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與鴻雁(2 / 3)

高宗說:

“看來馬的好壞雖在先天素質,也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嶽飛道:

“不錯,好馬不僅食量大,而且在飲食上要求精細,所以有耐力有後勁,因為它有足夠的能量不易疲勞,而劣馬由於吃不進多少草料,體質很差,稍微活動量大一點就疲勞不堪。人也是一樣的,腦子裏裝的知識越多,就越有智慧,越有才能。”

孔子論生死

孔子有一次帶著他的弟子們去衛國出遊,路過一片麥田,看到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正低著頭、彎著腰在麥地裏拾遺落下的麥穗。

這位老人叫林類,已經年近百歲。很多人都認識他,知道他是位樂觀開朗的人,雖然老伴已經去世,家中隻有他一人,卻生活得很快活。老人很勤勞,常常提著籃子到收割後的田裏拾落下的莊稼,有時還一邊走,一邊哼著歌。

孔子對身邊的弟子們說:

“看到那位白發老人了嗎?他已經活了將近百年,對世事、對人生的感悟一定很深,誰願意前去請教請教他老人家?”

子貢率先說:

“我去吧,我有許多問題正想問他呢。”

子貢走到老人身邊,看了看老人籃子裏的麥穗,問道:

“老人家,您這麼大年紀,為什麼還要這樣辛苦?我實在為您難過,您卻還在一邊幹活兒,一邊唱著歌,我真不明白,您到底是怎麼想的?”

老人像沒聽到有人問話一樣,仍然低著頭,一邊哼著小曲,一邊專心致誌地撿麥穗。

老人在前邊走,子貢見老人不理自己,便一直跟在後邊,老人隻好反問道:

“你有什麼好為我難過的?”

子貢說道:

“我想,您年輕時一定沒有什麼成就,現在生活才這樣清苦,想想您自己,這麼大年紀了,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孤孤單單地生活,還要出力幹活養活自己,難道還不令人難過嗎?”

林類卻說:

“我年輕時的確沒有什麼成就,但也許正因如此,我才活得輕鬆,活得長壽,活得愉快。至於死亡,那也許是到另一個更好的世界去了呢。”

子貢把與老人的對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感歎道:

“老人是有偏見的。人生在世喜憂摻半,有坎坷也有坦途。隻有不斷地學習,積極地工作,到老年時才能無怨無悔,也才能最後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正確的道路。”

名醫治病

古時候,有一位姓石的先生的小女兒病了,她腹中滿脹,每天都是茶飯不思。石先生又心疼又著急。

有一天,石先生的一位朋友來訪,得知石先生小女兒生病,就給他推薦了一位名醫。這位朋友告訴石先生:

“我向你推薦的這位名醫,是祖傳幾代的醫生,醫術相當高超,很多疑難病症和危在旦夕的病人都讓他治好了,你小女兒的病,我想是沒問題的。”

石先生很高興,立刻備車前往去請這位醫生。醫生來到石家,認真把脈,開方,然後對石先生說道:

“先生且放寬心,你小女兒的病為腹中生有痞塊,用了我開的藥,不久就會好的。”

石先生大喜過望,連連道謝,將醫生送出門外。

按照醫生開的方子,石先生派仆人去藥店抓回藥來,仔細熬好,送到小女兒房中。

接連吃了幾副藥,病情卻無絲毫緩解。石先生不免對醫生的醫術有所懷疑。石夫人也說:

“既然不能醫病,還喝這苦藥做什麼?不如換一家醫生看看再說吧。”

石先生也隻好不再請醫生前來給小女看病。

又過了幾日,這天,石先生到小女兒房中探視,發現女兒不在房中,以為她在後花園玩耍,便憑窗看去,未見女兒身影,偶一低頭,卻見女兒後窗下有一堆似中草藥潑灑的痕跡。待繞過後窗往下一看,果然是中草藥汁潑了一地,隱隱的還有草藥味呢。石先生心中明白,心想:

“錯怪了那位名醫。”

原來,石家小女兒因嫌中草藥汁難喝,所以,瞞著父親偷偷地都潑灑於窗外。

石先生又親自登門請那位名醫來給小女兒看病。這一次,他總是看著小女兒把藥喝完,才離去。

就這樣每次都讓小女兒喝完了藥,果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了,她隻服三副藥,病就痊愈了。石先生既驚喜又滿懷感激,他萬分感慨地對推薦那位名醫的朋友說:

“凡事都須經過仔細觀察、分析,否則是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的。”

無病找病

古時候,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有一天,他去看一位外鄉的朋友,回來的途中,不小心著了點風寒。其實在常人看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位先生幹什麼事情都非常謹慎,一看自己咳嗽不止,心裏非常擔心,害怕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王先生急忙去看醫生,這位醫生是位不學無術的庸醫,看到王先生滿臉愁雲的樣子,以為一定是疑難病症,於是,對王先生說:

“先生所患病症絕非一般的疾病,如若晚些時候來,恐怕就很危險了。”

王先生一聽嚇得六神無主,連連對醫生說:

“千萬請您費心為我醫治,我不會忘了您的恩德的。”

醫生心想:

“究竟給他用什麼藥呢?”

王先生見醫生不語,連忙掏出許多銀兩放在醫生麵前。醫生見他拿出這麼多錢來,便把治五髒六腑疾病的藥統統給他開進藥方裏。

王先生按醫生的吩咐接連吃了幾副藥,不想病卻日日見重,不但感冒風寒沒有治好,倒添了許多病症,渾身乏力,弱不禁風。無奈,王先生隻好又到另一處看醫生。

這位醫生從未見過這麼奇怪的病症,一時又很難找出病的根源,便決定先給他散寒。結果,沒幾天,他兩眼腫脹,口舌生瘡,不能吃東西,幹脆連起床都不行了。醫生見狀,又改用驅熱,用寒藥內服,這一次,更把他折騰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每天從早到晚,連吐帶瀉,本來吃不進多少東西,現在連喝的水也吐了出來。吐完了就拉肚,直瀉得上不得床。沒過幾天,整個人隻剩下一個骨頭架子了,兩隻眼睛全坍陷下去,目光無神,眼看著隻剩下一口氣了。

鄰居的一位長者見他遭了這麼大的罪,病卻越治越重,便過來勸他道:

“先生還是停藥吧,先好好休息一下,在飲食起居上注意調養一陣,或許比吃藥還強呢。”

情況已到了這個地步了,王先生不得不采取長者的建議,此後,每天吃湯水蔬菜,而且是多種輪流,早晚出來散步,鍛煉身體,病果真逐漸好起來,身體也日益強壯了。

株樹的神靈

齊國曲轅的一個神社前長有一棵世人很少見的株樹,這棵株樹從山腳一直長到山頂,非常高大,分枝竟然在約幾十丈高處才出現,分枝大得可以造一艘船。樹頂枝繁葉茂,可以遮天蔽日,樹幹粗得幾十個人都圍不過來。

這棵高大無比的株樹前整天有圍觀的人,人們嘖嘖稱奇,神社也因此而名聲在外。

有一個叫匠石的木匠師傅,每天都從神社前經過,奇怪的是他從不去留意那棵大株樹,似乎沒看到一樣。

匠石的徒弟很納悶,因為每當他自己路過大株樹時,總要停下來,看一看。於是,有一天,徒弟問匠石師傅:

“師傅,我跟隨了您這麼多年,還從沒見過這麼好材料的樹木,您為什麼對這樣一棵奇樹無動於衷呢?”

匠石一邊走,一邊頭也不回地對徒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