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上述原因,自獨立以來,印度政府一直較為重視水利設施的建設,曆次五年計劃對灌溉工程的投資都占很大比例,並且逐年增加。“一五”計劃時期,灌溉投資為37.6億盧比,至“五五”計劃時期已增至245.4億盧比,增長約6.5倍。隨著灌溉投資的增長和大量水利工程的建成,灌溉麵積也開始從1950—1951年度的2260萬公頃增至1984—1985年度的5400萬公頃,灌溉麵積在總播種麵積中的比例也由17.1%增至30.6%(表20)。若以1966年為分野,實行農業技術革命前後的各15年相比,1966年以前15年,灌溉麵積每年平均僅增加57.2萬公頃,而後15年,則每年平均增加159萬公頃。灌溉麵積的不斷擴大,不僅改善了既有農業生產的水利條件,而且也有利於高產品種的大麵積推廣。
根據灌溉取水源的不同,印度農田灌溉方式大致分渠道灌溉、水井(淺井和管井)、水塘等類型,其中前兩者大約合占灌溉麵積的80%以上。70年代以來,印度灌溉工程的建設除繼續重視大中型灌溉工程外,更強調小型灌溉係統的建設,這是當前印度擴大灌溉麵積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小型灌溉係統中,以管井灌溉發展最迅速,1951年全國管井僅5400口,至1978年已達174.4萬口,目前管井灌溉麵積已占總灌溉麵積的30%以上。西北地區更為突出,如古吉拉特邦,管井灌溉麵積占灌溉總麵積的3/4,馬哈拉施特拉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和旁遮普邦等則占50~55%,哈裏亞納邦、中央邦、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邦等地也占30~40%,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分別占20.3%。管井建設,不僅投資省、見效快、效率高,每口管井能灌溉80公頃土地,而且便於控製灌溉,適合高產品種的需水要求,因此許多邦都采用電動水泵取水灌溉,特別是北方邦、旁遮普邦和哈裏亞納邦,甚至專門修建電力網供管井水泵抽水之用。
3.發展化肥工業,增加化肥施用量
出於傳統習慣,印度農村使用的燃料多以牛糞、農業廢料和薪柴為主要來源。印度牛的數量居世界首位,估計達1.82億頭,若按每天每頭牛出糞量10公斤計,僅牛一年可產糞肥就達65.7億噸,然而絕大部分牛糞用作燃料,無形中使每公頃耕地損失4.3噸有機肥。此外,大量利用農業廢料和薪柴作燃料,也必然導致肥源減少和加重土壤侵蝕。長期以來,印度農業生產多為掠奪性耕地方式,土壤肥力不斷衰減,荒地、休閑地大批出現。鑒於肥料短缺,印度政府開始重視化肥生產,自獨立以來,陸續興建和擴建一批大中型化肥廠。至1980年,全國已有化肥廠77家,總生產能力達550萬噸/年,其中氮肥生產能力達410萬噸,磷肥生產能力133萬噸。化肥產量從1950—1951年度的1.8萬噸增至1980年的300.6萬噸,但仍不能滿足需要,每年須進口大量化肥。特別是自開展“綠色革命”以來,高產品種的種植對化肥需求量劇增,至1980—1981年度進口化肥仍達275.9萬噸,約占國內化肥消費量的一半。
實際上,印度的化肥消費量極其有限,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單位麵積化肥施用量僅及日本、聯邦德國的1/14,英、法等國的1/10。但就其本國而言,已開始出現急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1966年後增長更快,僅1980—1981年度的化肥施用量就比1966年之前15年之和還多,而每公頃施用量則分別比獨立初期和“綠色革命”前夕增加61倍和6倍。
雖然印度的化肥施用量增長迅速,但化肥結構一直處於不平衡狀態,即過於偏重氮肥而少用磷、鉀肥,目前化肥消費比例(N∶P2O5∶K2O)為1∶0.3∶0.17。主要原因是國內缺乏磷、鉀資源,80%的磷礦和全部鉀肥均依靠從國外進口。
70年代以來在增加化肥施用量的同時,也積極擴大有機肥源。政府提倡農村生產堆肥,城市收集雜肥,農田增種綠肥,並號召農民“自己生產氮肥”,如利用水麵種植固氮藻類和提倡多種豆科植物,做到以田肥田。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印度目前對此項工作的開展已收到一定成效。
4.改良耕作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隨著高產品種作物的普遍推廣,水利設施的大大改善以及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農民使用舊式農具如木犁、鐵犁和畜力的耕作技術已日益不相適應。1966年後,為適應新的耕作技術需要,在農村中作為農業機械化重要標誌的拖拉機、電動水泵、柴油機水泵、脫粒機以及噴霧器等均有大幅度增長,其中農田拖拉機和動力水泵的增長量如表22所示。按每1萬公頃耕地擁有台數計,1981年拖拉機(折算單台)平均已達3680台,柴油機水泵30980台,電力水泵32390台,其中旁遮普邦、哈裏亞納邦和北方邦等地,約集中全國上述機具的一半,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印度農業機械工業也獲得迅速發展,據統計,1966年印度拖拉機產量為8616台,1970年已增至19535台,1976年達36700台,1980年更達67500台。從1977年開始,印度已停止進口拖拉機,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拖拉機主要生產國之一,並有部分供出口。
5.重視農業教育,大力開展農業科學研究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提高作物產量,印度也十分重視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政府用於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經費,自第一個五年計劃的0.227億盧比至第六個五年計劃的53億盧比,30年間增長約232倍。印度的農業科學技術教育主要有4種形式:一是開辦農業大學,大量培養農業專業人員,目前已有農業大學23所;二是建立“中央農業幹部學院”,培訓農業研究服務機構中的見習研究人員;三是舉辦“高級研究中心”,吸收具有農業大學畢業程度的農業技術人員進修、提高;四是建立“農業科學中心”,對農民進行作物栽培、高產品種使用、畜牧獸醫等農業技術教育和訓練。
印度的農業科學研究自1957年成立“全印農業研究理事會”以來,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農業科學研究體係。在全國各地共建了39個下屬農業研究所,9個示範中心,8個水土保持研究所和2個種籽研究中心。專門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農業科學家就達4200人。此外在23所農業大學和一些其他大學中也附設農業研究所,主要從事作物品種改良、作物管理、植物保護、畜牧獸醫以及農業經濟等方麵的基本研究,其中水的管理,小麥、水稻、黍類、豆類及其他雜糧的育種和旱地農作製度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尤為顯著。印度政府也十分注意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除了通過各示範中心進行典型示範,培訓農民科學種田外,還通過一年一度的農產品展覽、“農業新聞中心”發布新聞公報以及出版有關書刊等措施,進行研究成果的推廣工作。
“綠色革命”雖然對印度的糧食增產作出貢獻,但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在作物品種上,迄今為止“綠色革命”的新技術主要集中在小麥和水稻的種植上,很少或幾乎沒有在粗糧和豆類生產中推廣,而後者正是廣大印度人民主要食糧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其糧食問題。其次,在地區上,“綠色革命”隻適於有灌溉設施、供水充分且有保障的地區,而目前印度絕大部分農田(約占70%)沒有灌溉設施,季風雨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寡,對農業收成的豐歉仍起著決定作用。第三,“綠色革命”的推行在某種程度上也擴大了收入的不平衡,由於這種以現代農業技術為中心的增產計劃需要大量投資,貧困的小農無法問津,真正得益的是農場主和富裕農民,因而加劇了農村的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