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經濟作物(1 / 1)

印度糧食作物 度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是印度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作物的重要部門,作物種類繁多,為數達百餘種。按用途分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六大類:纖維作物,主要有棉花、黃麻、洋麻、苧麻、豬尿豆和龍舌蘭;②油料作物,有花生、菜籽和芥籽、芝麻、蓖蔴、油用亞麻、紅花、向日葵和油菊;③糖料與煙草作物,甘蔗、甜菜和煙草;④飲料作物,茶葉、咖啡;⑤香料作物,胡椒、小豆蔻、辣椒、生薑、薑黃和印度蘭芹;⑥其他經濟作物,門類很多,主要包括熱帶、亞熱帶水果(如杧果、檸檬、椰子、香蕉、桔、橙等),蔬菜(如蔬菜、瓜類及馬鈴薯)和藥用作物(顛茄、麻黃、黑良菪及拔地黃等)以及橡膠等。在上述經濟作物中,尤以棉花、黃麻、甘蔗、茶葉、煙草和油料作物最為重要,其種植麵積大約合占經濟作物總麵積的2/3。

獨立以來,印度各類經濟作物均有較大發展,至80年代初,播種麵積達4600萬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麵積的1/4,比獨立初增長約1/3,其中油料和黃麻種植麵積增長較快,分別增長達45%和64%。相比之下,棉花則增長緩慢,自60年代以來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但在1950—1951年度至1960—1961年度的10年間,隻增長了約30%。印度的油料作物主要由花生、芝麻、油用亞麻、蓖麻以及菜籽和芥子五大油料組成,種植發展快、比重大、地區分布也最廣,常年約占經濟作物總種植麵積的35%。甘蔗自60年代以來迅速增長,目前已僅次於油料、棉花、茶葉居第四位。其他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作物、藥用作物,因對自然條件要求嚴格,有一定的適生地區,故分布不廣,種植麵積較少。

與糧食作物相比,印度的經濟作物生產具有分布的集中性和明顯的地域性。其中,棉花、黃麻、煙草、甘蔗以及一些種植園作物的產區,更具有種植麵積和產量占全國比重大、產量高和商品率高等特點。它們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往往要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0%,商品率達70~80%。這些經濟作物集中區的形成,誠然與各經濟作物對自然環境要求較嚴、選擇性強、適應性差有關,但與社會經濟技術條件諸因素的聯係更為密切,特別是獨立前已初具規模的那些傳統產區,如阿薩姆地區的茶園、恒河三角洲地區的黃麻、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邦的棉花等產區,出於宗主國對殖民地原料的掠奪而帶有片麵畸形發展的特點。

獨立後,隨著經濟作物生產規模的擴大,印度政府除恢複、調整和發展原有傳統集中產區外,還為平衡生產布局,因地製宜地開辟和建立了一些新的集中產區,如西北部的旁遮普、哈裏亞納邦的棉花區,古吉拉特邦的花生產區,以及半島南部的甘蔗、茶葉產區等。目前,全國的各經濟作物集中產區都已有一定規模,並實現了與加工工業的密切結合。如恒河三角洲黃麻產區的擴展,保證了加爾各答黃麻工業的原料供應;西部棉區的發展促進了孟買等地棉紡織業的增長。此外,在油料產地建立榨油工業,甘蔗產地建立製糖工業,煙草產地建立卷煙工業,茶葉產地建立製茶工業等等,也促進了經濟作物與相關的加工工業的共同發展。總之,印度經濟作物在布局上已日趨適應工業發展需要,並與加工工業在地區分布上相互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