議的後果不僅打擊了美國總統的貿易議程,也是全球貿易遭受的嚴重挫折。
那麼,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到底緣何無果而終?
第一,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涉及農業、反傾銷等一係列問題上分歧嚴重,各方都不願作出讓步,這是導致本屆會議談判磋商破裂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農產品貿易的談判是“千年回合”談判的既定議程。美國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主張大幅度削減農業關稅。而歐盟為了保護其成員國農民的利益,一直實行較高的農業補貼。對於新一輪農業貿易談判所涉及的具體內容、方式、步驟等問題,美歐雙方各有自己的“小九九”。雙方的代表團在本屆會議的內部磋商中交鋒激烈,互不相讓,結果不歡而散。
第二,發展中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勞工標準等問題上尖銳對立,矛盾難以調和,這是使會議磋商流產的另一個原因。美國等發達國家多年來堅持要把貿易與勞工標準問題掛鉤。會議期間,美國總統克林頓公開提出要把勞工標準問題納入新一輪談判議程,並首次表示,美國將對違反勞工標準的國家實行經濟製裁。這一講話在會議上引起軒然大波。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間的意見差距仍很大。發展中國家認識到貿易的自由化與發展有助於經濟改革,特別是對資源配置、國際收支狀況和產業發展等的長期效益。但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應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采用兩個時間表,進展的標準與程度也不應超出各國發展水平。例如,競爭的投資等問題十分敏感,需要逐步納入議事日程,而不能要求發展中國家過快地開放金融、電訊等部門,否則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作用將受到限製,市場受衝擊過大。如果千年回合確定的新貿易體製能適應最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產品和新的服務及貿易方式,將在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但發展中國家必須在談判中維護自身的權益,否則,貿易自由化對許多國家來說並不一定是福音。
第三,世貿組織成員眾多,各成員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階段、貿易談判重點有著不小的差異,再加上該組織實行“ 協商一致”的決策機製,這就使得關於多邊貿易談判的磋商非常複雜和艱難,難免遭受一些挫折。西雅圖會議的失敗表明,更深層次的全球化缺乏進一步融合的機製,技術上的困難容易解決,但各國政治利益上的分歧卻難以彌合。
第四,美國國內的政治氣氛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克林頓政府的談判能力,使其無法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作出妥協。會議期間,西雅圖發生大規模針對世貿組織的抗議示威遊行,給克林頓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西雅圖世貿部長會議規模空前,冠蓋雲集,而會場外的示威也是空前激烈,警民大打出手,橡皮子彈和胡椒粉橫飛,為美國1992年洛杉磯種族騷亂以來所罕見。而麵對如此混亂局麵,身為東道主的美國高官們卻態度曖昧,擺出一副“各打五十大板”的架勢,對示威者安撫有餘,斥止不足。
第五,時間表的問題。許多國家希望新回合的談判能盡快完成,有的甚至提出3年完成的目標。但隨著新一回合的日益迫近,發展中國家強調在討論新的開放義務前,發達國家應首先完全實施烏拉圭回合中的協議條款。加上發展中國家和歐盟等倡議采用一攬子的談判方式,這就使談判處於兩難選擇:是要短期內達成協議還是要內容全麵的談判?或許3年的目標過於雄心勃勃。
WTO西雅圖會議的無果而終表明,西方國家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別國身上是行不通的。據聯合國公布的材料,西方保護主義措施使發展中國家每年損失7000億美元,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2%。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公平和自由競爭的地位和維護自身權益將是一場長期的艱難的鬥爭。
西雅圖會議雖然未能啟動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但在援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方麵取得了共識。會議決定將繼續在日內瓦進行關於新一輪談判議題的磋商。世貿組織在經曆了這次挫折之後,不會消沉和倒退,而將在艱難中朝著既定目標繼續邁進。
WTO成立以來組織進行了多輪貿易談判,按WTO解決爭端機製解決了很多貿易糾紛,為促進世界貿易發展和建立新的、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提供了重要條件。但是,它目前當然還存在自身缺陷。WTO不能僅僅反映發達國家的意願,也應該更多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意願,應該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成員參與,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與新一輪談判
世貿新一輪談判中爭論的幾大焦點問題,其中有些直接涉及到中國入世後的利益。我國應及早研究談判策略,為加入WTO後爭取更多的權益而奠定良好的基礎。
1、分析我國的利益所在,確定相應立場
以美國為首的15個農產品出口大國集團要求世貿組織所有成員國先製定出結束促進本國農產品生產的農業補助的時間表。我國是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大國,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基本運行機製和價格與我國利害相關。短期內,國際糧食價格上升會增加進口成本,但有利於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價格下降,雖然可以降低進口成本,但對國內糧食生產將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新的農產品協議關係2005年後農業發展的國際環境,需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略,考慮影響農業生產成本的各種因素,權衡短期和中長期的利益得失,確定我們的立場和策略。
紡織品貿易將是中國參加WTO獲益最大的領域。首先,我國應同發展中國家一起努力爭取已經達成協議的落實。其次,在MFA回歸GATT過程中,美國等發達國家多次修改原產地規則,還通過保障條款和雙邊談判對紡織品進口加以限製,美國在中美雙邊談判中亦提出了例外要求,企圖減少我們的利益所得。對發達國家的上述種種做法,我們均應予以堅決拒絕,並就修改原產地規則提出我方建議。
服務業的分部門談判對我國不利,在這方麵我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立場相近。如我國在海外的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潛力巨大,目前被嚴格限製的勞動力國際流動若有所鬆動,將帶動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但電訊、金融、保險等領域的過度開放,將對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衝擊。一些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一攬子談判討價還價,爭取更多的利益,我國應主動同有關國家協調立場。
日本和許多經濟強國強烈要求重開烏拉圭回合反傾銷協議的談判。日本和巴西表示,特別是美國,動不動就以揮起所謂反傾銷之劍來保護自己的產品,最明顯的表現是美國對其鋼產品的保護上。美國人斷然否認了這些指責,拒絕重開這一問題的談判。由於中國的出口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數量大、價格低,在世界上逐漸成為反傾銷的主要目標和受害國,有些國家仍堅持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采取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另一方麵,在我國《貿易法》出台後,企業開始運用反傾銷措施保護自身的利益。中國若加入WTO,應積極參與修改反傾銷規則的談判,取消不平等待遇,避免其他國家濫用反傾銷措施。同時,也要為我國企業合理運用反傾銷措施爭取空間。
中國認為不應當把勞工標準等與經濟貿易問題無關的議題納入到新一輪回合談判的內容之中。應當充分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及與之相適應的漸進的市場開放模式;發達國家應當切實履行烏拉圭回合協議中承諾的義務,改進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準入環境;製定新的貿易規則必須有發展中國家的充分參與;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協調,增強參與多邊貿易體製的集體談判能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也感到現行的多邊貿易體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沒有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要求,是不完整和不平衡的。每一次新談判開始之際,都是多邊貿易體製麵臨選擇的時候。如今大家麵臨的選擇是:讓更多的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和利益,或者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使得一部分國家被邊際化;讓所有國家和成員都平等參與、相互協商,製定下個世紀的國際貿易規則,或者由少數國家把持和左右談判的進程和結果。
2、靈活運用談判籌碼,選擇盟友與對手
在一攬子的多邊談判中,一個國家不能期望在每個談判問題上都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們應通盤考慮,將談判目標排出輕重緩急,明確哪些是必須堅持的目標,哪些是可以靈活掌握甚至用於交換的籌碼。此外,各國對新回合中每個問題的態度和立場均有所不同,要充分了解各種利益關係,尋找共同利益之所在,在每個領域尋求盟友的支持,提高談判技巧。
3、主動與發展中國家協調立場
在多邊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在許多問題上利益一致,但協調立場不夠,提不出共同認可的建議,往往在談判中顯得勢單力薄、受製於人。中國是貿易大國,幾乎所有問題都涉及中國的利益,我國應與發展中國家積極溝通,爭取相互間的支持,並且通過協調立場,在多邊談判和參與WTO多邊規則的製定中發揮更大作用。
4、積極研究新問題
在千年回合談判中,討論了許多新的議題,國內目前對這些問題研究較少,如電子商務等。政府應組織有關單位投入更多的力量進行研究,了解新議題談判可能帶來的益處和損害,避免因準備不足而在有關議題的談判中處於被動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