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產的花生大約有75%供國內需要,古吉拉特、安得拉、泰米爾納德和卡納塔克等邦是花生貿易的主要供應者。隨著國內對花生油消費的日益增長,花生仁的對外貿易量大幅度下降,而印度的花生醬出口具有世界地位,其出口量約占世界總貿易量的一半,主要輸往東歐及蘇聯。
(二)油菜和芥菜
在油料作物中,油菜和芥菜的種植麵積僅次於花生居第二位,1979—1980年度種植麵積達34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菜籽產量為143萬噸,居第三位。
油菜和芥菜是印度最古老的傳統油料作物,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種植。不過當時僅限於醫藥和宗教禮儀上的應用,後來開始改為食用,油料才廣泛種植。目前,印度種植的油菜和芥菜品種主要有表40所列幾種。
除白芥菜籽因含油量較低,通常作為蔬菜種植外,其餘均作為油料作物種植。
油菜和芥菜都是喜涼作物,日平均氣溫在5℃以上即可出苗,開花結實以月均溫14~18℃最為適宜,因而大部分產區集中在印度北部,並作為春季作物種植。其種植方式可以是單一種植,也可以與小麥、豆類或大麥間作。北方邦是印度最大的菜籽和芥籽產區,約集中全國油菜和芥菜種植麵積的2/5和菜籽產量的1/3,尤以安拉阿巴德、阿格拉和法紮巴德3個專區分布最廣。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中央邦和哈裏亞納邦也是主要菜籽產區,其種植麵積和產量合計分別占全國的35%和30%。拉賈斯坦邦的珀勒德布爾、阿爾瓦爾、根加訥格爾縣;旁遮普邦的菲羅茲布爾、珀丁達、阿姆利則縣;中央邦的巴斯塔爾、莫雷納縣以及哈裏亞納邦的古爾岡和卡納爾縣等都是最重要菜籽生產縣。
獨立以來,印度的菜籽生產經曆了一個由飛速發展至逐步穩定的變化過程。在1974—1975年度以前,發展較迅速,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分別比獨立初期增長3/4和近兩倍;1975—1976年度創曆史最高水平,種植麵積達368萬公頃,產量為225萬噸。此後,種植麵積保持在310~360萬公頃,產量變動在140~195萬噸之間,由於單位麵積產量較低,菜籽產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由首位退居中國和加拿大之後,占第三位。
(三)芝麻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芝麻生產國,產量約占世界芝麻總產量的1/3。1988~1990年平均印度的芝麻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為233.6萬公頃和65萬噸。
印度種植芝麻曆史也較悠久,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500年即已引進種植。由於芝麻油油質清香,既是優質食用油,又是製造香料、藥品和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長期以來深受人民喜愛,全國各地普遍種植,而且所產芝麻也多供國內消費。
在印度的五大油料作物中,芝麻的單產最低,每公頃產芝麻近250公斤,僅及花生單產的1/3、菜籽和蓖麻籽單產的2/3、亞麻籽單產的4/5。因此雖然種植地區廣泛,但長期以來發展緩慢。1950—1951年度芝麻種植麵積已達220.4萬公頃,總產量為44.5萬噸,至80年代初麵積仍保持同一水平,總產量僅增長2%。在五大油料作物中,芝麻的種植麵積所占比重從50年代的18%下降到80年代的14%,芝麻總產量所占比重也相應地從8%降至6%。近年來,為改善芝麻單產過低的情況,已注意改良品種。目前已培育出Tmu1、Tmu2、T4、T12等新品種,其產量要比本地種高20~25%,為芝麻增產開辟了重要途徑。
芝麻是一種喜溫怕澇的旱地作物,要求熱量較高、土壤疏鬆、排水方便,在年雨量中等的地區生長良好。根據印度各地的不同生長條件,一般南部半島高原區多春季種植,北部平原區則作為秋季作物。西孟加拉、奧裏薩、北方邦、拉賈斯坦、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安得拉、卡納塔克及泰米爾納德等邦都是主要的芝麻生產區,合計約占全國芝麻種植麵積的92%和總產量的86%。其中北方邦的種植麵積要占全國芝麻總麵積的15%,但其中85%的芝麻種植是與其他秋季作物間作,所以產量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3%。東部沿海各邦一般采用單一種植,單位麵積產量也高,所以西孟加拉、奧裏薩和泰米爾納德3個邦種植麵積僅占全國的1/4,但產量卻占全國的2/5。此外,拉賈斯坦和中央邦的種植麵積合占全國的29%,但產量僅分別占全國的10.5%和7.6%。
(四)油用亞麻
油用亞麻是印度居第四位的油料作物,1983—1984年度種植麵積146.6萬公頃,占五大油料作物種植麵積的9.2%,總產量44萬噸,占世界亞麻籽產量的16.7%,僅次於阿根廷、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印度油用亞麻主要用於工業,很少食用。由於亞麻油具有速幹性,通常用作油漆、顏料、印刷油墨和防水布的添加劑。所產亞麻籽除供國內工業消費外,還有部分出口。
印度種植的油用亞麻有兩類,即:恒河型和半島型。前者主要種植在北部平原的衝積土地區,淺根、遲熟、產量高,但籽粒小、含油量低;後者多種植在南部高原黑土區,根深、早熟、含油量高。半島型種植麵積略高於恒河型,約占55%。
亞麻是一種溫帶作物,產區主要集中在北緯16°以北,多為春季種植。在栽培方式上,北方邦、哈裏亞納邦和旁遮普邦亞麻通常與春季作物間作,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中央邦和比哈爾平原區則以單一種植為主。全國大約80%的亞麻種植麵積和75%的亞麻籽產量集中分布於北方邦、中央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其中,北方邦的種植麵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的1/3以上,分布十分廣泛,幾乎全邦各縣均有種植。中央邦的亞麻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0%和27%,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的杜爾格、比拉斯布爾和巴拉卡德等縣。
(五)蓖麻
1988~1990年平均印度蓖麻的種植麵積為75萬公頃,蓖麻籽產量達47.4萬噸,均居世界首位。印度每年大約生產蓖麻油達4~4.2萬噸,其中約有45%供國內消費,用於生產尼龍纖維、塑料、肥皂、人造革、化妝品和藥品,其餘則主要輸往蘇聯、英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蓖麻油也是一種高級的低溫潤滑油,隨著它在精密機械以及航空方麵獲得廣泛應用,目前世界市場對這種油料的需求日益增長,因而印度蓖麻生產不斷發展。自獨立以後的30年間,蓖麻籽產量約增長了兩倍。
印度種植的蓖麻分多年生和一年生兩種。多年生蓖麻為喬木,樹高5~7米,樹幹胸徑達7~15厘米,當年種植即可結實,此後可連續收獲10年以上,但是油籽產量不高,每株結實僅200克至1公斤。農民栽種它主要用其葉片飼養蓖麻蠶,種植大部分集中在泰米爾納德邦地區。一年生蓖麻,又分紅莖型和綠莖型兩種,前者莖幹呈紅色,果實無刺;後者為綠莖,果實有刺。果籽含油量一般均能達到45~55%,是生產蓖麻油的主要來源。
印度的油用蓖麻分布很廣,由於各地季節和氣溫狀況不一樣,北部地區多作為秋季種植,通常與玉米、鷹嘴豆等間作,在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則沿河兩岸或甘蔗田周圍種植;南部半島區為春季作物,除馬哈拉施特拉邦為單一作物種植外,其他各地多與芥菜、豌豆、馬鈴薯等間作。
蓖麻生產分布較集中,全國約有80%的蓖麻麵積和產量集中在安得拉和古吉拉特2邦。前者種植麵積占全國的49.8%,但總產量僅占15%,主要產區集中在該邦西部的特侖甘納高原;後者麵積雖隻占全國的31.7%,但總產量卻占69.2%,其中古吉拉特北部平原生產全國蓖麻籽產量的一半。默赫薩納、克特、薩巴爾坎塔和巴納斯坎塔等縣是全國最著名的蓖麻籽集中產區。此外,奧裏薩邦、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也有蓖麻種植,但所占比重不大。
(六)其他油料作物
除上述五大油料作物外,印度還種植有眾多的其他油料作物,如紅花、油菊、向日葵、黃豆以及木本油料如油棕、油桐、油橄欖、椰子等,這些作物雖然種植麵積相對較小,但多數因需一定的適生環境或新近才引進種植,故產區較集中。1983—1984年度,印度紅花種植麵積79.9萬公頃,總產量達46.8萬噸,其中60%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30%集中在卡納塔克邦。油菊是不久前從埃塞俄比亞引進的,現在已在半島南部各邦推廣種植,1980—1981年度,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分別為59.8萬公頃和14.6萬噸,主要用作香料、顏料工業的原料,部分也作機械的潤滑油。向日葵和黃豆是印度的非傳統油源之一,為解決食用油的短缺,近幾年來正在印度北部大力推廣種植,1983—1984年度向日葵種植麵積和產量已分別達66.7萬公頃和27.1萬噸。木本油料中居首位的是椰子,其種植麵積約100萬公頃,年產椰果60億個。由於椰子是熱帶作物,因而主要集中在半島南部沿海地區,其中喀拉拉邦約生產全國椰子總產量的60%。喀拉拉邦除65%的椰子用作果品消費外,其餘35%的椰子用來榨油,因此椰子油也是喀拉拉邦居民的主要食用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