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減壓與健康(1 / 3)

第7章 生活減壓與健康

人生中能夠遇到一些壓力,是值得你高興的事情。若沒有了這些,人生就不成其人為人生,雖然壓力有其令人難以接受的一麵,但人生中成長及方向卻又不可缺少困難的磨煉。

壓力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應付的難題,一個懂得如何緩解生活壓力的人,不會讓自己被壓力所擊垮,不會讓自己深陷一種痛苦與不幸中,而是將壓力巧妙地轉化利用,以獲取人生的幸福快樂。

一、勿讓自我產生強迫感

如果你能做那些自然而來的事情,而你對這些事情又有天然的才能,你就很容易找到令你滿意之外。而當你違反了自我意誌,你可能要經受心理或情緒上的挫折。這其實是對自己有過高期望的心理在作崇。同時,也因為自己缺乏信心而更加不安表現更不理想。相反的,隻要我們能平心靜氣地順其自然,緊張和不安就會消失。

越怕失敗,表現越差

"因為太在意過去的失敗經驗,無法全力把現在的工作做好,我越是想把上司交代的工作做好,反而越是緊張,錯誤犯得更多,受上司指責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事。於是,這種不愉快的經驗又加深了我內心的不安和煩惱,最後,甚至想逃避這個工作。"

有這種煩惱的人,大都是因為過去的失敗經驗一直保留在心中,而過於擔憂和不安,則在無意識之中,害怕再次麵臨失敗的恐懼就會阻礙正常的表現了。

事實上,這並不是當事人的能力問題,而是他受縛於擔心失敗的"強迫現象",所以無法麵對考驗、無法發揮能力。

因此,意識越想好好表現,"知"方麵反而越會受到阻礙,於是變得更加畏縮。"過去的失敗已成過去,現在全力以赴才是致勝之道。"這種堅定的想法是絕對必要的。

具有精神官能症傾向的人,往往很注意過去和未來,而忽略了現在。尤其是在意已成為過去的過去,隻會傷心和失望,而且對尚未來臨的將來,也會感到極度的不安。

事實上,我們所麵對的,隻是現在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即使心中的某個部分充滿擔憂與害怕,而目前所能做的隻是全力以赴而已。

隻要能把眼前的工作一一做好,就能逐漸不受過去的失敗陰影所籠罩,以後自然更能盡情發揮潛在的優異能力了。

將不安感轉為益處

"我所說的話,他一定都不了解吧!"

經常有人會這樣煩惱不已。如果這種煩惱持續下去,最後就會產生極端的不安,而變得不想和別人接觸--甚至是像語言障礙一樣。若嚴重的話,會變得根本不願意和別人交談。

如果仔細地聽聽這種人的表白,大都能找到一個共同性--對聽者有過度的期待。希望不論自己說些什麼,別人都要馬上了解。

事實上,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理解的層麵也有差異。比如對於同一件事情,有些人了解A點,有些人則了解B點。因此,隻要能設法增加一些了解自己的人,情況就會好轉,而且人際關係也會獲得改善。隻是,若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放開自己。

一開始就要求別人喜歡自己、完全了解自己,是不太可能的事,除非你能先學會"說"或"表達"自我。若做不到這一點卻隻會要求對方了解,豈不是太傲慢了?基本上,傲慢的反麵就是極端喪失的自信心,所以自然變得無法和別人交談了。

我們常會覺得自己因過於緊張而說得不理想,其實這是因為對自己有過高期望的心理在作祟。其次,因為自己缺乏信心就更加不安,表現更不理想。相反的,隻要我們能平心靜氣地順其自然,緊張和不安就會消失。

〔一個將不安感轉為益處的例子〕

曾有一個演藝人員告訴新來的同行--有一次他們演舞台劇時,看到一位相當出名的演員競站在舞台旁邊發抖不停,就問他:

"你的演出經驗那麼豐富,又演得入木三分,還有什麼好緊張的呢?"

"其實,每當我發抖的時候,都會演得很好。反而是不發抖的時候,就表演得不理想,可能是我太習以為常而過於鬆弛的關係吧!"

所以,再出名、再有經驗的人還是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還是會有緊張和不安的心理。

有的人在眾人麵前說話,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因此自以為得設法壓抑此內在反應,這樣做絕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換句話說,想把絕對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的強迫行為,隻會造成更大的不安和強烈的緊張感。所以,認定別人應該了解自己所說的話,也是過於具有強迫性的事,反而使緊張感產生更大的阻礙力。

在許多田徑比賽中,有些教練會告訴選手:"不要緊張!"其實不然。適度的緊張往往可以減少許多失誤,而且可使能力全部發揮出來。所謂的不緊張可能是真的一點緊張感都沒有--過於鬆弛,通常都不具有發揮實力的彈性,或強迫性的壓抑緊張感--反而更加緊張,不但無法發揮能力,還會造成更多的失誤。

利用這種原則來作精神療法,稱為"逆說性誌向",相當有效。

因為太膽小而不知如何與人應對

因太膽小而不知如何與人應對,這是常見的煩惱之一。其實,膽小和不擅交際,並不一定是相連的事。

所謂"膽小",應該是指神經方麵很細膩。這種人和粗枝大葉的人自然不同,因為他會留意到任何小細節,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想。既然如此,和這類人交往必定很愉快才對。

因此,有些看起來很膽小、說話聲音很小、看起來很容易害羞的人;反而比粗心大意、不穩重的人,更能留給別人良好的印象。

就這個理論看來,膽小的人應該比別人更易相處愉快才對,很少會有不知如何與人應對的情形。當然。有些人個性很強,但能和人積極往來,也可能很好相處。隻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許多膽小、內向而保守的人,反而更能給別人留下好感。

總之,膽小並不一定是不會與人應對的原因,應該說這些不會與人應對者,都太局限在膽小的世界裏。也就是說,不會與人應對的原因不是"膽小",而是劃地為牢的做法。

了解"我很膽小"的事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誤以為膽小是壞事。前麵提過,因為膽小,所以才能注意到各方麵的細節和體諒別人,因此請別埋藏你的細膩情感!

若說得更準確一點,膽小往往才是創造圓滿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

"才是對集的執著"。

"集"就是原因結集在一起的意思,而想知道結集在一起的是些什麼意念,就形成"執著"。

正因為想知道一切,所以才會在意自己是否為人所討厭或喜歡,而越想越煩惱,最後往往使種種意念糾纏不清。通常都會陷入"可能為人所厭惡" 的幻想中。

我們要借助什麼方法,才能使自己脫離執著呢?相信對方向你所表示的行為。也就是說,對方怒臉相向,表示他討厭你;對方表現得很親切、眼神柔和,表示他喜歡你,而不要再自我懷疑。

就人際關係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了解",而是"相信"。隻要能相信對方,就不會有什麼疑惑或不安,也不會自尋苦惱了。

二、忌不安和恐懼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理所當然地會有不安和恐懼。之所以會如此,大都是由於強烈地意識到孤獨和恐懼的存在。對於這些不安和恐懼,應該怎樣處理才好呢?方法相當多,可視個人而定。比如有些人會努力鍛煉身體,使脆弱的自己變得更強壯些;有些人則會培養信心,使自己的意誌不受動搖。無論如何,當你感到恐懼和不安時,不要躲避它,而是要接納它,然後設法疏導。

正確應對不安和恐懼

究竟什麼是不安?什麼是恐懼?沒有對象的心靈上的痛苦,就是"不安",而有對象者是"恐懼"。

為什麼說沒有對象的心靈上的痛苦就是"不安" 呢?比如,越是不知道別人的想法越會介意。不知道第一次約會該說些什麼,或萬一生了重病不知該如何是好等所產生的煩惱,都稱為"不安"。

能正麵去觀看"不安",並努力想加以抗拒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本是印度國的王子,從小就備受寵愛,但他的內心卻時時受到不安的糾纏,根本無法解除。他甚至為了消除內心的不安,四處遊曆,遍訪賢人,但一切都徒然。

29歲時,釋迦牟尼就離家出走,承繼所有的苦業、難業,但不安卻未曾一日消失過。最後,他把不安視為"人所無法抗拒的生老病死"而悟出斷切意念的哲理。

總之,人一定會有"不安",也應該坦然接納。

與"不安"相對的,就是"恐懼",心靈上的痛苦都起因於具體的對象。比如地震、意外事故或爭吵等,令心理動搖和情緒不定的,就是"恐懼"。

對於這些不安和恐懼,應該如何處理才好呢?方法相當多,可視個人而定。比如,有些人會努力鍛煉身體,使脆弱的自己變得更強壯些;有些人則會培養信心,使自己的意誌不受動搖。總之,每個人都會想盡各種方法來排除內心的不安和恐懼。

我們在此要再強調的是,每一個人的內心都理所當然地會有不安和恐懼,而唯一的對應之道就是接納它,不要逃避,然後設法疏導。

請仔細想想,不安和恐懼是釋迎牟尼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苦心戰鬥的對象,所以絕不是平凡的我們所能輕易打敗的。

請先看清不安和恐懼的真相,然後才能進一步了解如何與之對處,如何管理"心"。

不要感情用事

"公司"是由一些性別、年紀、學曆和經驗等不同的人所構成的,所以彼此之間難免會有小小的摩擦。如果處理不當,小摩擦可能因時間一久而變成誤會或爭執--這種情形最常見於上司和下屬之間。

"如果上司不客氣地責怪我,我會很生氣。"

"我很擔心下屬不服從指示,而且好像故意和我過不去的樣子。有一次,一位職員問我是否看過《劫後餘生》,我回答沒有,所以內心感到很不安,不知道他是否會因此看不起我......"

由此可知,這兩種煩惱是因為下屬不信任上司、上司不信任下屬所造成的,但共同的起因都是"互相不了解"。因此,了解對方才是去除不信任感、達成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

現在先看看下屬不信任上司的例子。

在這種情形下,下屬應該了解每個人都有缺點,但也一定會有優點。如果能盡量去發現上司的優點,肯定他優異的一麵,就會逐漸信任他,心甘情願地服從他的領導,自然就能與之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果過去上司說什麼,你就感情用事地憑主觀看法加以反駁,上司當然覺得不舒服,難免也會看你不順眼。如此演變下去,彼此就會有意無意地互相傷害。

總之,不論對任何人,隻要能設法了解對方,也讓對方了解自己,則溝通情感就順利多了,彼此也能保有這份正確的心理距離,關係自然更為理想。

相處之道並不難,隻要能客觀地退一步為對方設想,多接觸、多溝通就行了。

正確疏導"自卑感"

對精神科醫生來說,對"自卑感"這個辭彙實在太熟悉了。因為,前來就診的人中,不少都和"自卑感"扯上關係。

就某種意識來說,"自卑感"乃是一種創造性工作的刺激劑。不過,一旦無法轉移到積極的這一麵來,必定會轉向內在,成為神經症的病因。

不論如何,隻要是人,就多多少少脫離不了自卑感的糾纏。阿道爾認為,正是因為人有自卑感,文明才會進步。"自卑感"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絕不要去逃避它。隻要能疏導走向正途,反而更能刺激能力的發揮。

我們針對無法克服自卑感的人作了詳細的觀察,發現他們的能力並不比別人差,甚至還有比一般人優異的才能,隻不過對自我期望過高,所以才會產生根本不必要的自卑感。

"我隻不過高中畢業而已,全憑自己的努力,今天才能當上總經理。可是我的部屬中,多的是大學畢業生或學曆更高的優秀人才,叫我怎麼能不自卑呢?每當麵對他們時,我就緊張得說不出話來。"這是一位總經理對心理醫生的敘述。

其實,在別人的眼中,他是一位相當出色的領導,根本沒有想到他會有這種煩惱。試想,一個學曆不高的人能當上總經理,不正表示他具有極優異的才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