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分布(1 / 3)

印度糧食作物 糧食作物分布

(一)水稻

水稻是印度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全部糧食作物中,其播種麵積約占糧食總播種麵積的30%,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30~40%,並且是全國3/4居民的主糧。

水稻性喜高溫潮濕,發芽最低氣溫要求10~12℃,抽穗則需20~25℃。在印度,凡月平均氣溫不低於21℃,年降雨量超過1270毫米的地區均有利於水稻生長。因此,印度的主要水稻種植區集中在東部和東南部。這裏不僅水稻生長所需的熱量條件充足,西南季風帶來的充沛雨量有利於水稻生長,而且勞動力充足,有較高的傳統種植技術。在年雨量低於1000毫米的西北地區,70年代以來,由於水利條件的改善,也開始擴種水稻,並成為重要糧食基地。目前,幾乎全國各邦均有水稻種植。

印度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栽培曆史悠久。考古學表明,早在公元前1000年,在北方邦一帶已廣泛栽培水稻。以後隨著恒河中下遊平原及沿海地區的開發,水稻逐漸成為這些地區的重要栽培作物。印度的水稻品種很多,按生態型分,計有秋稻(aus)、冬稻(aman)、春稻(baro)、夏稻(dalua)、旱稻和深水稻等,其中有些名貴品種如巴斯馬蒂稻,具有特殊香味和可口的特點,在世界上享有聲譽。

獨立以後,印度水稻的播種麵積不斷擴大,30年裏增加1000萬公頃,幾乎增加1/3,至1983—1984年度,水稻播種麵積已達4099萬公頃。隨著水稻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印度稻穀的產量也迅速增加,1950—1951年度至1983—1984年度,稻穀產量自3307萬噸增至8957萬噸,增長大約7倍。目前印度水稻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在世界各水稻生產國中已僅次於中國,居第二位。但是印度水稻生產的單位麵積產量較低,增長十分緩慢,1950—1951年度每公頃產量僅1073公斤,1983—1984年度雖已增至2185公斤,同主要水稻生產國相比還是十分低下。據198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印度單產遠低於朝鮮的6561公斤、日本的5071公斤、美國的5153公斤、中國的5079公斤,而且也低於巴基斯坦的2507公斤。

印度大部分處於熱帶季風區內,水熱資源較為豐富,除小部分位於北部高寒山地和西北部幹旱區的稻田隻能種植單季稻外,其餘各地一般可種植2~3季。

冬稻成熟期長,而春、夏稻生長期較短。在印度東部和西南各邦的雙季稻地區,一般以冬、夏稻搭配種植,但冬稻通常種植於雨季時被水淹沒的低地區。秋稻是單季作物品種,主要種植在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哈裏亞納邦、拉賈斯坦邦、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等地。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奧裏薩邦和安得拉邦等地是三季稻種植區,這些地區秋稻、冬稻和春夏稻均有種植,但以冬稻為主,種植麵積幾乎要占水稻總播種麵積的一半。在喀拉拉邦,主要種植秋稻和冬稻,其比重各占一半,而西海岸其他地區則以秋稻為主。就全國而論,各季水稻種植麵積比重分別為:冬稻占水稻總播種麵積的51%,秋稻占45%,春夏稻占4%。

按水稻種植的熟次不同,印度稻區的地理分布大致可為5個大區。

1.東北區

包括阿薩姆、西孟加拉、比哈爾和奧裏薩等邦。該區位於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內,水熱資源豐富,生長期長,是以冬稻為主的三季稻產區。1983—1984年度,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水稻總數的42%和35%,其中以布拉馬普特拉河穀、恒河下遊平原以及馬哈納迪河沿岸分布最集中,水稻種植麵積一般要占耕地麵積的80%以上。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最主要的稻米生產邦,由於河網稠密,水源充沛,勞力充足,水稻栽培曆史悠久,單位麵積產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0年代以來,由於夏稻采用高產品種,平均產量可達3845公斤,因此夏稻的播種麵積日趨擴大,1983—1984年度已達52萬公頃,占9.6%。比哈爾邦是僅次於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全國第三大稻米種植邦,雖然播種麵積僅比西孟加拉少8.7%(46.8萬公頃),但由於水源缺乏,耕作粗放,部分水稻在旱地上種植,單位麵積產量和總產量僅及西孟加拉邦的2/3。

2.南部區

包括半島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卡納塔克邦。戈達瓦裏、克裏希納、高韋裏和坦布拉帕拉尼諸河三角洲,是主要水稻種植區。1983—1984年度該區播種麵積約占全國水稻總播種麵積的19%和總產量的27.5%。由於這裏氣候終年高溫,雨量充沛,不僅夏季季風帶來大量降水,而且3~4月間普降“杧果雨”,因而是以秋稻為主的三季稻產區。自“綠色革命”以來,通過大力推廣高產品種,產量增長較快,目前已成為全國主要水稻高產區,平均單位麵積產量達2900~3100公斤/公頃,其中安得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的水稻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5%和21.7%,所產稻米除滿足區內需求外,還有餘糧銷往其他地區。

3.中部區

主要指中央邦。以納巴達河穀、塔普提河穀和特倫甘納高地為主要產區。由於地處德幹高原中部,雨量較少,稻田沿穀地呈梯級分布,灌溉設施缺乏,多為“靠天”田,僅種植一季秋稻,而且產量低。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1.9%和7.9%,為全國主要水稻低產區。

4.西部區

包括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地區。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和5.2%。由於地處西海岸,深受夏季季風影響,雨量充沛,單產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以種植秋稻為主。

5.西北區

包括查謨和克什米爾、喜馬偕爾、旁遮普、哈裏亞納和北方邦,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8.8%和22.2%。氣候溫涼少雨,除北方邦東部和克什米爾穀地外,其他各地幾乎都依賴人工灌溉。由於地處北部,生長季較短,一般隻種一季秋稻。70年代以來,在哈裏亞納和旁遮普邦,因水利條件改善和廣泛采用高產水稻良種及現代耕作技術,原來生產小麥的地區也已開始大量改種水稻,逐步形成新興的稻米商品糧基地。其中尤以旁遮普邦最為突出。它的水稻播種麵積已由1965—1966年度的29.5萬公頃擴大至1983—1984年度的148.1萬公頃,增長約4倍,同時高產水稻良種的種植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達95%以上,因此同期的稻米產量也由29.2萬噸猛增至453.6萬噸,增長14.5倍。80年代以來,每年大約向國家提供全國商品稻米量的40~60%,成為名符其實的“印度穀倉”。

(二)小麥

小麥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僅次於水稻,為印度最重要的冬季糧食作物,也是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居民的傳統主糧。自“綠色革命”以來,由於小麥在種植上采用新技術,產量成倍增長。這不僅對緩和印度長期的糧食短缺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已逐步改變全國糧食的消費構成。

小麥是溫帶作物,性喜溫涼的濕潤氣候。印度絕大部分的小麥產地是分布於冬季氣溫在10~15℃、年降水量在500~750毫米的地區。旁遮普和北方邦的氣候,冬季溫和濕潤,夏季幹旱炎熱,最適宜小麥生長,因此全國60%以上的小麥種植麵積集中在瓦拉納西以西的恒河中上遊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山麓地帶。

在古代的印度,小麥一直被認為是戰俘和貧民的口糧,因而長期來未能得到發展。19世紀末,當英國殖民者開發旁遮普平原並將其作為印度“糧倉”時,生產的大部分小麥也隻是供出口,輸往英國本土。根據蘇聯學者卡瓦列夫斯基(Т.В.кавалбский)1929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小麥的地區分布與公元7世紀時相仿。事實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特別是1965年後,為改變糧食短缺,從墨西哥引進矮稈高產小麥品種並取得生產上的突破之後,才開始擴大種植麵積。目前小麥種植的南界已擴展至加爾各答—瓦拉納西—果阿一線,小麥的種植麵積也隨之不斷增加。獨立初期,小麥種植麵積僅有950萬公頃;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增至1200~1290萬公頃;1965~1975年是大力推行小麥革命的鼎盛時期,增長最快,平均每年種植麵積達2000萬公頃。30多年來,小麥的種植麵積已增加1倍以上,1983—1984年度達2439.5萬公頃,占糧食總播種麵積的18.7%。小麥產量則增長更快,1950—1951年度僅682萬噸,1983—1984年度已達4514.7萬噸,30年間增長約5.6倍,開始躋身於世界主要小麥生產大國行列,僅次於前蘇聯、美國、中國居第四位。

印度的“綠色革命”始於小麥生產,而且也以小麥生產收效最顯著,因此有人也把印度的“綠色革命”稱為“小麥革命”。自1965年印度從墨西哥引進萊爾瑪·拉喬-64-A(LermaRajo-64-A)和索諾拉納64(Sonora64)兩種高產矮稈品種後,1969年在國內培育出薩利卡(Sanalika)、卡萊恩索諾(Kalyansona)、薩福特·萊爾瑪(SafedLerma)、沙爾巴蒂·索諾拉(SharbatiSonora)及查蒂·萊爾瑪(ChatiLerma)等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具有抗倒伏、抗鏽病、抗旱能力強等特性。在合理使用化肥和人工灌溉下,每公頃產量可達8000公斤,甚至可高達10000公斤以上,超過原來種植的本地品種產量的10倍以上,從而迅速激起全國各地種植高產品的熱潮,高產品種的種植麵積迅速擴大。1966—1967年度,全國小麥高產品種的播種麵積僅54萬公頃,1970—1971年度增至648萬公頃,1975—1976年度更增至1364萬公頃,1980—1981年度已達1739萬公頃,約占小麥總播種麵積的78%。隨著高產品種小麥種植麵積的比重不斷增加,小麥的單位麵積產量和總產量也隨之迅速提高,1950—1951年度,平均每公頃小麥產量為699公斤,總產量682萬噸,1983—1984年度單產已達1850公斤,總產量4514.7萬噸,分別增長約1.6倍和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