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富的增殖到觀念的增殖(1 / 3)

製度經濟學的未來性原則(續) 從財富的增殖到觀念的增殖

我們曾注意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社會觀念的產生,以及隨同而來的那些天真的和不可思議的公式,那些關於現在的物質商品和固定資本中所包含的過去的社會服務的無限增殖的公式。

可是,如果那些對象化的過去的服務久已磨損、折舊和陳廢,如果它們必須不斷地由新的勞動來補充替換以及由新發明來加以改進,那麼,產生周轉概念的,是一種物質的增殖嗎?是不是不如說是物化的觀念的累積,從文明的開始到現在的蒸汽、汽油和無線電為止的各種觀念的累積呢?今天的科學家、工程師或者技工不過是重複阿基米得的杠杆觀念、伽利略和牛頓的引力觀念、富蘭克林的電氣觀念、以及自有文明以來科學家、工程師和技工的無數觀念。凡勃侖,在“技巧的本能”這個名稱下,用這種觀念的進化的製度的演變程序替代了物質資本的增殖那種物質的概念,因而為近年的周轉的概念造成一種適當的背景。然而,他的所謂技巧的“本能”,我們應該稱為管理的交易的習俗和法律。

它導致商品和服務的有秩序的生產,不管數量、價格和所有權。可是這種習俗和法律,像我們已經了解的那樣,受法律上最初的契約和等值交換學說的現代解釋的支配,並且受所有人的權利的支配,承認所有人有權指揮他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凡勃侖看到了馬克思試圖把古典派的財富或資本的雙重意義(作為物資和物資的所有權)分成兩種對立的實體——社會勞動力以及對物資的集體的資本主義式的所有權,這些物資由那種勞動變成使用價值。

可是凡勃侖看出了馬克思這樣構成的兩種實體隻是兩種形而上的本質,一種起源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另一種起源於經濟學家的自然權利和自然自由。黑格爾的計劃指向一個預定的目標,在黑格爾本人的精神的一麵,那是精神的發展,最後要達到一個統一的和自由的日耳曼世界帝國,可是在非正統的一麵(以費爾巴哈為首),成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生產方式的發展,最後要達到一個無產階級的世界帝國。

馬克思的主要判斷是資本主義所有製注定的腐朽,以及由無產的和失業的階級以革命手段奪取那個所有權,他們對自己的勞動的全部成果始終有一種自然權利,像凡勃侖所解釋的馬克思的學說那樣。因此,凡勃侖認為,馬克思的學說是在達爾文以前的學說,因為達爾文式的進化沒有預定的目標,而是一種因與果的連續,沒有任何趨向、任何最終的極限或者完成點。它是“盲目的累積的因果關係”。它是各種文明的起伏,而不是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一直發展到馬克思預定的勞動所有製。它可能結果是最後由資本家控製,也同樣可能由勞動控製,在這裏凡勃侖預言了法西斯主義的可能性,以及共產主義的可能性。這些變化性是達爾文式的進化,不是預先注定的,凡勃侖致力於研究它們,隻作為一種單純的過程,沒有任何目標。可是,達爾文在那些變化性之中有兩種“淘汰”:自然的淘汰和人為的淘汰。我們的理論是人為的淘汰。凡勃侖的理論是自然的淘汰。根據凡勃侖的說法,馬克思派理論家,由於達爾文的“自然”淘汰論當時在進入經濟學的領域,正達到一種懷疑的時期,懷疑那抑製不住的階級鬥爭是否無可避免,以及是否必須使用暴力,這是他們所不讚成的。主要的馬克思主義者當時正在對愛國主義讓步,對那變動的國際形勢讓步。在這裏凡勃侖預言了他們在世界大戰開始時的改變態度,在大戰中愛國主義克服了他們的階級鬥爭的觀念以及無產階級最後統治世界的觀念。為了適合這種連續變化而沒有一個預定目標的達爾文式的新觀念,凡勃侖簡單地代以“過程”的觀念,而沒有明確的目標。可是這一來他比馬克思自己造成了增加國家物質財富的勞動程序和把持、居奇、使工人失業的資本主義程序之間更大的對立。

凡勃侖正確地認為馬克思的預先注定的進化的概念是達爾文以前的概念,馬克思的這種概念是從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推論出來,但是很難想像馬克思可能在任何其他的基礎上建立他的學說,因為他隻奉守古典派的有形體的財產的觀念。如果財產隻是單純的物資所有權,如果那財產的價值僅僅是物化在那裏麵的若幹社會必要勞動,那麼,馬克思可能采用的唯一的變化的概念,就是勞動所生產的物資的增加,連帶著當然是所有權的增加。可是,這不是達爾文式的微小變化的程序,其結果成為不同的種類。

因此,凡勃侖可能從那有預定目標的形而上的實體轉變到達爾文的程序的觀念,隻須從馬克思派和正統派的有形財產的概念改變到新的實際上是馬克思以後的無形財產的概念。後者是一種買、賣、借、貸、以及增加財產權的金錢價值的程序本身;另一方麵,有形體的財產本身沒有買賣的能力,這種財產的增加隻是通過包含工作和發明的勞動程序而取得的使用價值的增加。因此,馬克思認為,如果這種單純的物質東西的所有權被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所有權本身就變成一種獨立的實體,和另一種實體——社會勞動力——完全分開。

凡勃侖從實體改變到程序的時候,必須從那不包含有關金錢的買賣程序的有形財產,改變到完全是金錢程序本身的無形財產。相應地,他脫離馬克思的社會勞動力的時候,必須代以一種有規則的創造物質財富的程序,不受金錢程序的控製。這個我們稱為“管理的交易”的預期的有規則的重複。凡勃侖稱為“技巧的本能”。

凡勃侖所知道的泰勒的科學管理學說隻是它在初期的情況,其時它還沒有發展到那種人道主義的內容,像我們引證的丹尼遜對管理的交易的分析中所包含的那樣。科學管理也還沒有發展到一般的社會福利,像近年來管理經濟學家的目標那樣。泰勒的科學管理的觀念完全是工程師的計量的觀念應用在勞動上,如同應用在機器上一般。經理其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決定工人應該生產多少,以及怎樣生產。

凡勃侖在1914年反對這種觀念,建立了相反的理想化的工人的觀念,不管是體力的、科學的或者管理的工人,推進著良工的傳統。由於這些原因,凡勃侖成為思想上的創始人,產生了那些現代的計劃,把工程師而不是把資本家放在社會程序的首要地位。在這裏凡勃侖的理論又是放棄正統派講經濟事實的平衡和協調的靜態學說,代以一種講財富生產者的知識、科學、藝術、習慣和習俗的進化的學說,不管資本主義所有製的妨礙。

因此,正統派和馬克思派經濟學家的物質的東西本身,例如機器、商品、自然資源,不再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作為以工程師為首的“技巧的本能”的實用的知識和習慣,重新出現。在這一點上,凡勃侖實在是很對的,因為老派經濟學家的物質的東西隻是一些使用價值,它們出現和消滅,通過我們所謂管理的交易的不斷反複或周轉,被補充和發明。可是長期存在和建設新物質的,是知識、習慣和發明的才能,因為這些是人類的能力經曆不知多少時代,通過教學、傳統、經驗、實驗、研究,不斷發展的結果。

這種知識完全是技術的,根據凡勃侖的說法,那是:“對物資的物質行為的實際知識,這些物資,人們在謀求生活中不得不和它們打交道。……說礦物、植物和動物有用——換一句話說,它們是經濟物品——意味著它們已經被置於社會所知道的使用方法的範圍以內。”這一點甚至使那形成正統派經濟學的基礎的物質的東西本身也具有一種製度的特性。因此所以我們要用“管理的交易”來代替“物資”和“勞動”的物質的概念。物質的東西,由於折舊、陳廢和消費,變化無定,周轉很快;可是使它們獲得補充和增高效率的,是在管理的交易的不斷發展的特性中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和新發明,可是,凡勃侖用一種“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法,把它們叫做“產業的非物質的設備,社會的無形資產。”這種“非物質的設備”是繼承下來的,可以遺傳的,因為它是“有意識的追求一種客觀的目的,這種目的,那有關的本能使其值得追求。”

因為這個理由,凡勃侖對那種不反省的或者不思考的動物或人類行為稱為“向性”或者“向性的活動”,而留下“本能”這個名詞專用於人類的意誌。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體會他的意思,稱它為習俗,而不稱為本能。他說,這種本能是“過去的傳統問題,一種思想習慣的遺產,通過以往一代一代的經驗積累起來的。”它“走上慣例的方向,跟習俗和規定取得一致,因而具有一種製度的特性和力量。”這些習慣了的行動和思想的方法受到“社會慣例的認可,於是成為正確的和適當的方法,從而產生行為的原則。

由於習慣,它們被當時的常識所吸收,混為一體”。因此本能不是遺傳的而大部分是養成的,但是它們受變化、淘汰和生存競爭的支配,主要地作為對環境的適應,符合生活的物質要求以及文明的精神上的變化。凡勃侖認為,技巧的本能,或者我們應該說技巧的習慣,普遍存在於其他一切習性中,因為它是辯別是否合宜的意識,能辯別合宜於完成任何最終目的的方法。在藝術中,“美的辯別力是原動力”,而技巧的本能供給技術;在宗教裏它是儀式;在法庭裏它是訴訟程序和法律專門事項;在產業裏它是生產程序和職工力量的組織。企業家又在為了獲利而操縱市場和支配人類需要方麵,顯出技巧的本能。

“因此,這種本能,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其他一切都有輔助作用,有關生活的方法與手段,不是僅僅有關任何一種特定的目的”。“它包含認定一個目的”。“它有關實際策略、方法和手段,借以取得效率和經濟、熟練、創造的成就以及在技術上對事實的掌握。它是一種不辭勞苦的傾向。”這樣,凡勃侖不得不把目的加入他的技巧的本能,因而從達爾文的“自然的淘汰”改變到達爾文的“人為的淘汰。”凡勃侖的第二種和補充的概念是他的運行中的機構的概念,這個概念把物質的資本變成一種進化的程序。然而,他的概念是我們叫做技術上的運行中的工廠的那種東西,留下運行中的機構這個名詞來包括運行中的工廠和運行中的營業兩方麵。

凡勃侖的運行中的機構,或者不如說運行中的工廠,是原料、機器、廠房的周轉,這些原料和設備由廠長、專家、工頭和工人構成的組織加以經營和保養,生產出使用價值。馬克思注意具體物資和“物化勞動”的設備;凡勃侖注意工廠範圍內技術工作的組織,這個我們稱為管理的交易的組織。因此馬克思表達這種概念是用“資本的有機構成”那種被動的和比喻的說法,而凡勃侖的說法是用一種管理的程序,在“工頭式的監督下,在關於種類、速度和量額方麵,配合工作的相互關係”,一切“決定於工頭對一般技術情況的掌握,以及能夠安排產業的一種程序,使其配合另一種程序的要求和影響。”這是“效率”,凡勃侖雖然不用“目的”這個名詞,卻和“現代科學家”不同,他們會否定像效率這種字眼,因為據說它含有形而上的“因果關係”的概念。我們同意凡勃侖的看法,效率確實是一種原因與結果的概念,因為它是“工頭、工程師、廠長所實行的”有目的的控製,它“決定某種特定的物質設備可以有效地作為‘生產資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