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念到一個“娃哈哈”,正襟危坐、講究儀態的專家忍俊不禁,哄堂大笑。有諷刺的,有揶揄的,唯獨沒有讚賞的。
宗慶後也笑了,卻因為大喜過望,他建議就用“娃哈哈”。
會場裏議論鵲起,有人斥之為俗不可耐。俗?是的。但大眾產品,兒童產品,為什麼不可以搞通俗點兒?剛才不是連反對者也笑了?笑,就是效果,就是覺得這個名稱新、奇、特。
娃哈哈,高貴的專家們可能沒有注意到,這是首著名的新疆兒歌中的第一句,這是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入選的歌曲;也就是說,中國的所有學齡兒童,無人不曉娃哈哈,人人唱過娃哈哈!
再說,娃哈哈,連續三個開口音,其韻母與“媽”、“爸”相同,這就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效果:凡是能叫“爸”、“媽”的嬰兒,更不用說進入幼兒園的幼兒,都會方便地、響亮地喊出:娃哈哈。
再深一層去想,搞兒童營養液幹什麼?家長們買兒童營養液幹什麼?還不是為了讓天下的娃娃,個個笑哈哈。
用不著再論證了,曆史已經充分證明,娃哈哈這個商標名稱選擇的正確和不可估量的價值。
後來,宗慶後去了工商局,鄭重地為娃哈哈進行了專用商標注冊,而且申請的範圍,擴大到了一切可能應用的領域。“大概除了導彈用娃哈哈商標我們沒有申報,其餘全考慮到了。”秘書小何告訴記者,這種“預防性措施”,像一尊現代盔甲,最大限度地防禦娃哈哈被仿冒的威脅。
這幾年,我們對名牌商標的價值有了相當的認識,我們知道,“可口可樂”的商標價值為244億美元,“雀巢咖啡”的商標價值是85億美元,名牌效應,令人目眩。說宗慶後樹了“娃哈哈”這個商標,就是發了一筆大財,決不為過,可貴的是,在商品麵世之日,宗慶後就給它買了保險。
“娃哈哈”打開市場大門的生意經
說宗慶後是一個平凡的巨人,一點不過譽,且先讓我們用數據來記載他的創業史吧:
1987年,娃哈哈廠創利稅總額17.27萬元;
1988年,驚人一躍,利稅總額達210.11萬元;
1990年,大上了一個台階,一舉創下了2638.85萬元;
1992年,再創奇跡,達到8412.80萬元,直逼億元大關;
1993年,利稅總額指標一破再破,達到15737.81萬元。
1994年,在世人的一片驚歎聲中,娃哈哈再展輝煌,利稅總額達到18000萬元。……
娃哈哈驚人的發展舉世矚目。
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柴鬆嶽建議經濟界、理論界、新聞界對娃哈哈這種飛速發展的“現象”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宗慶後來不及對自己的發展軌跡作回顧性總結,太快了,這一切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
說起生意經,宗慶後做的都是大動作:
一、攻城掠地打市場。要把“娃哈哈”迅速推向市場,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宗慶後每開發一個市場,必親自坐鎮,集中“兵力”,集中資金,集中時間,調動當地的廣告、報紙、電台、電視全方位推出娃哈哈,實行“地毯式”轟炸。商賈同行常被宗慶後這種集團式攻勢壓得透不過氣來。然後他則往往峰回路轉,獨山奇兵。用這種戰術,使杭州“滿城爭說娃哈哈”。進軍上海,虎口拔牙;空中地麵轟炸天津。他知道,一個15秒至30秒的廣告,隻有在反複7次進入了一個人的視野才可能形成記憶。攻打北京,敢於把北京日報版麵占去一大片,自負的北京人就會蹺起拇指說佩服;智取羊城,一山豈能容二虎,宗慶後偏要虎口奪食,說生意,大家都做一做……
1991年底,宗慶後的第二個拳頭產品娃哈哈果奶入市,市上果奶品種已經很多,他決定全新的營銷策略,來了一個大贈送。在報上登廣告,以剪報標證為憑,每券免費贈送一瓶。這種作法,六七十年代美國美孚商行推銷“洋油”也這樣做過,但在杭州,解放40幾年裏,老百姓記不得有這種好事。
五天報紙總量100萬份,宗慶後估計,讀廣告持券來領贈物的有三分之一即30萬人就很不錯。
這次宗慶後失算了。
1992年元旦,準備的30萬瓶果奶送完了,誰知毫無思想準備的各家商店,在如潮的持贈券者麵前亂成一團,贈奶傾刻告罄,數千兒童向隅不滿,娃哈哈緊急動員,加班生產果奶,兌現他“有票必有奶”的許諾。
此舉花了60萬元,其轟動的直接成果,是各省訂單的蜂擁而至,僅浙江一家公司的訂貨就是每月1萬5千箱,競購的第一批所獲利潤,就足以抵消廣告費的支出!
一年一度的全國糖酒定貨會在成都召開,“娃哈哈”當然要在這裏“出人頭地”。據說得花300萬元廣告費,方可穩操勝券。
宗慶後淡淡一笑地說:“我隻帶了七萬元。”
言出幾日,成都鬧市街頭忽然出現了一支金發碧眼的洋妞組成的留學生宣傳隊,她們以西方人特有的熱情與微笑,打著標幟,向一個個擁上來的好奇的市民分發“娃哈哈”宣傳品。“洋人給‘娃哈哈’做廣告”,這一蜀中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特大新聞不脛而走,“娃哈哈”輕易地登堂入室,進入成都尋常百姓家。
河南鄭州,是兵家商家逐鹿中原的必爭之地。宗慶後去鄭州轉了三天,不去找電視台、廣告公司,而是獨辟蹊徑走訪了當地的交通和教育部門,他提出,要給鄭州市五萬名小學生每人贈送一頂有利交通安全的小黃帽!僅僅七天過後,鄭州街上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處處閃爍著鮮豔的小黃帽。而宗慶後隻花了15萬元,就有了5萬名“流動廣告”,且這一注重公益的善舉得到各傳媒的紛紛報道,鄭州市場的大門向宗慶後敞開了。
1994年,娃哈哈投入了廣告費高達700萬元,帶來的回報是,娃哈哈席卷中華大地。
1988年至1991年,娃哈哈產品獲獎,銷勢旺盛,中央肯定,宗慶後並沒有誌得意滿,反而麵對產量增長60倍、年獲利增長100倍的局麵火冒三丈,坐立不安。原因是廠房不夠,沒有場地!要求新建的報告打了快一年了,征地的紅線都還沒有劃出來,而娃哈哈有條件去占領市場,卻派不出部隊(產品)。要擴大規模,就要造房呀。沒有辦法,宗慶後激憤了:“如果月球上有地可租,我也去租!”
1991年8月14日,杭州市委在對“娃哈哈”廠進行調查之後,想到了日子很難過的國營杭州罐頭食品廠。這家企業由於產品結構、體製管理上的綜合症,連年虧損,欠債累累,已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
1991年9月,杭州市市長盧文舸拍板決定娃哈哈兼並杭罐廠,讓小魚吃掉大魚,震掠國內外。宗慶後一拍即合,慷慨陳辭:“我們必須抓住每一個時機擴張自己,兼並的風險的確很大,但我們從中得到的利益將更大。”“娃哈哈不能接受挑戰之時,就是娃哈哈衰老之日。”他立下軍令狀:“半年內扭虧,讓杭罐廠重振雄風”。兼並百日,果真扭虧為盈,娃哈哈在市場競爭中一躍而為“重量級”。
當記者就創業八年的往事采訪宗慶後時,有了下麵一段簡潔明了的對話:
“創業八年,你最高興的是什麼?”
“資產不斷增值!”
“你最關注的是什麼?”
“市場。”
“你最崇尚的準則是什麼?”
“公開挑戰,公平競爭。”
“你最信奉的格言是什麼?”
“永遠早走一步!”
“你最痛恨的是什麼?”
“不正當競爭。”
若幹年後,當宗慶後步入輝煌,看到一些企業家爭名份、爭級別時,他不解,他蔑視,他直言相告:“我這個企業,我這個人,從來就沒有級別,也不要級別。我要的是效益,高效益!”這是一個凡人向傳統構架、傳統體製發出的有力挑戰。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宗慶後張弛得法,揮灑自如,1993年,在首屆中國經營大師的評選中,他名列榜首,被人譽為“西湖巨人”。
宗慶後和他的娃哈哈集團桂冠累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93′中國經濟大師;省、市勞模;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榮獲浙江省“雙好”“雙文明”企業;“中國名牌最佳品牌獎”;“優質科技產品最高榮譽金獎”等稱號。
當記者一再追問宗慶後成功的奧秘,他沉吟了一下,還是那句話——“早走一步”。
超前意識,早走一步,統領了他的整個創業生涯。他階梯式地滾動開發產品,是早走一步;他提前“入關”,搶先“入關”,是早走一步;他認為“船小好調頭”隻是對外開放的“近海戰術”,真正遠涉重洋,就得靠航空母艦。他企業下屬已形成17個分廠分公司,他的銷售網絡遍布中國,產品先後進入美國、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94年,出口創彙達500萬美元。他向西部進軍,開始資本經營,是早走一步。出資4000萬元,一舉收購四川涪陵糖果廠、罐頭廠、酒廠、礦泉水廠。1995年,全麵接手,一邊生產娃哈哈產品,一邊開發當地有特色的榨菜等資源,加工後出口。此舉引起中南海的關注。
“早走一步”,是宗慶後的經營哲學,它使娃哈哈的戰車始終不可阻擋地隆隆向前。
中國衛星每天向全世界傳送著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廣告:“中國有個娃哈哈……”“娃哈哈”在壯大,在崛起,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