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麻
黃麻是印度東北部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印度纖維作物中僅次於棉花居第二位。黃麻是印度黃麻紡織工業發展的基礎,麻製品又是印度重要出口商品。目前,印度每年生產黃麻製品約120~130萬噸,占世界黃麻製品近1/3,其出口量占世界同類產品出口總量的2/5,所以黃麻種植在印度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
獨立前,印度的黃麻生產在世界上居壟斷地位。在1935~1939年間,印度黃麻產量約占世界黃麻產量的98%;至1947年,種植麵積已達77.3萬公頃,產量為127萬噸。在印巴分治以前,3/4的黃麻產區在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境內,而印度境內僅有32.4萬公頃,但是黃麻工業卻幾乎全部位於印度境內。分治後,印度黃麻工業每年需原料90~110萬噸,而印度所產不過30餘萬噸,因此獨立初期,印度黃麻產量僅能滿足國內所需消費量的1/3,每年需從東巴基斯坦進口大量黃麻。這不僅使印度要支付大量外彙,而且不能保證穩定的原料供應。為此,印度不得不努力擴大黃麻種植,增加黃麻產量。50年代種植麵積迅速擴大,自1947—1948年度至1956—1957年度,9年間種植麵積從26萬公頃增至76.2萬公頃,增長近2倍,同期總產量也相應地從30萬噸增至76.6萬噸,初步緩和了供需矛盾。60年代後期,國際市場上由於一度受黃麻代製品劇烈競爭,因而影響了印度黃麻工業發展,導致黃麻種植麵積和產量徘徊於65萬公頃和80萬噸上下。1976年後,國際市場對黃麻製品需求再度增加,印度的黃麻生產也開始回升,至1990年,種植麵積已達128.7萬公頃,總產量達162萬噸,創曆史最高紀錄。
黃麻是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期內最適宜的氣候條件是:氣溫在24~35℃,相對濕度80~90%,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同時還要求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土壤。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僅有利於黃麻生長,而且河網稠密,水量豐沛,也有利於黃麻洗濯加工和運輸。此外,這裏勞動力豐富,又近靠加爾各答這一印度最大的黃麻加工區和港口。因此,這一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麻產區。
印度種植的黃麻主要有2個品種,即:印度黃麻和中國黃麻(Corchoruscapsularis)。前者主要種植在易受水淹的河灘地(Bil)上,纖維質地柔軟,色澤淺白,為優質麻,種植麵積約占黃麻總種植麵積的75%;後者多種植於河岸和島嶼的高地(Chors)上,質地堅韌,但纖維較粗,種植麵積約占25%。栽培方式因品種而異,中國黃麻通常為小麥、煙草、大麥或蔬菜的後茬作物,3~4月播種,9~10月收獲;印度黃麻為水稻的後茬作物,2月播種,8月至9月收獲。最適宜的收獲時間為開始結穎果時,過早或過遲均會導致減產或降低纖維質量。
印度的黃麻種植區較集中,在全國355個縣中,隻有73個縣生產黃麻,其中14個縣為全國黃麻集中產區,其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占全國黃麻種植麵積的60%和總產量的65%。其中西孟加拉邦的24—帕加納斯、胡格利、納迪亞、傑爾拜古裏、庫奇比哈爾和迪納傑布爾等縣是黃麻重點產區,種植麵積一般要占耕地麵積的20%以上。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合計黃麻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和14%,其中布拉馬普特拉河下遊的卡姆魯普縣就占上述二邦黃麻總產量的1/4。此外,在加羅丘陵和卡恰爾縣,近年來黃麻也得到較快的發展。比哈爾邦的黃麻種植麵積雖占全國的17%,但因地勢較高,氣候較幹燥,土質粘重,單產一直很低,黃麻總產量僅占全國的11%。其中普爾尼亞是該邦黃麻的重點生產縣,總產量約占比哈爾邦的73%。此外,奧裏薩邦、北方邦、特裏普拉邦等地也生產小部分黃麻,但種植麵積和產量合計僅占全國的8%和10%。
印度黃麻生產的主要問題是單產水平較低,常年產量平均每公頃僅1250公斤,不到中國的1/4,僅及孟加拉國的3/4。若能提高至孟加拉國現有的單產水平,即使保持50年代種植麵積,印度也可達到80年代末的總產量。根據上述各產黃麻區的生產情況,從合理調整黃麻的生產布局出發,今後適當縮減自然條件及生產基礎較差、不宜發展黃麻的產區種植麵積(如比哈爾邦),加強老產區(如西孟加拉邦)的麻田建設,不僅有利於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更好地實行農田技術改革,達到穩產高產,而且也可以克服與糧爭地的矛盾。
二、油料作物
印度的油料作物種類很多,有花生、油菜籽和芥菜籽、芝麻、油用亞麻、蓖麻、紅花、向日葵、油菊(Nigerseed)等,常年種植麵積約1550~1600萬公頃。其中前5種油料作物種植麵積最大,分布最廣,是油料作物的主體,合計約占全部油料作物種植麵積的90%以上。此外,印度的植物油源還有棉籽和木本油料。棉籽數量巨大,產量相當於皮棉產量的2~2.1倍,年產量約250萬噸,但大部分供出口和作牲畜飼料,僅很少部分用來生產人造黃油。木本油料作物有椰子、油棕、油桐和油橄欖等,估計種植麵積為120~150萬公頃。其中椰子樹占木本油料作物總麵積的2/3以上,是南部沿海各邦的主要食用油源,尤以喀拉拉邦最為重要。近年來為開辟新油源,已開始利用娑羅雙樹籽生產娑羅油脂,並取得良好效果。
印度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國家,在飲食中,植物油是人體補充脂肪和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同時,油料也是榨油、肥皂、油漆、食品等工業的重要原料和各種機械的潤滑材料。因此,植物油料的生產和發展,不僅關係到廣大居民的飲食營養,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許多工業部門的興衰。獨立以來,印度油料作物生產有較大增長,至80年代初,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分別比獨立初期增長50%和90%,目前已成為世界主要油料生產國之一。其中,花生、芝麻、蓖麻產量居世界首位,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1/3;油用亞麻居第三位,占世界總產量的16%;菜籽和芥籽產量也僅次於中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一)花生
花生是印度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部油料作物的46%和65%。花生也是油料作物中的高產作物,單位麵積產量可達900公斤/公頃左右,比其他各種油料作物的單產水平高50%,因而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印度種植花生雖有400多年曆史(16世紀葡萄牙商人從巴西傳入),但是直至本世紀初,種植麵積也不過12萬公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西歐市場對花生的需求增加,才開始大量種植,至獨立初期,種植麵積已達440萬公頃,不到半個世紀麵積增加了3.7倍,躍居世界首位,成為世界最大的花生生產國。同時,由於花生比其他油料作物單產高、收益大,從而在油料作物種植麵積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0%上升至50年代的40%和70年代的47%。70年代以來,花生種植麵積已基本趨於穩定,常年保持在700~800多萬公頃之間,但產量仍不斷增長,1983—1984年度總產量已達728.4萬噸,占油料作物總產量的61%。
花生原產於熱帶地區,對熱量要求高,生長期內月平均氣溫需20~30℃。同時,作為旱地作物,花生能在年雨量500~750毫米地區生長,因此印度的花生產區一般分布在少雨地區,並作為秋季作物種植,6~7月播種,10~11月收獲。在泰米爾納德邦,由於該地氣候終年炎熱,在有灌溉設施的地區,也可以在2月至3月播種。花生根係發達,吸收力強,根係的根瘤又具固氮作用,因而常與高粱、非洲黍等雜糧或棉花及芝麻輪作、間作。無論輪作或間作,一般都可使其他作物增產30~40%。印度種植的花生品種主要有卡曼代爾(Carmandel)、孟買粗壯種(Bombaybold)、西班牙種(SpanishPeanut)和紅土著(Rednatal)等,前二種為叢生型,具有早熟(生長期為3個半月)、小莢、薄殼等特點;後二種為大莢、厚殼,生長期達4個半月。卡曼代爾種和西班牙種出油率高,種植麵積廣,是主要榨油原料。孟買種含油量小,籽粒粗壯、質脆,通常用於花生仁食品消費。
花生的地理分布很廣,除阿薩姆、曼尼普爾、那加蘭等邦外,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但是主要產區則集中於古吉拉特、安得拉、泰米爾納德、卡納塔克和馬哈拉施特拉等5個邦中,這5個邦種植麵積和產量合計約占全國的85%和86%。
古吉拉特邦是全國最大的花生產區,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占全國的1/4以上,其中卡提阿瓦半島和古吉拉特平原各縣約集中了該邦2/3的種植麵積和產量,朱納格特、拉傑果德、賈姆訥格爾及阿姆雷利等縣是全國著名的花生重點生產縣。這裏不僅花生的種植麵積比重大,約占耕地的40~50%,而且單位麵積產量高。泰米爾納德和安得拉邦是獨立以來花生種植發展最快的地區,種植麵積與獨立初相比,約擴大40~50%,常年種植麵積約保持在220~250萬公頃,總產量達250萬噸,在全國僅次於古吉拉特邦,絕大部分產區分布在尼爾吉裏丘陵地區。泰米爾納德邦的哥印拜陀、塞勒姆、蒂魯吉拉伯利和安得拉邦的奇圖爾、阿嫩達布爾、卡努爾等縣都是花生的重點生產縣。卡納塔克和馬哈拉施特拉邦花生種植麵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1/5,北卡納塔克高原和西高止山東麓一帶是主要花生產區,由於地處雨影區地帶,降水稀少,單位麵積產量較低。此外,中央邦、北方邦、拉賈斯坦邦和奧裏薩邦等是種植花生的次要產區,分布分散,產量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