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他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定具有相當的才華,而且公司也給予極高的評價,這是他應該對自己具有信心的兩點。
'學曆"是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之前,第一眼所看到的裝飾品而已,就像是一件外套。認識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去看對方本人是否堅持、機智、有才幹、肯努力,絕不是憑外表取人。
請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要受這種無謂的"自卑感"所糾纏而自毀一生。
三、自我設限
我們每一個人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但應該強調好的麵,這就是所謂的眼光朝前。一個具有消極心的人不會有實現欲望的精神力量--感情和信心,這樣的人必然屈服在他人的意誌之下。你應該意識到,人生難免會遭到無數挫折、困難及煩惱,但永並不意味著你注定要被打敗。如果你堅持真誠的信念,勇敢麵對人生,堅信好運必來,就能突破重圍,任何難題都將迎刃而解。
忍耐孤寂
有人開玩笑地說,留學的畫家十之八九都很有成就。有位畫家聽了,頗有感觸地說: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外國的繪畫理論或技巧優異,隻是遠離家鄉的異國遊子,因語言不通,又沒有熟悉的人,所以隻好忍耐孤寂,整天關在自己的畫室裏作畫,才會有今日的成績......
可見,不論哪一門藝術或事業,即使有再好的技巧和理論,若不實行也是枉然。
"我每次在腦海中都設想得十分周全,但實際去做卻做不好。"
有這種煩惱的人,應該想想那個畫家所說的話。
考慮得過於周密的人,很容易喪失行動力,也有意誌力過於薄弱的傾向。凡事隻用頭腦詳細思考,一切都等於零,唯有本著堅強的意誌力,確實行動,才有價值。因為,不作畫的人稱不上是畫家,世上也絕沒有不唱歌的歌手!
把內心的想法和感情表現出來,而能使別人感動的,才是藝術。其他工作也是如此。隻想像著自己是個偉大的發明家,而不肯好好努力、實際學習和研究,永遠都成不了發明家。所以,發動意誌力,親身履行最重要。
學會忍耐各種痛苦
自古以來,人類就認為不做事便難以生存,可是現代的年輕人大都是在過於溺愛的環境下成長,因此許多年輕人都認為不做事也能設法生存下去。
事實上,既不是情緒低落,也不是身體不健康或缺乏體力,隻是怎麼樣也不想積極工作。許多學生"逃課"成了習慣,並延續到社會裏,所以近年來,拒絕上班的問題似有增加的傾向。
"如果什麼事都不用做,每天吃、喝、玩、樂,那是最好不過了!"其實,大家都希望能過這種生活,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惰性。
自古以來,連動物都得自己去尋找食物才能生存,更何況是人呢?為了生存,必須忍耐各種痛苦的經驗,乃是生物的命運。
人類自狩獵、畜牧、耕種,慢慢努力,最後才有比較舒適的生活。可見,為了維持生活,就不得不辛勤工作,所以希望能有輕鬆的工作,實在是很奇怪的想法。
現代的年輕人,從幼小時就被寵壞了,長大以後自然欠缺堅強的意誌力,好像自己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父母或別人。
我們應該重新確立觀念,要明白生存乃是為了自己,而且必須忍耐種種考驗和努力工作。剛開始改正自己的時候,可能會有抗拒的心理,但一定要貫徹工作的意念,慢慢就會有工作欲望了。
過度依賴的心理
凡事都漠不關心的年輕人,不但不想上學,也會覺得前途一片茫然。
"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很希望別人能全力支持我,否則在沒有任何明確的保證之下,我絕不想做事,也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是壓力感的典型煩惱。換句話說,有這種傾向的人,都存有過度的依賴心理,而且自甘放棄前進的權利,安於不努力的消極生活。
不論做什麼事情,誰都不能保證一定能順利做到,也無法預料別人是否能永遠給予全力支持。對於成敗的不安,在所難免,但不能就此畏縮或放棄。
在不安之中,強迫自己展開行動,實在是痛苦的經驗。但試想,哪一個成功的人,不是在一次又一次試行錯誤的痛苦中學習而功成名就呢?
隻有在內心交錯著不安、惶恐、焦慮等心情時,還能一步步前進的人,才能贏得成功。
為了生存,一定會遇到種種煩惱和不安,而為了活得更充實,就更不能逃避問題。隻要能視眼前的險阻為動力,接受各種考驗,並努力向前邁進,才能開拓出更舒坦的前途。
要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這種堅強的意誌力與努力不懈的行動,絕對必要。
四、利用壓力
壓力無處不在而又不可避免,有的人被壓力擊垮而一蹶不振,而有的人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有效率。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前者是消極地麵對壓力,而後者卻對壓力進行有效地運用,在麵對困難時,能夠自我控製,有條不紊,即所謂因勢利導。你不快樂,你必須先對你的思想來一次徹底的改造,進而才能徹底享受人生的樂趣。如果你的心中充滿了憤懣、怨恨、自私或者自暴的思想,當然一切快樂的光芒就無法穿越。引爆情緒
若想激起某種特定的情緒,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啟動杏仁核中的記憶細胞。令人驚訝的是這類細胞十分容易受到啟動。以恐懼為例,借由感官刺激便可啟動恐懼的生理作用。例如,在昏暗的停車場中,遠遠看見車旁有個黑影;聽到部門同事將被裁掉的謠言(你料定自己也在被裁之列);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感覺有一雙手伸到你的皮包裏等,都會激起恐懼。甚至一股微弱的煙味也會使你膽戰心涼,因為它使你聯想到經曆火災的往事。感官知覺會啟動生理機能,一旦覺察危險降臨,恐懼就會浮現。
但是,如果明知危險不會降臨,為什麼還會恐懼呢?例如,在電影院觀看"佛羅紀公園"時,觀眾都知道自己安全無虞,不可能被傷害,但還是會感覺到被恐龍追趕的恐懼?這是因為大腦的杏仁核被銀幕的影像所騙,發出了恐懼警報。雖然理性大腦明知,眼前所見隻是電影,恐懼的記憶細胞卻被啟動了。同理可證,當你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書、聽人講故事,或聽到某種音樂的時候,杏仁核也會發出恐懼警報。甚至你隻要想著某件恐怖事件的景象、回憶過去的恐怖經曆,或是假想將要發生的恐怖事件,都能啟動恐懼的記憶細胞。即使你的理性和邏輯思考都知道,可怕的事情並未發生,你的生理機能仍會急忙展開保護行動,幫你作好逃命的準備。
1983年,艾克曼有了重大的發現,若能按照恐懼、憤怒、厭惡、悲傷、驚訝、愉快等情緒流露時的表情,牽動臉部肌肉,就可以使自主神經係統趨向這些情緒作用,由於臉部肌肉的刻意改變,心跳、血壓和皮膚的溫度都會因此而改變。此後,利文森等多位研究者也相繼證實,身體的動作、姿勢和表情可以激發與目標情緒相關的生理反應。
綜合上述得知,引爆情緒的力量有四種:
1.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
2.看電影、電視、戲劇、書報或聽故事的假想經驗。
3.回憶過去或假想未來發生的事。
4.以動作、表情、姿勢模仿情緒發生時的狀態。
強韌訓練的宗旨是凝聚適當。有益的情緒反應,以便麵對生活中日複一日的壓力。為了讓感覺隨叫隨到,為了能在精疲力竭時還能體諒子女的心境,或是保有上健身房的動機,你必須學會操控情緒開關,讓杏仁核啟動正確的生理作用。可是,以上的四種引爆力量,你該采用哪一種呢?等候真實經驗降臨是行不通的,借助於電影、電視、書報或歌曲也不切實際。以意向指揮生理機能
1928年,"體驗派表演之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談過同樣的問題。此後的20年中(他於1938年逝世),他成功研究出一套駕禦情緒的方法。1962年,生理學家兼蘇聯科學院院士席莫羅夫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方法與情緒生理學》的文章。史氏認為,指導演技的最終目標在於教演員學會操控靈感。如果演員想感動人,不能隻靠裝模作樣,必須能以意_向指揮生理機能,駕禦自己的情緒。
文章寫道:"我們很佩服史氏當時對生理學就有這麼深的認識,他的思想深受心理學大師巴甫洛夫的影響。"在他看來,演員首先必須明白感情必須是真的,不能作假。演員的感官、想像力、直覺和肌肉必須合力營造出真的情緒,其中又以肌肉最為重要。史氏主張的表演法是設想具體的意念或景象,搭配肢體和表情。一旦演員完全專注,想像與身體共同融人角色,真的情緒就會出現。史氏教導演技的經驗愈多,就愈重視肢體動作對情緒的帶動力。他也漸漸發現,人的情緒似乎存於身體的肌肉中,而且情緒的微妙多樣,不亞於身體的動作。
在此做個小小實驗。假設現在告訴你:"若能在兩分鍾之內喚起自己悲傷的情緒,就可以獲得獎金200美元。"這聽起來很像是電視節目的整人新招吧!想得到200美元嗎?你就必須在兩分鍾之內把生理機能導向悲傷,不但要讓人看得出來,而且流淚才算合格。注意,必須是悲傷的眼淚,大笑或疼痛所流出的眼淚都不算。當心理醫師威廉·詹姆斯對學員公布這個辦法時,有3成的人舉手表示,自己能在兩分鍾內流下眼淚。
接下來,指導者提出的問題是舉手的學員當中幾位幾乎從來不哭的人?然後告訴這些人,他們賺到這200美元的機會幾乎等於零。因為情緒和相伴而來的生理機能與肌肉很相似,愈常刺激愈強壯,愈常活動愈靈活。所以,最近才哭過的人比較有希望賺到200美元,如果問以此類推,有多少人認為自己能在兩分鍾內發脾氣?結果指導者全體都會舉手。憤怒的機能為什麼這樣靈活?因為我們一年到頭都在演練啊!
為了確知自認能在兩分鍾內流淚的人究竟有多少把握,指導者故意增加這個實驗的挑戰性:"在兩分鍾內流淚的人,就能得200美元,做不到的人就得給我200美元!"
堅持舉手一試的人馬上銳減。此時的局麵就像是職業運動比賽,球賽延長,你這一隊恰有罰球機會。如果都罰中,可以反敗為勝,如果罰不中,便輸了這場球賽,而已球隊會遭淘汰,甚至會賠掉你和球隊續約的機會。這種時候,你敢自告奮勇嗎?
50位學員中,一定會有一兩個人把握十足,膽敢冒著輸掉200美元的風險,來證明自己的本事。指導者就請他們到講台上,麵對全場表演。拿出秒表後隨即宣布,遊戲規則又改成"上台的兩個人若表演失敗,不必給我200美元"。兩人一聽,都顯得如釋重負。這時候,我要他們把臉部肌肉往微笑的方向牽動,好像正感到得意愉快的樣子。然後他們就要在兩分鍾之內,迫使自己悲傷流淚!
200美元還沒有被學員賺去。上台學員的表現都和他們自己原先的預想相去甚遠。理由很簡單,學員在上台後已經先展示愉快的微笑,若要在隨後的兩分鍾內傷心流淚,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情緒根植於生理,兩者不可能一分為二。情緒不僅僅是大腦之內的活動,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會接收情緒,傳信的通路都是雙向的。人臉上的肌肉可用來表達現在的情緒,也可以用來把訊號傳送給大腦,改換既有的情緒狀態。
姿勢呈現的不僅是驅體的平衡,也表達出心理的狀態。想想你疲倦沮喪的站姿,肩膀下垂,仿佛要垮下來似的。這種姿勢表示你的身體向地心引力認輸,也表示你的情緒跌到穀底。
--伊姆裏,職業疾病專科醫師
表演自我
人們通過與職業網球選手相處,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比賽進行中,每次得分之間的空檔,就是真正的行動時間。表麵看來,這個沒有揮動球拍的空檔似乎並不重要,其實卻是調整適當情緒的重要機會。善戰的強將會利用這個機會瞄準目標情緒,演出"良好情緒"。競爭力不濟的選手則隻能照實表達自己當時的情緒,好壞聽天由命。有大將風範的選手會發動表演技巧,趁機給自己打氣,準備爭取下一分。如果方才失了一分或是很費力才得了一分,他們會立即擺出自信、從容不迫和進取的姿態,哪怕隻有幾秒鍾,就可以阻止負麵情緒妨害自己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