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生產和布局(1 / 2)

印度糧食作物 糧食作物生產和布局

糧食生產曆來是印度人民食物的最主要來源。長期以來,印度的糧食生產在農業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60%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麵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73~75%。印度的糧食作物種類繁多,達二三十種,其中最重要的穀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麥、高粱、非洲黍(Bajra)和鴨腳粟(Ragi)。主要豆類作物有鷹嘴豆(Gram)、紅鷹嘴豆(Tur)、綠豆(moong)和黑豆(urd)等。由於品種的多樣性和適生範圍的廣泛性,就整體而言,除阿薩姆、喀拉拉、卡納塔克等邦的個別小片種植園外,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糧食作物生產並占主導地位。

獨立以來,印度政府十分重視糧食生產,曆次五年計劃都把它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上。經過30多年來的努力,糧食生產無論在種植麵積、單位麵積產量和總產量方麵都有較大幅度增長。1983—1984年度與1950—1951年度相比,播種麵積擴大33.9%,單位麵積產量提高120%,糧食總產量增長194%。與此同期,印度人口增長的幅度為102.3%,低於糧食的增長速度。人均口糧也相應地由1950—1951年度的170公斤增至1984年度的248公斤,初步扭轉了長期來糧食匱乏的局麵,達到了糧食基本自給。

縱觀30多年的糧食生產發展過程,印度糧食生產有如下發展特點:

1.糧食生產有較大發展,但年際波動大

與獨立前相比,獨立後30多年裏印度糧食生產有較大發展,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由於采用以先進耕作技術為中心的“綠色革命”後,增產速度更快。據統計,1950—1951年度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153萬噸,至1983—1984年度已達18134萬噸。33年來總產量增加約12000萬噸,增長1.9倍,平均年增長率為3.3%,是本世紀前50年增長率的4倍。就整體而言,雖然增長速度較快,特別是60年代中期以後,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以4.2%速度遞增,與同期國外相比,均比世界主要產糧國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要高,但是印度的糧食增產數量和增長速度卻存在著較大的年際波動。1951~1984年的統計表明,印度糧食生產一般具有每五年出現二次生產下降的波動變化,其豐歉年的差距有時甚至達15%以上,如1978—1979年度為豐收年,但1979—1980年比上年度下降15.2%,1980—1981年度和1981—1982年度分別比上年度增長15.7%和5.5%,但1982—1983年度又下降了4%。造成年際波動的原因,一是工作失誤,忽略了對農業的重視,如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強調發展工業,缺乏對農業發展的必要投資致使該時期糧食生產出現負增長(-1.4%);二是深受季風影響,西南季風路徑的變更和強弱,往往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目前印度農田抗災,特別是抗旱災能力薄弱,全國約有65%的農田仍受水旱災害影響,其中易受幹旱影響的農田有6000萬公頃。因此,大力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加速旱澇保收農田建設,乃是今後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

2.調整糧食作物生產結構,擴大細糧種植比例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是世界主要糧食進口國之一。60年代平均每年進口650萬噸,70年代每年進口300萬噸,進口的品種主要是大米,其次為小麥。但是,直至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的構成始終把細糧(水稻和小麥)、粗糧(高粱、玉米和其他黍類)和豆類的種植保持在4∶4∶2的比例上,細糧比例過低。6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細糧的高產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細糧作物種植比重逐年上升,70年代為45%,80年代初已達50%。與此同時,粗糧和豆類比重開始下降,分別由60年代的40%和20%,下降至70年代的35%和18%,至80年代初更為32%和18%。但是,比例的調整並不意味著淘汰某些低產作物或縮減豆類、粗糧種植麵積,而是在通過擴大整個糧食作物播種麵積(擴大耕地麵積和增加複種指數)的同時,加強農田建設,改善水土條件,優先擴種細糧作物。據統計,由於50年代大量擴大耕地和逐年增加複種指數,印度糧食播種麵積已由1950—1951年度的9732萬公頃增至1983—1984年度的13034萬公頃,增長約1/3,其中細糧作物播種麵積增長約62%,粗糧和豆類播種麵積也分別增長10.2%和22.6%。隨著種植麵積擴大和結構的變化,同期印度糧食總產量也增加約175%,其中細糧在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中,則由52.4%上升到69.2%。這說明,種植結構的合理調整,不僅有利於提高糧食總產量,也增加了細糧比重,開始扭轉長期進口細糧的不良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