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生產和布局(2 / 2)

3.生產水平低,商品率不高

生產水平低主要表現在單位麵積產量和勞動生產率兩個方麵。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產糧國之一,它的高粱、豆類種植麵積居世界首位,黍類和水稻麵積居世界第二位,小麥、玉米也占世界第四位。上述作物播種麵積合占印度糧食總播種麵積的90%。但是在傳統的耕作技術生產條件下,經營規模小,農業投資低,糧食增產的主要的途徑仍依靠播種麵積的擴大。當然,印度的糧食單位麵積產量也在不斷提高,1950—1951年度糧食單位麵積產量每公頃僅632公斤,至1983—1984年度已達1391公斤,增長1.2倍。但是,與世界各主要產糧國相比,差距仍很大,80年代單產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印度各主要糧食作物的單位麵積產量在世界中的地位是:水稻居67位,小麥居45位,高粱居44位,黍類居41位,玉米居75位,豆類居113位;與先進產糧國相比,水稻單位麵積產量僅及朝鮮、日本、美國的1/3至2/5,小麥不到聯邦德國的1/3,其他豆類和粗糧也同樣存在差距。

在勞動生產率方麵,印度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麵積為1公頃,產糧僅800公斤上下,比之日本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0.7公頃、產糧3356公斤,蘇聯10.9公頃、產糧8420公斤,美國88.5公頃、產糧162836公斤,也相距甚遠。

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印度的糧食商品率也不高,60年代初,印度政府購買的糧食隻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0.7%,即50萬噸左右,當時印度供應國內市場所需商品糧絕大部分依靠進口。70年代中期以後,糧食商品率開始逐年上升。目前平均每年收購糧食約1300萬噸,約占糧食總產量的9~10%,政府收購的商品糧主要集中在“綠色革命”進行較好的旁遮普邦、哈裏亞納邦和北方邦西部等地區,這3個地區銷售糧食合計約占政府總收購量的75%以上。商品率低且商品糧基地分布集中,說明印度絕大多數邦的糧食生產基本上是自給性的。

4.糧食生產地區間發展水平不平衡,生產潛力大

據1980—1981年度統計,印度糧食單產水平,每公頃單產在2000公斤以上的有6個邦,約占全國總邦數的26%;單產在1000公斤以下的有4個邦,占17%;其餘各邦的單產界於1000~2000公斤之間。其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400公斤)的邦達9個,占39%,中低產邦占絕大多數。糧食高產區主要集中在恒河上遊旁遮普平原、亞穆納河河間地、恒河三角洲、東海岸各大河三角洲及西海岸沿海平原,低產區則集中在德幹高原中西部幹旱區,高低產區單產水平差距達3~4倍。糧食生產地區間不平衡,固然與自然條件有關,但與是否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和現代化農業技術改造(耕作製度,推廣良種,提高化肥、農藥施用率和機械化)更為密切。據印度農業灌溉部、經濟和統計理事會於1975—1976年度對國家示範作物平均單產和灌溉條件下各邦平均單產調查,糧食生產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主要應歸於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程度的差距。凡國家示範作物與邦的有灌溉的作物平均單產的比率在1~1.99的一類地區內的各邦,如西孟加拉、查謨和克什米爾、喜馬偕爾、旁遮普、馬哈拉施特拉邦等的水稻;旁遮普、喜馬偕爾、古吉拉特、西孟加拉、中央邦等的小麥生產,其品種改良、化肥的施用率、機械化水平以及采用現代耕作技術程度均較高,為高產區;凡比率在3~3.99以上的三、四類地區內的各邦,糧食生產主要采用傳統技術,經營粗放,廣種薄收,是低產區。因此,隻要有效地通過適當、適時的投入資金和必要的基礎結構支持推廣事業,每年的生產能力至少能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