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擁有的耕地規模各地不一。按邦而論,1976—1977年度平均每農戶擁有耕地阿薩姆為1.37公頃,奧裏薩為1.60公頃,比哈爾1.1公頃,泰米爾納德1.25公頃,旁遮普2.74公頃,北方邦1.05公頃,西孟加拉0.99公頃,卡納塔克2.98公頃,拉買斯坦邦4.65公頃,喀拉拉邦僅0.49公頃。

(三)農業勞動力條件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1984年印度人口已達7.4億。眾多的人口無疑為印度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印度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有很大的比例,1981年約占社會總勞動力的2/3。雖然獨立後近30年這一比重日趨下降,但由於總人口增長速度很快,農業勞動的從業人口仍以每年平均達275萬的速率增長。1981年農業勞動力達12906萬,占總人口的28%,即每3.5人中就有1人從事農業生產。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大量增加,人均負擔耕地麵積的規模已不斷降低。據統計,1961年每個農業勞力負擔耕地為2.87公頃,1971年已降至2.6公頃,1981年則不足2.5公頃。

在印度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大部分農業生產活動依靠手工或半手工操作來完成。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將有利於集約耕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是對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卻無顯著作用。據1960~1978年調查,平均每個勞力的淨勞動生產率僅提高0.7%。

印度目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口眾多,而且還有巨大的潛力。據1981年人口普查,印度人口的年齡構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分別為中年組占55%,少年組占39%,老年組占5.5%。中年組比率較高,說明80、90年代社會勞動力較充裕,但其撫養人口中,少年組的比率也不低。自本世紀以來的曆次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的年齡構成已日趨年輕化,人口的中位齡由1901年的21.3歲降至1971年的19.1歲,到1981年時19歲以下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50.05%,即中位齡已不到19歲。人口的年齡構成日趨年輕化,不僅預示著今後人口仍繼續增長,也表明社會勞動力的增多。若按1981年的人口增長率(22.5%)和農業就業率(28%)計算,每年將為農業提供430萬勞動力。即使在需要較高勞動力的小農經營方式下,大量勞動力的充斥勞動力市場,也將阻礙現代農業技術的采用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造成農業勞動力的過剩。實際上,據1972—1973年度典型調查,印度農村地區的失業率已達8.2%,其中約2/3集中在喀拉拉、安得拉、比哈爾、奧裏薩、泰米爾納德及西孟加拉等6個人口稠密、耕種集約化的地區。因此,今後發展工業、服務業,解決全國農村總勞力的過剩,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

印度農業勞動力的地區分布,與人口密度、農戶擁有的耕地規模和農業經營方式密切相關。按每100公頃耕地擁有的農業勞動力數計,其分布大致如圖12所示。在沿海平原、阿薩姆地區、西孟加拉平原、比哈爾邦和北方邦東部平原等人口稠密的全國主要水稻、甘蔗、黃麻和園藝作物專門化種植區,由於經營這些作物多需手工操作,消耗大量勞動力,所以每百公頃耕地的勞動力大部分在126~160人以上;而在卡納塔克、特倫甘納和馬哈拉施特拉等高原區,西部沙質或沙壤土幹旱平原及古吉拉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些高地區,雨量稀少,土壤貧瘠,以種植非洲黍、高粱、鷹嘴豆等雜糧為主,地廣人稀,耕作粗放,每百公頃耕地僅擁有25~60個勞動力。必須指出,在旁遮普邦、哈裏亞納邦和北方邦等地,雖然農業生產發達,但勞動力密度卻處於低或中等水平,這是由於50年代隨著水利條件改善而開展大規模墾荒,因而每農戶擁有的耕地規模較之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以及各沿海平原的老開發區要大;同時,自60年代中期開始首先開展“綠色革命”,大量勞力已為現代資本投入(勞力、機械、化肥和農藥)所代替。

(四)科學技術條件的改善

自6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政府實行了以采用先進耕作技術為中心的農業發展新戰略(即“綠色革命”),農業生產有了較大改觀。“綠色革命”實際上是一次科技革命,它以引進和推廣高產良種為核心,輔以水利、化肥、農藥、機械和其他現代投入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1966年以來,印度在農業中的各種現代投入,逐年迅速增長。據統計,自1966年至1978年,印度在農業中就化肥、農藥、柴油和電力等的資本投入,每年的遞增率就達10%;相比之下,其傳統投入每年僅增長1%。至1976—1977年度,現代投入已占農業總產值的10.84%,這標誌著印度農業開始逐步走向現代化。

印度農業采用新技術主要包括下列5個方麵:

1.積極引進、培育和推廣高產良種

良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是農業中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產量的核心。印度的良種培育和推廣開始於1961年,從國外引進雜交玉米品種,在安得拉邦、拉賈斯坦邦等地進行試種獲得成功,從而引起重視。1966年後,印度接連3年開始從墨西哥、菲律賓等地引進高產小麥和水稻品種分別達18250噸和106噸,經試種也獲得巨大成功。此後印度基本上依靠國內種籽農場培育供應良種,政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在各地建立種籽研究中心,收集、研究和培育新品種。自1969年至70年代末,全國已培育出大約100多個小麥良種。水稻良種培育方麵,通過對上萬個品種篩選,也先後選育出一批具有矮稈、耐旱、耐堿、抗病和高產的水稻良種,可適應不同自然條件下種植。

為了保障良種培育和推廣的順利進行,印度政府於1963年成立國家種籽公司,負責生產、貯存和供應工作。1966年還頒布了種籽法,規定出售給農民的種籽必須達到質量標準,同時還成立種籽委員會監督執行法令。1975年又通過國家種籽規劃,加速良種的推廣。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印度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個較完善的種籽產銷體係。在國家種籽公司的領導下,已建有12個國營種籽農場和大約300家私營種籽公司,生產包括70多種農作物的250個高產品種,其中向農民提供的小麥高產品種就達29個;此外還有3500餘家良種銷售處,經銷各種高產品種。

由於良種抗病害強,產量高,通常比本地品種產量高2~3倍。自60年代中期以來,經過典型示範和積極推廣,印度種植高產品種的播種麵積逐年擴大,據1966—1967年度至1980—1981年度統計,印度5種糧食作物(水稻、小麥、高粱、玉米、非洲黍)高產品種的種植麵積已從189萬公頃增加到4528萬公頃,增長約24倍。其中高產小麥種植麵積從54萬公頃增至1739萬公頃,高產水稻從89萬公頃增至1851萬公頃,分別已占小麥和水稻總種植麵積的78.7%和45.6%。

2.擴大灌溉麵積,改進灌溉設施

灌溉對印度來說是實現農業穩產高產的關鍵,雖然印度的年平均降雨量不算少,但它的地區分布和季節分配都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每年6月至9月的西南季風季節是全國的主要降雨季,大約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80%,因此當旱季種植接茬作物時,就必須主要依賴灌溉。即使在雨季裏,短期幹旱時人工灌溉也有必要。據估計,在全國總耕地麵積中,僅30.2%的耕地是分布在年雨量超過1170毫米的多雨區,35.7%的耕地分布在年雨量在760~1170毫米的中等降雨區,而34.1%的耕地則分布在年雨量不足760毫米的幹旱區,加上西南季風的降雨具有極不穩定性,經常造成易澇易旱,因此灌溉就成了決定印度農業收成豐歉的關鍵。推行“綠色革命”以後,隨著高產品種的推廣,對農田灌溉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僅要有灌溉,而且還須達到限時、限量控製灌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