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分布(3 / 3)

3.鴨腳粟

印度稱為拉吉(Ragi)。它是印度一種主要粟類作物,特別是在南卡納塔克地區,玉米是當地居民的主糧。1983—1984年度種植麵積為260萬公頃,產量達299.1萬噸,分別占全國穀類作物的2.3%和2.1%。

印度是鴨腳粟的原產地,鴨腳粟也是印度的特有種,其抗旱性不亞於高粱和非洲黍,在所有農作物中,它是唯一的既抗蟲害又抗病害的作物,並且其穀粒在幹燥條件下適宜長久保存,甚至經50年後仍不變質,因而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由於鴨腳粟的適生範圍較廣,並且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仍能保持穩產保收,因此自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海拔2500米以下)至半島南端,幾乎均有分布。不過全國大約2/3的種植麵積都集中在卡納塔克、安得拉和泰米爾納德3個邦。其中卡納塔克邦是印度最重要的鴨腳粟產區,它的播種麵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38%,尤以南部分布最集中,班加羅爾、戈拉爾、哈桑、杜姆吉爾、門迪亞等縣的種植,占該邦鴨腳粟種植麵積的85%和產量的75%。除上述3邦外,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比哈爾邦等也有零星分布,但麵積和產量均不占重要地位。

除了上述3種主要黍類作物外,印度還種植有數十種其他粟類作物,如科拉(Korra)、瓦拉古(Varagu)、薩邁(Sama)、科德拉(Kodra)、科東(Kodon)、薩韋(Save)、巴拉加(Baraga)、拉拉(Rala)、哈拉克(Harak)等等。其中有些是印度特有種,都有一定的適生範圍,而且種植麵積和產量比重較小,因此無全國性意義。1983—1984年度,這些粟類種植麵積合計約349.9萬公頃,產量達171.1萬噸,分別占黍類作物的10.5%和7%。

(四)玉米

玉米與上述傳統糧食作物相比,在印度廣泛種植的曆史不過百年。17世紀由葡萄牙商人從南美傳入印度,首先在半島南部試種,直至19世紀末才推廣到全國。目前,在恒河平原及北部山麓丘陵地帶,玉米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印度所有糧食生產中,玉米是一種高產作物,單產要比其他粗糧高1/3甚至一倍,同時它的秸稈經過青貯又是一種上好的飼料,因此在糧食作物中,其經濟價值僅次於水稻和小麥。印度獨立以來,玉米的種植麵積增長很快,並開始逐步取代傳統的黍類作物。1983—1984年度,玉米種植麵積已達589萬公頃,產量為792萬噸,與1950—1951年度相比,麵積擴大90%,產量增長近2倍。

印度玉米的分布十分廣泛,幾乎各邦均有種植,但絕大部分集中在北緯20°以北地區,其中北方邦、拉賈斯坦邦、比哈爾邦和中央邦的種植占全國玉米種植麵積的62.4%和產量的55.6%。

印度種植的玉米,多數與小麥、大麥輪作,6~7月初播種,9~10月收獲,生長期短,平均為100天,由於缺水少肥,單位麵積產量要比國外低得多。北方邦是印度最大的玉米生產邦,種植麵積約占全國的1/5,但產量僅占全國的12.8%,主要產區集中在亞穆納河與恒河的河間地上,其中密拉特、布蘭沙爾、阿裏格爾、埃達沃和馬普拉等縣約占該邦產量的一半以上。旁遮普和哈裏亞納邦生產的玉米主要用作飼料,種植地大多有人工灌溉,單位麵積產量較高,是北方地區的玉米高產區。南方玉米種植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和安得拉邦,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8.4%和12.3%,單產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進1倍。由於雨量的地區分布和季節分配的差異,在卡納塔克邦,一般在4、5月間的第一場夏雨時播種玉米;安得拉邦則遲至9月~10月季風退縮時種植。栽培方式大多采用玉米與豆類、芝麻以及蔬菜瓜果間作。這種耕作製度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也由於豆類作物的固氮作用,收到以田肥田、根除雜草之利。

印度的玉米生產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1961年首次從國外引進雜交玉米良種以來,已取得良好的增產效果。到80年代已推廣的高產雜交品種有:恒河5號、喜馬拉雅123號、阿姆貝爾(Amber)、維賈伊(Vijay)、基薩姆(Kisam)、索納(Sona),等等。這些雜交品種一般均比本地品種增產30~50%,有的產量甚至可達每公頃9000公斤。隨著高產良種的推廣,種植高產品種的麵積不斷增加,1966—1967年度僅21萬公頃,1980—1981年度已達140萬公頃,約占玉米總播種麵積的23.3%。倘若良種種植麵積進一步擴大,玉米產量還將大幅度增長。

(五)大麥

大麥是印度北部地區居民的輔糧,播種麵積和產量在穀類作物中僅占1.7%和1.9%,地區分布範圍大致與小麥相似,隻是由於大麥耐旱、耐瘠性比小麥更強,所以大部分種植在土壤肥力較差或海拔較高的地區。60年代以來,隨著小麥品種的改良和單產水平的提高,凡條件許可的地區,絕大部分已改種小麥。大麥的種植麵積從1950—1951年度的311萬公頃已降至1980—1981年度的180.7萬公頃,30年間縮減約2/5。

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是全國主要的大麥生產區,二者合占全國大麥種植麵積的65.7%和產量的67.7%。在北方邦,大麥主要集中在瓦拉納西、江布爾、阿澤姆格爾、加濟布爾、安拉阿巴德、伯利亞、普拉塔加爾、加瓦爾等縣。拉賈斯坦邦的大麥主要產區是烏代布爾、皮爾瓦拉、阿傑梅爾、巴利、棟格、齋浦爾、錫格爾、瑟瓦伊馬托布爾、珀勒德布爾、阿爾瓦爾和根加訥格爾等縣。

除上述2邦外,在中央邦、哈裏亞納、旁遮普、喜馬偕爾和西孟加拉等邦也有少量種植。雖然大麥的產量在糧食作物中比重較小,但商品率較高,全國約有2/5的產量可作商品糧供應國內市場,其中拉賈斯坦、北方邦和哈裏亞納等邦是商品大麥的主要供應者。

(六)豆類

印度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國家,豆類是居民飲食中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同時豆類作物也是印度保持和恢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徑。對比試驗表明,在印度穀類作物與豆類輪作,可使玉米增產17%,高粱增產23%,其他穀物增產35~45%,所以豆類作物在印度種植業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印度的豆類作物種類繁多,為數不少於30種,其中有些是印度的特有種,按種植麵積比重計,主要豆類作物如表33所示。

豆類作物按種植季節不同有春豆和秋豆之分。秋季豆類作物主要有鴿子豆、綠豆、烏豆、菜豆、馬料豆等;春季豆類作物主要有鷹嘴豆、豌豆和小扁豆等。種植麵積春豆略多於秋豆,前者約占豆類播種麵積的53.5%,後者為46.3%。1983—1984年度,印度豆類種植麵積為2341.4萬公頃,產量達1265.3萬噸,分別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麵積的17.9%和總產量的8.3%,其中以鷹嘴豆和鴿子豆最重要,種植麵積分別占豆類作物總麵積的31.2%和13.5%,產量分別占豆類作物總產量的37.5%和19.2%。

鷹嘴豆是印度最重要的春季豆類作物,種植麵積和產量約占春季豆類作物的58.6%和63.9%。鷹嘴豆是一種喜涼耐旱作物,一般在年降雨量350~510毫米地區生長良好,在生長期內雨水過多反而發育不良,初夏氣溫驟升也會縮短生長期而導致減產,因此鷹嘴豆的地理分布僅限於西北部平原和南部高原的幹旱區,同時由於其生長期較短(僅70~80天),通常作為穀類作物的茬口和填閑作物種植。在北部地區,它有時也與小麥、大麥、亞麻、芥菜等間作。1983—1984年度,全國鷹嘴豆種植麵積為730.8萬公頃,產量達475.4萬噸,其中80%的種植麵積和85%的產量集中在中央邦、北方邦、拉賈斯坦邦和哈裏亞納邦,朱木拿河和昌巴爾河沿岸各縣是鷹嘴豆的集中產區。

鴿子豆是印度最重要的秋季豆類作物,在豆類作物中僅次於鷹嘴豆居第二位。它是一種喜熱耐旱作物。6月~7月雨後播種,年底收獲,生長期為4至4個半月。通常與高粱、非洲黍、鴨腳粟、花生等間作。由於它植株高可達2.25~2.75米,因而也常作為甘蔗田和棉田邊緣的綠籬種植。鴿子豆是一種深根作物,主根長達2米,能深入深耕作層,有利於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蓄水能力,因而深得農民喜愛。長期以來種植麵積保持在300萬公頃左右,1983—1984年度種植麵積達317.5萬公頃,年產達244萬噸。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但以馬哈拉施特拉、中央邦、北方邦和卡納塔克邦種植最為集中,合計種植麵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73%和79%,其中北方邦的占西、安拉哈巴德、瓦拉納西和勒克瑙等專區是全國最重要的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