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分布(2 / 3)

印度小麥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邦、中央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哈裏亞納邦、比哈爾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上述地區合計約占全國小麥種植麵積的90%和總產量的92%。按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全國大致分如下3個小麥主要產區。

1.北部區

主要包括旁遮普、哈裏亞納、北方邦和比哈爾邦等。小麥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3和3/4。本區為傳統的小麥產區,大部分位於薩特累季河和恒河的中下遊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冬季低溫時間長。10月播種,翌年4月收獲,生長期約140~160天。60年代中期以來,在普遍改善農田基本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廣小麥早熟高產品種,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和最主要的小麥高產區。按邦而論,北方邦是全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基地,集中著全國1/3以上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其中恒河與加格河之間的道勃(Doab,即河間地)和恒河與亞穆納河之間的道勃,分布最集中。這裏不僅冬季有適量降雨,而且灌溉設施較好,因此自綠色革命以來,凡可種植小麥的地區均改種小麥,小麥種植麵積擴大60%以上。旁遮普邦是小麥革命的發源地,目前99%的小麥種植麵積種上了矮稈高產品種。這一地區農業新技術的采用也居全國之首,雖然種植麵積僅占全國12.8%,卻生產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0.9%,每年約向國家提供400萬噸商品糧。主要產區集中在西北部,其中阿姆利則、古達斯布爾、賈朗達爾、盧迪亞納、菲羅茲布爾和伯蒂亞拉等縣的小麥產量,約占該邦小麥產量的一半。此外,哈裏亞納的中部和北部也是主要小麥生產區,這些地區管井和渠道灌溉發達,水肥條件好,單位麵積產量高,也是印度主要小麥商品糧基地。

2.中部區

主要包括中央邦、安得拉邦及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部分。地處中部平原,雨量稀少,灌溉不足,冬季氣溫溫和,通常10~11月播種,2~3月收獲,作物生長期僅120~140天,而且廣種薄收,單位麵積產量僅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該區小麥播種麵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1/5和1/10,但因人口稀少,仍有部分餘糧外調。主要產區集中在納巴達河穀一帶。

3.西部區

包括拉賈斯坦和古吉拉特二邦,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11~12%。這是一個新發展區,自然條件雖與中部區相仿,但近年來灌溉條件有較大改善,種植麵積和產量不斷增加,其中拉賈斯坦邦已成為餘糧邦,主要產區集中在拉賈斯坦東部的阿拉瓦利山山麓一帶。自60年代以來,隨著水利條件改善,小麥種植麵積已增加50%以上。古吉拉特邦的小麥產區則集中在納巴達河三角洲和阿默達巴德一帶,單位麵積產量也可達2000公斤/公頃以上。

此外,在東北部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穀地,80年代開始擴種小麥,通常與鷹嘴豆輪作,單位麵積產量尚可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三)黍類作物

印度的黍類作物不下數十種,其中以高粱、非洲黍和鴨腳粟最為重要,約占黍類作物總播種麵積的90%以上。這些作物分布廣,適應性強,能充分利用各種自然條件,而且一般生長期較短,可與其他作物輪作、套種,對於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均起很大作用。1983—1984年度,黍類作物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糧食作物總播種麵積的26.3%和總產量的16%。此外,黍類作物不僅是一部分居民的主糧和副食來源,而且也是牲畜的重要飼料來源和工業原料。

1.高粱

印度稱賈瓦爾(jowar),種植麵積和產量僅次於水稻和小麥,主要分布於水稻和小麥不宜種植的半島高原上的幹旱區,並且也是當地大部分居民的主要口糧。

高粱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很強,具有耐旱、耐高溫、需水量少、能在貧瘠的土地上良好生長的特性,其中年雨量300~1000毫米、生長期月平均降雨量達100毫米的地區最適宜種植,在年降雨量小於300毫米地區則需人工灌溉,但開花結實期間宜幹燥炎熱。高粱的生長期差別很大,晚熟品種生長期需150天,早熟品種90天即可成熟,所以在生長季短的北部地區和海拔較高的山坡地也可作為茬口作物栽種。高粱主要種植在東經80°以西的半島高原區,其中浦那以南的地區種植麵積約占當地總耕地麵積的80%,因而通常是本地居民的主糧。在北方邦和旁遮普邦西南部地區,種植高粱則隻是用作牲畜飼料。

印度高粱生產,一年可種秋作和春作二季。在馬哈拉施特拉高產區,秋作於夏季季風開始時播種,春作則在季風結束後不久進行播種;在卡納塔克邦、泰米爾納德邦及安得拉邦的南部地區,由於冬季季風能帶來少量降雨,因此也種二季,其他各地一般隻種秋作一季。就全國而言,秋作高粱遠多於春作,約占高粱總播種麵積的64%和產量的72%。

獨立以來,印度高粱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增長,1950—1951年度,高粱播種麵積為1557萬公頃,1960—1961年度已增至1841萬公頃。此後,隨著各地區水利條件的改善,部分地區已改種小麥,但種植麵積仍保持在1600萬公頃上下。高粱的產量自1950—1951年度的549萬噸增至1983—1984年度的1193萬噸,產量的增長要比種植麵積的增長快得多。這主要是由於60年代中期以來大力推廣雜交高產品種的結果。1981年高產品種的種植麵積已達418萬公頃,約占高粱總播種麵積的26%。主要高產雜交品種有克什1號(Csh1),克什2號(Csh2),克什3號(Csh3)以及斯瓦爾瑪(Swarma)等,這些品種每公頃產量均比本地品種高出8~10倍,平均達2400~3200公斤/公頃。隨著高產品種的逐步推廣和種植麵積的擴大,印度的平均高粱單產量也由1950—1951年度的352公斤/公頃增至1983—1984年度的733公斤/公頃,比獨立初期增長1倍以上。

印度的高粱產區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中央邦、安得拉和卡納塔克4個邦中,這4個邦合計約占全國高粱總播種麵積和總產量的4/5。

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最大的高粱生產區,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40%,主要集中在該邦的中部,如索拉布爾、薩達拉、桑格利、艾哈邁德訥格爾、奧蘭加巴德、浦那和布爾達納等縣。自60年代初以來種植麵積已擴大約1/10,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大力推廣高產雜交品種,產量更是增長1倍以上。

卡納塔克邦的高粱種植,集中在該邦的東北部,其中古爾伯加、比德爾、比賈布爾、賴久爾、貝拉裏、塔爾瓦爾和貝爾高姆等縣的種植麵積約占該邦高粱種植麵積和產量的80%。該邦雖是印度第二大高粱生產區,單產水平也高,但是60年代隨著卡納塔克北部高原水利條件獲得改善,大片麵積已改種水稻,自1961年以來,高粱種植麵積開始逐年減少,至1983—1984年度已縮減約1/3。

中央邦是印度高粱種植的高產區,種植麵積通常占全國的12%,但產量卻要占全國的16%,單產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5,主要原因是由於高產雜交品種種植比重較大,目前已達25%,居全國首位。

此外,古吉拉特、北方邦、旁遮普等邦也種植高粱,但主要用作飼料。

印度種植高粱主要供當地消費,邦際貿易量少,隻有總產量的9~12%進入市場。

2.非洲黍

印度稱巴吉拉(Bajra)。它僅次於高粱為印度第二種重要的黍類作物,種植麵積為高粱的2/3,但產量僅及高粱的1/2。1983—1984年度,非洲黍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達1181萬公頃和762.4萬噸。在拉賈斯坦西北部和古吉拉特邦,它是大部分居民的主糧。

非洲黍比高粱更耐旱和耐高溫,一般種植在年降雨量400~500毫米、平均氣溫在25~35℃的砂質土地區。它是一種生長期較短的夏秋作物,在拉賈斯坦、古吉拉特、北方邦、旁遮普和哈裏亞納等邦,一般6~7月播種,9~10月收獲,並且通常與棉花、高粱和鴨腳粟等間作。

非洲黍的分布較集中,絕大部分種植在阿拉瓦利山脈以西,自古吉拉特邦至哈裏亞納邦西部和旁遮普邦東南邊界之間,寬約160公裏的狹長地帶內。這裏氣候幹旱、高溫,年降水量僅4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30℃以上,適宜非洲黍生長。拉賈斯坦是全國最主要的非洲黍生產區,其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5和1/3。其次為古吉拉特邦,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6和1/4。馬哈拉施特拉邦種植麵積雖比古吉拉特邦多,但因單位麵積產量低,總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10。此外,北方邦、安得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和中央邦也有零星種植,但產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