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識未必有智慧 李嘉誠的智慧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的大商人,不但事業有成,而且他本人的人品和商業道德亦為人們廣為傳頌。下麵說的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本章的主題“財富來源於聰明的大腦”。
1966年底,低迷了近兩年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複蘇。
但就在此時,內地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風暴。
“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觸發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錢人居多,他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自然,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商、建築商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李嘉誠一直在關注、觀察時勢,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
李嘉誠在整個大勢中逆流而行。
從宏觀上看,他堅信世間事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就具體狀況而言,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實際上道理很簡單,若要收複,1949年就可以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保留香港,是考慮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這樣對中國政府武力更有利。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作出“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作是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
於是,在整個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李嘉誠不動聲息地大量收購。
李嘉誠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行為需要超卓的膽識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這場戰後最大的地產危機,一直延續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地產市道轉旺。這時,李嘉誠已經聚積了大量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達390萬港元。
李嘉誠成為這場地產大災難的大贏家,並為他日後成為地產巨頭奠定了基石。
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
應該說,在這場夾雜著政治背景和人為因素的房地產大災難中,前景有較大的或然成分而難以絕對準確地預測。這樣說來,李嘉誠的決策有十足的勝券在握是不現實的。李嘉誠的行為是帶著冒險性的,說是賭博也未嚐不可。
但是,李嘉誠的冒險是建立在對形勢的密切關注和精確分析之上,李嘉誠絕非投機家。
李嘉誠在科學判斷之上冒險的膽識值得我們借鑒。他將整個地產業的災難變成了自己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