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食作物 纖維作物

印度的纖維作物有棉花、黃麻、洋麻、苧麻、豬尿豆、龍舌蘭等,但以棉花、黃麻為主。它們是印度紡織工業發展的原料支柱。獨立前,印度的黃麻和棉花產量分別占世界黃麻和棉花總產量的95%以上和16~18%,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棉花和黃麻除供應本國紡織工業外,約有一半供出口。獨立後,由於印巴分治,主要棉、麻產區劃歸巴基斯坦,印度的種植麵積和產量銳減,一度成為世界主要棉、麻進口國。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目前黃麻初步已能自給,棉花則仍需進口部分長絨棉。

(一)棉花

棉花是印度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3.5%,在經濟作物中僅次於甘蔗、花生居第三位。1990年,全國棉花種植麵積達780萬公頃,約占世界棉田總麵積的23%,居世界首位;籽棉產量為541.2萬噸,次於中國、蘇聯、美國,居世界第四位。總的說來,印度的棉花產量尚能滿足國內棉紡織業的需要,但因所產棉花多為劣質中短纖維,為滿足國內生產優質棉織品的需要,也出口部分國產原棉以換取進口長絨棉。

印巴分治時,因富庶的西部棉花基地劃歸巴基斯坦,特別是長絨棉產量減少3/4,為維持原有棉紡織業的正常生產,印度每年需從國外進口20餘萬噸原棉。獨立以來,為解決棉花的供需失調,謀求自給,印度政府采取了以下發展棉花生產的措施:

第一,大力擴大棉田麵積。在1947—1948年度至1955—1956年度的8年間,棉田麵積從426萬公頃增至809萬公頃,增加383萬公頃,即增加了87%。在非糧食作物播種麵積中,棉花所占比重在同一時期內由21%上升至34%,大約相當於全國黃麻、甘蔗、煙草、菜籽、亞麻、茶葉、橡膠、椰子及咖啡等重要經濟作物之和。此後,雖然棉田不再擴大,常年保持在750~800萬公頃,但地區上則作了有利於增產的調整。自60年代以來,在一些高產棉區,如旁遮普、古吉拉特等邦,種植麵積分別增加1/3和4%,反之低產棉區,如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等,則分別下降7%和4%。

第二,提高灌溉棉田和長絨棉田麵積的比重。印度種植的棉花品種計有G.hirsntum、G.barbadense、G.arboreum和G.herba-ceum四大類,前二類為美洲品種,屬長絨棉;後二類為本地品種,是短絨棉。美洲品種多需人工灌溉,而本地品種則可在旱地種植,但是無論在單產還是原棉質量上,前者均優於後者。現將這兩類品種特性進行比較。

若要擴大長絨棉品種的種植,首先必須解決灌溉問題。60年代以來,主要是在人工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區開辟新區,老棉區隻有在灌溉設施得到改善後,才能擴大棉花種植麵積。目前灌溉棉田所占比重已由50年代的不足10%增至20%,長絨棉(絨長22毫米以上)種植麵積的比重也相應地從39%提高到50%。第二,改良品種,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印度的棉花單產水平很低,平均每公頃產皮棉不足100公斤,即使美洲品種的皮棉產量也隻及先進國家的1/8至1/10。近20年來,為提高單產水平,開始進行一係列品種改良,並通過G.hirsntum和G.barbadense的種間雜交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印度的棉花雜交品種不僅單產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且在質量上,特別是纖維長度上也有改善,例如1968年培育出的尚卡爾(Shankar)雜交品種,至1974年種植麵積已達38.5萬公頃,在水澆地上種植,每公頃可產籽棉30~40公擔,旱地上種植也能產籽棉11~15公擔,纖維長度也相應達到30.5毫米和26毫米。70年代末,印度又培育出瓦拉拉克斯邁(Varalaxmi)、雜交種391(Hybrid391)、P.R.S72等新雜交品種,這些品種都具有高產、早熟、大鈴、抗病害等特性,通過雜交品種的推廣種植,使印度全國的棉花單位麵積皮棉產量從1950—1951年度的每公頃86.4公斤上升至1979—1980年的162公斤,增長約87%。近20年來,雖然棉田麵積無顯著擴大,然而總產量卻不斷增長。

棉花原產於熱帶,是一種喜溫喜光的短日照作物,一般在年雨量500~8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20~35℃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最為適宜。棉花早期生長需充足的雨量,但開花結鈴後,則需晴朗幹燥的天氣。印度的氣候具備了棉花生長的有利條件。在西部和西北部,氣候幹旱、熱量充沛、日照充足,隻要人工灌溉即能穩產高產。在東部和東南部,幹雨季分明,也有利於安排棉花播種和收獲季節。此外,印度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又是棉花的原產地之一,因而有著悠久的植棉曆史和豐富的生產經驗,這些都是使棉花成為印度主要經濟作物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曆史條件。

印度的棉花地區分布相對集中。根據自然條件、植棉曆史和種植的品種,全國大致可劃分為4個棉區。

1.中部區

包括中央邦、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拉賈斯坦邦南部等地區。這是印度傳統棉花產區,棉田麵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3和1/2。這裏黑棉土分布較廣,夏季高溫,冬季氣溫不低於10℃,主要棉區集中在年雨量500~1250毫米的地帶,有灌溉的棉田僅占8%~14%。種植品種以G.herbaceum,G.arboreum為主,其次是G.hirsntum。由於品種和栽培條件不一,收獲期G.herbaceum一般為2月~3月,G.arboreum為11~12月,G.hirsntum為11~1月或12~2月。

馬哈拉施特拉和中央邦是全國主要棉花低產區,棉田麵積雖占全國的2/5,但總產量僅占1/4,皮棉單產僅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2,即每公頃65~75公斤。低產原因主要是:栽種低產中短纖維的旱作棉品種比重大,這些品種雖然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但需低密度種植,且單位植株產棉率不高。②每年6月至9月為雨季,因西南季風路徑和來臨遲早變化大,易遭旱澇災害,或使棉花生長前期遇旱,後期遇雨,尤其是高溫多雨季節病蟲害、雜草危害嚴重。③耕作技術粗放,大多為棉花與高粱、鴨腳粟等間作,缺少田間管理,廣種薄收。因此,加強品種改良,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棉田抗災能力,是扭轉該區棉花單產水平低,促使皮棉大幅度增產的主攻方向。

2.南部區

包括卡納塔克、安得拉、泰米爾納德和喀拉拉等4個邦。夏季月平均氣溫在32~35℃,冬季月平均氣溫不低於20℃,年雨量在500~1250毫米之間,有灌溉的棉田占15%。全年均可以植棉,但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大部分在12~2月水稻收獲後東北季風期間播種。種植品種以G.hirsntum為主,其次為G.arboreum和G.herbaceum。本區棉花播種麵積約占全國1/5,總產量占1/4,是全國第二大棉區。自60年代以來,隨著棉田灌溉設施改善,縮減了部分山地丘陵區旱地棉田麵積,擴大了科佛裏河三角洲、克裏希納河和戈達瓦裏河下遊平原的棉田麵積比重,雖然全區棉田的總麵積常年保持在155萬公頃上下,但產量已從1967—1968年度的14.3萬噸增至1983—1984年度的30.9萬噸,增長1倍以上,其中安得拉邦增長最快,同期內約增長5.5倍,單產水平至1983-1984年度每公頃達346公斤,已躍居全國之首。

3.北部區

包括旁遮普邦、哈裏亞納邦、北方邦西部和拉賈斯坦邦北部。本區位於恒河上遊衝積平原及各河間地。地勢平緩,有利於機耕和溉灌。土壤多為衝積土,土層深厚疏鬆,肥力良好。年平均氣溫約22~25℃,夏季高溫,最熱月為33~34.5℃(6月);冬季微冷,1月平均氣溫為12℃,但最低氣溫可達0℃以下。為滿足棉株生長期溫度要求,一般在4、5月播種,10月開始采摘,直至12月底收獲完畢。年雨量為300~700毫米,80%集中在7、8月份,對棉株生長發育有利,但雨量的年際、月際變率大,多數棉田仍需依賴灌溉。

本區是60年代後新發展的優質高產棉區,以種植優質長絨的G.hirsntum品種為主,由於灌溉設施完善,90%以上的棉田已獲灌溉,並有良好的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常年單產一般高於全國平均水產一倍以上。自獨立以來,棉田麵積已擴大近2倍,總產量也由1950—1951年度占全國的11%上升至1983—1984年度的25%,所產皮棉大部分投放國內市場,其中旁遮普和哈裏亞納二邦約提供全國商品棉的一半以上。

4.東部區

包括奧裏薩、比哈爾、阿薩姆、特裏普拉、曼尼普爾等邦。本區氣候高溫多雨,冬季月平均氣溫為17~20℃,最低氣溫不低於5℃,全年無霜,利於棉株越冬。年雨量為1200~4000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5~9月,前期多雨,有利棉花生長,後期多雨則導致蕾鈴脫落減產。該區原為印度最早栽培棉花的地區之一,中世紀聞名於世的達卡棉布就以其周圍地區所產棉花為原料,但由於該區水、土、熱等自然條件限製,以及殖民地經濟製約下大力發展水稻和黃麻,棉田日趨減少。直到目前,仍僅限於6月至11月在山坡旱地上種植,棉田少而分散,主要種植G.arboreum品種,單產水平低,播種麵積和產量僅占全國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