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棵樹不值一提,肯定毫無用處,不然的話,它不可能安安穩穩地活了這麼多年,沒有人想到砍伐它,使用它,一定是有某種原因,說不定做了船,便會沉沒,做了棺木,便爛得快,做家具會有怪味、遭蟲蛀呢。”
匠石不過隨口說說而已,隻不過他自己這樣猜想。想不到,當天夜裏,那棵大株樹的神靈就來托夢了。夢中,株樹的神靈對他說:
“想不到你會誣蔑我是無用的樹,我倒覺得你那麼愚蠢才真是無用的人呢。看起來,我不像桃樹、梨樹等能結出好吃的果子來,其實那正是我的福分。想想看,哪一棵結果子的樹會有好報應?果子成熟時,人們隻想著要果子,不是敲,就是打,弄斷了枝條是常有的事,這就是有用之材的下場。
社會上的事多半是這樣:奉獻得越多,受到的傷害就越大。為什麼要自找苦吃呢?我們的祖先就很明智,為了保全自己,而成為無用的木材。”
匠石師傅聽到株樹神靈對他說的話,驚訝不已,猛地醒過來了,之後便細細思考夢中的話語,恍然大悟,立即點撥徒弟們說:
“這棵大株樹真是一棵神木,它以其無用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以此求自保,才得以長得如此高大,如此長壽。”這對於人類來說有什麼啟示呢?
說話的藝術
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有一天,天氣很熱,再加上辛苦和疲勞,於是,孔子決定就地休息再趕路。
孔子吩咐弟子們分頭去找水,然後,自己在一棵大樹下閉目養神。其他的人也各自尋個地方坐的坐,躺的躺,一會兒,就有許多人睡著了。
負責車馬的人拴好了馬,放好了車,也去休息了。不料,一匹馬掙脫了拴馬的繩子,跑到了附近的地裏,把地裏的莊稼踐踏了好大一片。
田地的主人發現了,氣呼呼地抓住了孔子的馬,說什麼也不放,想以此來處罰孔子一行人。
子貢是孔子的一位得意門生,他主動請求讓他前去交涉,他來到那位老百姓身邊。說:
“你不知道吧,這馬是孔子老先生的,孔子乃著名的孔聖人,你一定知道的,看在他的份上,把馬還給我們吧。”
那人哼了一聲:
“聖人更該懂得尊重別人,不傷害別人的利益,否則,還談什麼聖人!”
那人仍是不放手,子貢有點生氣,提高了聲音說:
“那你想怎麼樣呢?難道還要孔老先生親自來求情不成?”
那人更加生氣,幹脆不理子貢,自己去幹地裏的活兒了。子貢隻好回到孔子身邊,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
一位平日裏看似平常的學生看到此種情形,對孔子說:
“我再去說說看。”
這位學生來到地邊,先向那位老百姓施禮,然後,走進田裏幫助他一起幹起活兒來,一邊幹活兒,一邊聊天,學生對老百姓說:
“真對不起,我們的馬把您辛辛苦苦種的莊稼給踩壞了,我向您道歉。不過,這樣一來,我們相識了,這也是緣分。本來我們和您是居住在相距很遙遠的兩個地方,要不是路過這裏,我們也許一輩子都不認識呢。”
那人一聽這學生的話,覺得很舒服也就不好意思再生氣了,立即將馬還給了他。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說話不必有多高的水平和學問,重要的是能動之以情,把話說到別人心窩裏。
車匠論書
齊桓公平日裏喜歡讀書。有一次,在他讀書時,忽然聽到廳堂外邊的院子有聲音,由於太吵,他隻有拿著書出來看個究竟。
原來是一個修車的車匠正在那裏忙著修車。這位車匠叫輪扁,是個年紀很大的老人。
輪扁見齊桓公出來,慌忙施禮道:
“對不起,國君,一定是打擾您看書了,我很快就會修好的。”齊桓公看到他這麼大年紀還幹這樣的體力活,很同情地說:
“不要緊,你修吧。”
齊桓公轉身剛要進屋,輪扁卻跟上前幾步問道:
“能問國君這書上寫的都是什麼嗎?”
齊桓公停下來,溫和地說:
“書中寫的皆是先賢留下的至理名言。”
輪扁見齊桓公待人和氣,便又放開膽子問道:
“這些先賢如今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請來當麵說教?”
齊桓公笑了:
“他們都已不在人世了,否則,怎麼稱之為先賢呢?”
輪扁點點頭,繼而又搖搖頭,自言自語地說:
“如此說來,書裏記下的都不是什麼精細的東西,大概都是些粗理吧。”
齊桓公聽了,麵露慍色:
“你們這些粗人怎麼能隨便指責先賢們的著述,真是膽大包天!我倒想聽聽你這論調是從哪兒來的,給我說說道理。”
輪扁看到桓公動怒,有些害怕,但想想自己說的,覺得並沒有什麼錯處,於是便鎮定下來說:
“國君息怒,我是以我自己的感受分析出來的。好比我做車匠,削木輪的活兒我做了一輩子,木輪兒拿在手裏便知道如何修整才能好用,然而說是說不清楚的,隻是心裏明白就是了。這可能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吧!若不是這樣,這手藝早傳給兒子了,何必這麼大年紀還要自己親自幹。
“先賢們的書我想也是這個道理,精華的部分是說不清楚的,能說出來的大概也隻是普通的道理了。”
聽完,齊桓公連連點頭稱是,並為自己剛才的行為道歉。
長壽秘方
古時候,燕王得知有一位有長生不老秘方的人,為了向他學習此秘方,便下令讓一位使臣去尋找此人。
使臣經過很多周折,總算找到了那位懂得長壽秘方的人,不過,那個人已經死了。
燕王得知此人已死,勃然大怒,責令去執行任務的使臣速來見他,並下令要殺掉這位使臣,因為他延誤了如此重大的事情。
燕王身邊有一位重臣,奏請燕王息怒,並將自己的想法稟告燕王:
“死是人人都害怕的事情,此人自稱懂得長生秘方,可是,連自己的命都沒能保住,可見這秘方未必可靠。這樣的秘方沒能取到,也沒有什麼可惜的。”
燕王聽後,連連說:
“此言有理,此言有理!”於是,取消了對那位使臣的處罰。這件事發生後,許多人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一個叫齊子的人因為早就想學習長壽秘方,所以得知那人已死,悔之莫及。
另一位叫富子的人聽說了齊子的事,那種難過的樣子比齊子還要痛心疾首。他一邊搖頭,一邊對別人說:
“齊子怎麼會這樣呢?他本來是想向人家學習長壽秘方,可是,連掌握了這種秘方的人都不能長壽,這種所謂的秘方還有什麼價值呢?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清楚,還談什麼學習呢?根本是連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都不知道,真是糊塗得可憐呀!”
還有一位叫胡子聞的人聽了富子的一番議論,卻發表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富子的話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世上的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有的人雖然掌握了某種技能,但他並不一定會運用得好;有的人雖然不了解某種技能,但他在實踐中已經在成功地運用著這種技能。這體現了知識技能與實踐的辯證統一的關係。由此可見,那位據說懂得長生不死秘方的人不一定是不值一提的誤傳,說不定他雖然掌握著長生秘方的理論,但並沒有切實通過自身的實踐得以進一步驗證,而使自己死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思維的角度是方方麵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