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利弊分析
中國為了掃除加入世貿的障礙,針對美國利益,提出若幹惹人注目的承諾,其中包括削減關稅、提高外資在電信企業的持股量、放寬對美國小麥及柑橘類產品的進口限製,以及進一步讓外資銀行到中國開業。作為貿易協議,協議的內容無疑是廣泛的,它覆蓋了所有的貨物、服務、農產品貿易,還包括了一係列關於進口衝擊、技術轉讓、國有貿易企業、傾銷、投資、補貼等問題的原則框架。具體而言,這些讓步是以市場開放為重點的。
有人認為,“加入世貿,國門洞開” , “世貿組織是布滿鮮花的陷井” ,似乎加入世貿就會大難臨頭。
另一些人則認為,加入世貿之日,就是中國完全建立市場經濟之時,盡可分享全球貿易投資之益,頗有“加入世貿,黃金萬兩”之勢。
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之見,與人們對世貿組織的性質不了解有關,與人們對中國加入世貿的具體談判內容不了解有關,僅憑一知半解,就作出似是而非的判斷。
加入世貿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災難,也不會在一夜間帶來繁榮。加入世貿後,中國市場不會全麵立即開放,中國經濟不會因此變成純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內商品也不會出現價格與國際全麵接軌、外國產品長驅直入的現象。例如,中國同意每年進口730萬噸美國小麥,實際上是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計算出的,是一種市場準入機會的承諾,而不是今後每年一定要進口730萬噸。加入世貿要趨利避害,關鍵在於要掌握主權。近年中國連續主動降低關稅,不僅是為了加入世貿,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改革開放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按照WTO的原則與規定,我國一旦加入到WTO的大家庭中,就可以享受相應的權力,並承擔相應的義務。主要的權力包括:
(1)能使我國的產品在100多個締約國家和地區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
(2)使我國對所有發達國家在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上享受“普惠製”待遇,以及其他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
(3)可以利用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的特設機構和程序,較好地解決貿易糾紛。
(4)獲得在多邊貿易組織中的發言權。
但我國在享受上述權力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主要有:
(1)削減進口關稅。目前發達國家的加權平均進口關稅為3.7%,發展中國家為11%,而我國的關稅相比較而言還偏高。到2005年,中國將撤銷諸如電腦、半導體和有關產品的關稅;中國對農產品的進口稅將從22%減至17.5%。至2004年,美國優惠農產品的關稅將從平均31%減至14%,牛肉、雞禽、豬肉、及其他甚至減得更低;中國同意削減美國優惠產品的關稅,從平均24.6%減至9.4%;美國產品的工業關稅將從1997年的24.6降至2005年的9.4%;汽車方麵,中國關稅將從目前的80%至100的水平,降至2006年中期的25%。
(2)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如配額、進出口許可證等。
(3)取消出口補貼。
(4)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
(5)開放服務貿易。中國承諾入世5年後讓美國銀行完全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允許美國商人在中國建立分銷網絡;入世後,中國將允許少數外國合資公司從事基金管理,條款與中國公司一樣。
(6)擴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範圍。
(7)放寬對引進外資的限製。在入世2年後,中國將允許外國企業持有傳呼服務公司50%的股權,在入世5年後,將允許外國企業持有49%的流動電話及數碼服務公司的股權;中國同意外國公司擁有人壽保險50%的股權。
那麼,上述這些權力與義務對我國的國計民生意味著什麼呢?
入世與社會發展
中美就中國加入WTO達成協議在北京喚起了非同尋常的激情。顯然,這一協議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注入了新的刺激因素,它釋放出來的能量至少持續到下個世紀前10年。這是一個與中國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政策完全一致的協議,它將對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產生正麵影響。有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可以促進中國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中國進一步形成市場競爭機製。目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框架已初步建立,但還需要在發展中進一步完善。由於世貿組織的各項原則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遵循世貿組織基本規則,推動調整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從而為國內外企業開展平等競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中國調整和完善法律法規,有利於國內外企業在寬鬆、規範、透明的法製環境下,開展經貿活動,增加商業便利。加入WTO給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方方麵麵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難以估量的,許多涉及到深化改革所遇到的久拖不決的問題,可能在中國成為WTO成員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從這一點說,加入WTO是中國經濟徹底市場化的一種催化劑。
20年的經驗證明,中國的改革,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一貫重視加強同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又一重大步驟。中國有12億多人口,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七位,對外貿易居世界第九位,連續7年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不斷發展的中國既是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將為經濟全球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和注入新的發展活力,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不僅中國人民將從中受益,世界人民也將從中受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同世貿組織其他各成員一道,在促進成員間的經貿合作、製定多邊貿易規則和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麵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中國還將積極參加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加強成員間的相互協調,讓更多的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分享多邊貿易體製帶來的機會和利益,實現共同發展。
加入世貿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20世紀末,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深刻地影響著各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參與經濟全球化已是我國順應時代潮流的一個必然選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說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我國加入經濟全球化這一進程的重要步驟。加入世貿組織從戰略意義角度考慮,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是中國在對全球經濟的交往中在維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安全方麵邁出的重要一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獲得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製定權。目前世貿組織已被認為是國家經貿競爭規則的製定者,國際經濟貿易政策的協調者。21世紀,國際經濟貿易的政策和規範將主要是由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主體的多邊貿易體製業製定。如果不能成為規則的製定者,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規則的製約,從而不能從規則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中國的貿易總額已經排在世界前10位,服務貿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如果不能成為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製定者,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所束縛,從而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這一點對中國這種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
因為世貿組織已經成為一個“經濟聯合國”,目前有131個成員國,加上正在申請加入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貿組織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基本上對經濟貿易的每一個方麵,不論是貿易投資、知識產權、服務業、農業還是製造業,都要受到世貿組織的管理與協調。因此,中國在加入後,可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聯合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維護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的利益起到重要作用,避免世貿組織製定一些不利於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政策,同時也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來發展自己。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和深刻的影響,而且也會對我國的政治生活和政治製度產生深遠和深刻的影響,還將給中國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加強中國的法治,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麵。WTO是一個建立在法規基礎上的貿易體係,幾乎有140個國家是它的成員。WTO有關透明度、非歧視、公正、無行政幹預等方麵的基本原則對一個現代經濟的運行是絕對必要的。中國成為WTO這個建立在法規基礎上的體係的一員是具有長遠意義的,它不僅涉及到商業方麵,而且將更有助於中國建立一個全麵的、強有力的法律體係。
首先,進入WTO會加速中國的依法治國的進程,根據WTO的原則,是基於遊戲規則和製度,而不是基於人治,前者具有透明性,製度的穩定性,製度的非歧視性,也有利於防止腐敗。而後者不具有透明性,規則是不穩定的,又是不統一的,既有歧視性,也有優惠性,容易激勵人們賂賂官員,造成腐敗。中國領導人已經將依法治國視為治國基本方略,這是與WTO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從基於人治的類型,逐步轉向基於法治的類型。第二,會加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建立,並與國際通行的經濟與貿易遊戲規則逐漸接軌。第三,中國的法治建設將經曆一個由半透明到逐步透明的轉變過程,由半公開到公開性的轉變過程,由少數人黑箱作業決策機製逐步向更為廣泛參與,經過多次政治協商和談判與利益交換的民主過程轉變。
“入世”對我們的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會產生一些影響。這些影響許多都是積極的(如與國際接軌,建立與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相適應的價值觀念等),有些消極影響也不必大驚小怪。實際上,這些變化近年來已經發生,“入世”隻不過使這種變化更迅速、程度更強烈而已。譬如,更多的美國電影大片、更多的國外電視節目、更多的軟件產品、更多的書籍、外資的學校等等,都具有這種雙重影響。我們不認為這種更強、更大的影響會使中國社會發生什麼不得了的變化,也不認為會對國內的相關產業帶來的滅頂之災,而隻會使我們社會更接近於時代潮流,使相關產業發展更快。
入世與經濟增長
中國加入世貿之後,會掀起新一輪的外國直接投資高潮,也會進一步促進進出口貿易增長,從而使目前處於7%~8%的經濟增長率會有所提高。
外國直接投資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90年代經曆了一個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經濟增長率也經曆了一個同樣的過程。中國加入世貿,將有利於中國引進外資,提高貨幣穩定性,大量增加資金流入。
在90年代末中國吸引外資腳步有所放慢的時刻,中國與美國簽訂的加入WTO的市場準入協議,無疑將增強外商來華投資的積極性,為吸引外資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中國加入世貿,投資環境會變得更好,外商可享受國民待遇,有利於引進外資。外資將重新關注中國市場,資金有可能大規模重流中國市場,有利吸引外資。
美國企業現在很關注中國加入世貿的種種讓步及市場開放措施,相信世界各大跨國公司都在為進入中國市場作布置,勢必會引發新一輪的資金流入熱潮。這新一輪的投資中國熱,將始於現時全球經濟增長最強勁的美國企業。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各國都在致力改革,痛改各項弊端,重整企業結構,削減冗員,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大批歐美企業都已進入日本、韓國的銀行、電信、汽車等行業。如果我們不開放市場,外資就可能更多地注入其他亞洲市場,中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較被動的地位。中國如果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參照國際慣例進行國企改革,並在新的機製下與外商進行合作,同時,放寬對外資的限製,無疑會吸引更多外商投資中國。
加入WTO,外商投資領域、地域、股權將更加開放,有利於改善外資結構。預測加入WTO後,外資引進將達到1000億美元。此外,外資能進入的領域,國內的民營企業也應該能夠進入,降低進入壁壘、放鬆管製是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這樣會更有利於非國有經濟的大發展。會計、律師業也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對於廣告、音像製品、旅行社和電影等,有可能允許外資控股。
加入WTO是我國開拓國外市場的最好時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的相關性顯著增強,受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突出。我國的出口產品由於普遍具有低勞動成本的優勢,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出口一直保持了一個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一些國家尤其是一些發達工業化國家采取歧視性貿易措施的重要目標。特別是輕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進口國的同類產品構成一定的威脅,並由此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如中國生產的自行車、鞋帽、紡織品、陶瓷以及彩電等,經常受到美國和歐盟的歧視性的反傾銷和反貼補調查。通過漫長的調查程序以及對進口產品征收高額的進口押金,使中國產品逐步失去競爭力,有的被迫退出市場。現在各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對我國實行有條件或有限度的最惠國待遇,濫用不合理的建立在歧視性標準基礎上的反傾銷補貼措施等不正當的貿易限製政策。我國加入世貿後,再不必在最惠國待遇問題上每年一次遭到美國非難,我國還可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中國正式加入WTO,在與該組織的134個成員國進行貿易交往時都將享受到最惠國的待遇,就可以在履行相應義務的基礎上依據WTO的有關條款保護自己的利益,要求其他國家改變對我國的歧視性貿易政策,從而在根本上改善貿易環境,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加入WTO是充分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重要條件。當今世界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信息呈“大爆炸”趨勢,我國不可能在封閉的條件下搞好市場經濟,必須大力發展對外交流。WTO在國際經貿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隻有加入其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參與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技術交流活動。通過交流,我們不僅可以與外國進行優勢互補,而且還可引入國際規則,糾正計劃經濟所留下的餘弊,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加入WTO最主要的是對外貿經營管理體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國外貿體製雖然經過多次改革,但目前外貿經營權仍以審批製度為主,改革這一與 WTO的自由貿易原則相悖的製度,對所有企業的外貿經營權實行由審批製過度到登記製仍需要一段時間。而即使外貿經營權放開,一批新加入外貿領域的企業也有一個對國際市場的了解和適應過程。另外,目前采取的一些非關稅措施如進口產品的許可證和數量配額等製度的取消,將對外貿的宏觀管理產生較大的影響。
麵對新挑戰,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WTO各項規則的研究和宣傳,加強管理和業務人員的培訓,以WTO的“遊戲規則”為武器,找出我們的優勢和劣勢產品所在,以便興利除弊。要按照WTO的要求,結合實際加快改革外貿經營管理體製,放寬外貿經營權限製,增加外貿經營主體,特別是加快私營企業外貿經營權的授予。要充分利用WTO對幼稚工業的保護規則來製定我們的新產業發展政策,確定出口主導產品,充分運用靈活關稅或差別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提高企業在新的環境中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2000年左右,亞洲經濟開始複蘇,美國經濟仍保持強勁勢態,美國的經濟學家認為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會達到4%,一些外部環境因素趨好,如果中國能夠抓住機遇,不僅不會出現嚴重衰退情形,而且有可能在2001~2002年經濟複蘇,進而高漲。因此,目前加入世貿是在關鍵的時期做出了關鍵性的決策。從長遠看,外國直接投資和貿易增長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我們在繼續擴大內需的同時參與經濟全球化,兩者並不矛盾,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美國聯邦國際貿易委員會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向貿易代表署遞交《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美國經濟影響評估》研究報告。報告表示, 若中國依照2000年4月所列出的條件加入世貿, 對美國經濟增長幅度貢獻不到萬分之五, 並且還令美對華貿易逆差擴大數億美元就對美國總體經濟影響而言, 屬正麵但微不足道。 但加入世貿後, 卻可令中國經濟大同增長4.1%, 出口增長12.2%,進口增長14.3%。
報告估算, 中國關稅減讓及削減非關稅障礙措施, 對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約僅3億元( 美元. 下同),提升美國經濟增長率不到萬分之五, 即使計算中國大陸貿易自由化後的乘數效應, 對美國經濟貢獻度仍低於萬分之五。
從進出口效果來看, 朱鎔基訪美時提出的入會讓步條件, 約可以使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金額增長10%,同時由於中國大陸貿易自由化帶動出口競爭力提升;美國自中國大陸進口也將增長7%, 以98年的數字計算, 雙邊貿易逆差反而因此將增加1億5千萬元至5億9千萬之間.
造成中國大陸市場開放, 美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逆差將不減反增怪現象的主因, 是由於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增幅雖可超越進口, 但絕對值相對抵逆差仍將增加。
國貿委員會在報告摘要中說, 由於中國大陸和美國雙邊貿易額不大, 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不到百分之一; 加上中國入會, 隻有單邊關稅及進口措施起變化, 另一邊(美國) 並沒有改變, 貿易擴張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
報告估計, 美國出口可望增長最大的是棉花、煙酒及蔬菜油三項產品, 其次是小麥; 就絕對金額來看, 出口總值增長效果都會低於3%。
至於中國開放市場, 美國受害最大的產業, 報告中指出包括鞋業、成衣、羊毛產品及其他輕工業。
反過來看, 國貿委員會估算, 由於中國市場開放, 加入世貿組織, 對中國大陸本身的經濟增長率貢獻度將達到11.9%。
如果計算中國貿易自由化, 帶動工業生產及資本形成增加的乘數效應, 報告估計,朱鎔基4月間提出的中國入會條件, 將可以使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率大幅提升4.1%, 出口增長12.2%,進口增長14.3% 。
據北京海關公布的最新數據,一季度市屬企業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22.92億美元,同比增長29.3%。其中:累計出口8.74億美元,同比增長47.7%(全國增長39.1%),3月份出口3.71億美元,同比增長54.6%。北京一季度外貿出口呈現: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及規模均高於一般貿易。加工貿易累計出口4.75億美元,同比增長59.9%(全國增長26.8%),其中:三資企業出口4.34億美元,占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91.4%,同比增長1.1倍。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各行業的複蘇,將有效地刺激內需。對中國的消費來說,加入世貿組織,首先要開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市場,因此,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外國商品和服務的品種會大量增加,價格也會有相當幅度的下調。外資企業的增加、出口的增長都將有利於就業。更重要的是,“入世”使普通消費者有機會享受更豐富多彩、服務更好、價格更廉的產品和服務,還可以前所未有地享受到外資企業提供的中介服務和專業服務,如到外資銀行存款貸款、到外資醫院看病、找國外的律師、會計師、保險公司接受服務等等,這些變化,無疑將大大提高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人民將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更高質量的進口商品,從而有效地增強百姓的購買力。
毋庸置疑,這個協議將有助於加強中國與其鄰國的關係,穩定這一地區的經濟形勢,並將對全球繁榮做出貢獻。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協議。
這樣一個協議——內容廣泛、強調法治、與中國內部的改革進程相一致——將有助於鞏固中美關係的基石,中美關係將由此進入一個更好的發展時期。
這不僅僅是一個貿易協議,它事關中國及全球經濟的未來。它表明了一種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WTO之外的國家開始成為這個以開放、自由流動為特征的貿易體係的一部分,我們相信這將帶來更多的自由和全球性繁榮。江澤民主席和朱鎔基總理,他們更加注意長遠的中美關係而不是從短期利益出發做權宜之計。做出這樣的政治抉擇是不容易的,但它對中國經濟改革、對全球經濟的未來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增加對運輸與金融服務的需求,貿易活動增加,有利於市場的活躍,特別是證券市場。滬深股市在中美協議簽定當天下午的強勁反彈以及香港股市的良好表現,有效地印證了這一點。
中國在繼續推進東南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同時,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擴大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鼓勵國內外企業參與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有利於國內外企業向縱深發展;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有利於國內外企業發揮自身優勢,不斷開創發展的新天地。國內與國外的投資上升,有助改善通脹壓力。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於我國在平等條件下參與國際競爭,有利於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據國家計委估算,從1999~2005年的7年間,我國進口各類設備、技術和產品總額可達1.5萬億美元。降低關稅後,進口設備、技術和產品的成本將有所降低。我國加入WTO將使我國的GDP增加2.94%。這意味著,我國將增加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產值。
表一#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曆程
第一階段 50年代,逐步增長,出口年平均增長17%,進口年平均增長15.8%。
第二階段 60年代至70年代初,出現徘徊的局麵,出口年平均增長1.3%,進口年平均增長0.3%。
第三階段 1972-1978年,高速增長,出口年平均增長20.5%,進口年平均增長25.6%。
第四階段 1979年至今,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出口年平均增長15.8%,進口年平均增長14.5%。
表二#我國主要進出口貨品資料
出口貨品 紡織、成衣、鞋、玩具、原油、家庭電器、醫藥產品、鋼製品…
出口地 香港、美國、日本、德國、韓國、英國、荷蘭
進口貨品 鋼製成品、汽車、紡織機器、銅、橡膠、小麥、無線電話
進口地 美國、日本、香港、意大利、台灣、德國
入世與就業
加入世貿,中國的產業結構會出現一些變化。有些行業會萎縮而出現失業,另一些行業會因發展而增加就業。對服務性勞工及技術勞工需求上升,同時淘汰低技術員工。加入WTO對就業會產生正麵的和負麵的兩種影響,我們把它稱之為結構改變對就業的雙重影響。
一方麵,它會對新興產業產生巨大的就業需求,例如IT產業,與IT相關的服務產業,這將對年紀輕、學曆高、技能熟練、競爭能力強的人們產生巨大的機會,可以說,許多網民就是這一開放改革的受益者。他們的收入遠超過他們的父母,他們還將從開放中繼續受益。
但是,另一方麵,加入WTO,對那些傳統的產業造成不可避免的衝擊,例如煤炭、森工、機械加工、鋼鐵、礦山以及農業,就業崗位會大幅度下降,表現為大量的下崗工人和分流人員,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這些人群的主要特點是,學曆偏低,年紀較大,競爭能力較差,可能會成為“邊緣化人群”,“被忽視的人群”。需要指出的是,90年代末期,我國已經進入到高失業階段,1998年城鎮實際失業人口為1500萬~1600萬,實際失業率在8%左右。進入WTO之後,會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嚴重。為此政府要加速社會保障製度改革,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首先,農業部門的潛在失業人數會大大增加,保守的估計也在1000萬人以上,主要是那些從事糧食、棉花、油料、糖料四大宗產品的農民,因不具備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消減生產量,影響收入。第二,對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構成衝擊,在過去的幾年中,國有部門在崗職工人數下降了2300萬人,包括下崗職工、分流人員、退休人員等,進入WTO之後,在崗人員還會進一步減少,至少在1000萬以上。
那麼,加入WTO會不會導致失業高峰呢?如果我們應對得當,那麼新增加的就業機會很有可能大大超過喪失的就業機會。
首先,劣勢產業喪失的就業會被優勢產業因市場準入範圍擴大而增加的就業所彌補。比如紡織行業,如果奉行的是完全的自由貿易,中國有能力全部控製世界紡織品出口市場。當然,紡織品的配額限製要到2005年才能取消,而且美國人還企圖把對我國的配額限製延長到2010年。但是,中國無疑能在其他一些優勢領域更早地獲得加入WTO的好處。
第二,由於貿易壁壘的拆除,外國來華投資將大大增加。據美國高盛公司預測,2005年的投資總額有可能接近1000億美元,比1998年多400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墨西哥1994年以後的情況可以作為這種預測的一個論據。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墨西哥僅汽車工業就增加了55萬個就業崗位。改革開放20年來,外資企業已為中國提供了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有關資料顯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一個國家的GDP將提高3個百分點,而每1個百分點,將創造400萬個就業機會。
第三,由於引入競爭機製,中國經濟運行的效率將得到提高,活力將得到激發,這最終將帶動中國經濟走向良性循環,從而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或許有人會問:在國有企業如此困難的時候加入WTO,不是明擺著把國企職工推向失業嗎?有一個事實必須澄清,國企的困難並不是引進外資造成的,幾個國企解困的重點行業——軍工、有色、機械、煤炭都是禁止或基本禁止外資進入的。紡織行業雖然沒有市場準入門檻,但國有紡織企業的困難,主因不是非國有企業的競爭,而是低效重複建設的後果,這應當歸咎於體製缺陷。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成為整個改革的瓶頸,這一關遲早要過,越早成本越小。1998年,國企的利潤總額是490億元,但國家對國企的補貼卻高達1500億,這樣年複一年的大輸血是國家經濟難以承受的。國企問題隻能通過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來解決,而外部的競爭則可能是這種結構調整的催化劑。
也許80年代美國的結構調整是一個可以援引的先例。80年代初,麵對來自日本和歐洲的競爭,美國的鋼鐵、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陷入衰退,綜合國力連年下降,國內保護主義的壓力空前高漲。但裏根總統頂住了這些壓力,對內采取了放鬆管製、鼓勵競爭、大規模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信息產業等措施,對外則積極推動GATT的新一輪自由貿易談判,為美國商品和服務打開出口市場。
80年代的調整為美國90年代初重登世界競爭力榜首並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奠定了堅實基礎。美國經濟實現信息化、知識化的十幾年中,盡管在鋼鐵、紡織、家電、輕工等產業有4400萬個就業機會化為烏有,但新經濟創造的就業機會,僅在私有企業和公司就達7300萬。
總的來說,由於外資的進入,就業機會應該增加。另外,加入世貿,也意味著中國經濟體製的進一步改革,打破國家壟斷和金融業的改革會有利於私有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中小企業應是主要的就業渠道。需要說明的一點,WTO並不是跨國公司的專利。WTO的134個成員(其中3/4是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因為加入了WTO而導致經濟崩潰,也沒有一個成員的國內市場被跨國公司所壟斷,所有成員的中小企業數量都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都承擔著大部分的社會就業。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我們沒有必要為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懸殊的銷售額對比而過分擔憂。
進入WTO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現在需要關注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加入WTO的問題,而需要關注的是它所產生的負麵影響。為此,我們要仔細研究加入世貿對哪些部門哪些行業,哪些人群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政府應當采取什麼有效的措施來補償這些利益受損的人群。開放市場即使是對發達國家也會造成強烈的衝擊,這稱之為“收入分配的效應”。原來高度保護的利益部門集團、企業會成為受衝擊的主要對象,也會加劇失業問題的突出。這應成為政府關注的中心點,不僅會告訴老百姓加入世貿有什麼好處,而且還要告訴他們會產生什麼負麵影響,政府打算采取什麼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不應再繼續援助和補貼虧損的國有企業,應當轉向直接援助虧損企業的下崗職工和離退休職工,通過建立社會保障製度,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必要的失業保險、退休保險、醫療保險和人身事故保險。現在需要關注加入WTO對弱勢集團所造成的極為廣泛的不利影響,政府和社會關注這些弱勢集團,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援助,也是在情理之中。中央經濟工作要特別注意協調各種社會利益矛盾,要保持社會穩定,要加速建立社會保障製度。這是極其重要的政治承諾,它關係到每個家庭,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共產黨的政策不僅是開放的政策、改革的政策,而首先是富民的政策,以人為本的開放與改革政策。
入世與中國企業
隨著中國“入世”進入最後關頭,中國企業對中國加入WTO的關注也再次升溫,不少人緊迫感增強。而與此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對“入世”即將帶來的變化感覺遲鈍。一冷一熱,形成強烈反差。
大部分中國企業對於中國入世似乎顯得平靜甚至早有準備。
娃哈哈集團總經理宗慶後說:“中國入世談判已進行了13年,而娃哈哈才誕生12年,從一誕生起,我們就麵臨著加入WTO的形勢。”
中興通信認為,國內通信設備製造市場一開始就體現出國際化特征,通訊企業麵臨的競爭環境在入世前後並沒有截然區別。
康佳集團表示,該公司早就意識到中國入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一汽集團也說,“我們早已經在做準備了”。
絕大多數中國公司在表示中國入世對本企業“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同時,絲毫不缺乏自信和樂觀。
這個判斷在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2000年組織的對中國3562位企業經營者的調查結果中得到了印證,這項調查結果顯示,66.5%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加入WTO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利大於弊,隻有7.8%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入世弊多利少。
當然,中國企業也極少有回避挑戰的。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說,我們一定要增強危機感、緊迫感,鍥而不舍,奮力攻堅。
TCL集團說得更具體:“我們將高舉服務這一大旗,以此營造市場優勢。”
毋容置疑,在進入WTO後,也存在著一些負麵影響,一部分企業將在激烈的競爭中關、停、並、轉。如何化壓力為動力,如何度過最初的不適應期,是我們在歡欣鼓舞之餘,值得深思的。市場進一步開放後,中國境內的競爭環境勢必更加殘酷,這是中國企業的共識,優勝劣敗是市場法則,差的企業就應該被競爭淘汰。
有人說,“入世”等於把國內企業的小舢板推入大海與國外的航空母艦拚爭,幾十年處於封閉和保護狀態下的國內企業能不能行?疑惑和擔憂是正常的,可是,砌幾道籬笆牆就能擋住別人的航空母艦嗎?再說,小舢板就不能換成航空母艦?何況,中國的企業也並非全是小舢板。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說:“要真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隻有放人家進來。保護是保不住大企業的!”
我們應該分析“鯰魚效應”:從前充氧設備不發達,長途販運魚苗常有大量死亡,損失慘重。後來有人在槽中放入鯰魚,為了避開鯰魚吞食,所有的魚苗都本能地快速遊弋,這樣,它們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取氧氣,死亡率反而大大降低。“鯰魚效應”說明,強大的競爭對手往往能激發出弱者的生存潛力。80年代初,我國的彩電市場幾乎被日本產品壟斷,但曆經十幾年搏擊,國產彩電已在市場占有3/4的絕對優勢。同樣,10年前國內市場上還是進口電腦一統天下,而到去年,電腦銷售前10名中有一半是國內品牌。
建立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有序的競爭,而且需要規則的調整,依照國際慣例辦事。國內企業已飽受不規範開放和不公平競爭之苦,WTO恰恰給了我們走向規範和公平的機會。“入世”既不意味著天上掉餡餅,更不意味著遭遇洪水猛獸,它隻不過為國內經濟融入國際競爭搭設了更廣闊的舞台。眼下已到了麵對WTO積極應戰的關頭,“狼來了”也好,“鬼子進村”也罷,在競爭中自強,是中國企業唯一的出路。
“入世”後將帶來的激烈競爭,使中國企業倍感緊迫。一些知名企業新聞媒體在此種形式下充分想到了品版的戰略意義,並大張旗鼓地予以倡導和宣傳。
“企業必須由生產產品到創造價值,從創造物質到創造顧客”,“品牌要提供給消費者感覺體驗”,這樣的共識使廣大企業家認識到從馳名商標到品牌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創立品牌和改造營銷體係是中國企業在“入世”後必須作出的調整,否則隻能落伍消亡或成為海外公司的加工廠。
然而,盡管輿論界熱鬧非凡,但現實中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對“入世”即將帶來的變化反應遲鈍,既在思想認識上流於膚淺、狹隘與盲目,又於具體準備措施上嚴重不足。各種信息顯示,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上自政府高層,下至經濟專家、企業界人士的關注乃至憂慮。
有專業機構近期就相關問題對中國內地企業進行了較大範圍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約有一半認為“入世”與己關係不大,企業不存在作特殊應對準備的需要。為數眾多的企業並未積極行動起來應對“入世”,而是心存僥幸,仍在幻想著到時候國家會提供他們需要的保護。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者仍以為國企會聽國家“指示”即可,屆時企業生存出了問題,也有國家頂著。而在個體民營企業中則有許多人認為自己“船小好調頭”,不會受到太大衝擊,可以繼續在夾縫中生存甚至能獲得意外的好處。顯然這些都是淺見而且是危險的。
在評估加入WTO的後果時固然不能過分樂觀或悲觀,但“入世”會加速經濟的全麵開放,引發市場格局與企業經營機製的重大調整,以及政府部門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入世”帶來的影響相當於又一場改革。
雖然“入世”後利大於弊,但中國仍需付出代價,而準備得早些好些,代價就可能小一些。就目前情況看,中央政府已對“入世”帶來的影響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相應研究、製定了許多應對的大政方針。已經行動起來的多是中國內地大型企業和多年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占中國企業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則普遍對“入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全麵衝擊認識不足,在技術設備、企業機製、經營管理和人的思維方式等方麵的準備工作嚴重滯後。
不過,敦促中國內地企業立刻行動起來的呼聲正日益增強。現在早已過了“未雨綢繆”階段,而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需要應對“入世”也不僅是被輿論熱炒的汽車、化工、醫藥、金融、電信及農業等行業,而是各行各業的所有大小企業。
中國內地企業應盡快提高認識水平,從意識上加強緊迫感,在工作中增強預見性,以培養和加強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在“入世”之前與之後的有限緩衝期內盡快了解、掌握國際通行的市場經濟遊戲規則,提高決策水平與管理水平,實現經營戰略的重心轉移,從單純的贏利向利潤與競爭力、市場份額、發展潛力並重轉變。
中國企業在“入世”問題上的態度反差,說來也是正常的,這是中國社會現狀和企業現狀的反映。最近人們常說,WTO對我們是機遇也是挑戰。現在,我們似乎還應該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而挑戰也喜歡懲罰沒有準備的。“入世”固然可以為中國國民經濟注入活力促進其發展,但獲益的前提是以主動的姿態提前做好準備。在應對“入世”問題上,中國人的古訓始終具有現實意義:“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中國加入WTO後對企業界有喜有憂,對加入WTO有利好的企業/行業不要盲目樂觀,受加入WTO不利影響的企業行業,也不要過分悲觀。中國加入WTO對企業界帶來的更多是競爭的機會,能否在競爭中獲勝,全靠企業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