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食作物 糖料和煙草
煙草屬嗜好作物,甘蔗屬糖料作物,這兩類作物在印度栽培的種類比較單一,種植麵積和產量則在經濟作物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具有世界意義。
(一)甘蔗
印度的糖料作物包括甘蔗和甜菜2類。但甜菜是最近才開始引種,80年代種植麵積約數千公頃,產量僅5000噸,並且局限於拉賈斯坦邦的斯裏根加訥格爾縣一地種植,與甘蔗相比,無論種植麵積和產量都微不足道。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蔗糖生產國之一,近年來其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5。1990年,印度的甘蔗種植麵積已達343萬公頃,產蔗2.2億噸,折合粗糖(Gur)約2244萬噸。在印度農作播種麵積構成中,甘蔗僅次於糧食、油料和棉花居第四位。印度的甘蔗生產主要供國內消費,其中51%的產量為農民自製粗糖,30%由糖廠收購生產機製糖,其餘29%則留作栽培苗種。
據考記,印度是甘蔗的原產地。在印度北部一帶,遠古時期就有原始型的甘蔗生長。在吠陀文學中,也有甘蔗栽培和從中可提取汁液的記載。公元前3世紀,亞曆山大大帝所帥馬其頓軍隊的東征,促使甘蔗向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擴散,使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然而,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甘蔗仍未普及種植,國內所需食糖大多數須依賴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等地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廉價的人工合成阿尼林(苯胺)染料在世界市場上的出現和迅速地充斥世界市場,導致印度恒河中上遊平原原來的靛藍產區藍靛植物種植麵積銳減。與此同時,印度哥印拜陀甘蔗科學研究所適時培育出適應於印度北部種植的甘蔗高產新品種,從而使印度甘蔗生產開始迅速發展。1932年,印度為保護國內製糖工業,又實行食糖進口關稅,致使甘蔗種植更進一步得到發展,至30年代末印度甘蔗種植麵積和總產量就躍居世界前列。獨立後,甘蔗生產繼續穩步增長,50年代種植麵積為180萬公頃,60年代增至250萬公頃,70年代更增至290萬公頃,30年間增長約3/5,甘蔗產量也分別從700萬噸增至1200萬噸和1500萬噸,增長了約2倍。
甘蔗是熱帶和亞熱帶作物,性喜高溫、潮濕,具有生長期長的特性。由於甘蔗屬高稈作物,莖高根深,根係強大,吸肥力強,要求土壤深厚、肥沃,水肥充足才能高產。所以印度的甘蔗主要種植區是在年雨量1000~1500毫米的熱帶、亞熱帶衝積平原地區。按種植期長短,印度種植的甘蔗分埃克拉利(eklali,8~12個月)和阿達薩利(adsali,16~18個月)兩種。前者於熱季來臨前播種,後者則於7、8月間播種。全國收獲和榨糖季則開始於10月,一直延至翌年4月。印度種植甘蔗一般也采用截根苗法,但與古巴連續收割15~20年相比,連續收割年限很短,一般僅2~3年。近年來,90%以上的種植麵積已推廣種植高產雜交品種,如Co313、Co149、Co449和Bo10等。這些品種比老品種增產50%左右,含糖率可達18~20%,而且具有早熟、耐寒、抗病毒等特性。由於大力推廣良種,印度甘蔗的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從50年代的每公頃3000公斤增至70年代的每公頃5000公斤,但與古巴、印尼等單產高的國家相比,仍僅及那些國家的2/3。究其原因,除北部地區在冬季寒冷前需提早收割而影響產量外,主要是缺乏化肥、農藥及水利灌溉設施,多以傳統粗放的耕作為主。因此,加強蔗田農田建設,增施化肥,消除病蟲害,是實現甘蔗增產的主要途徑。
印度的甘蔗產區主要分布在巴特那以西、朱木拿河以北的恒河平原地區。由於甘蔗的單位麵積產值比大多數作物要高,80年代以來,在南部半島的灌溉地區也開始大麵積種植。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艾哈邁德訥格爾和科拉布爾地區,安得拉邦的維沙卡帕特南至格達瓦裏河三角洲之間的沿海平原,均已成為新發展的甘蔗生產基地。按邦而論,北方邦是全國最大的甘蔗集中產區,其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4%和44%。該邦除西部的幹旱區和西南部少數縣份外,幾乎均有廣泛種植,其中密拉特、穆紮法爾訥格爾、比傑諾爾、薩哈蘭普爾、代奧裏亞、克裏和莫拉達巴德等縣合占全邦產量的一半。自獨立以來,上述地區的甘蔗種植麵積已擴大了20~30%。馬哈拉施特拉、卡納塔克、安德拉和泰米爾納德等邦是新發展的甘蔗產區,60年代以來,種植麵積幾乎增加1倍,1983—1984年度已占全國甘蔗總種植麵積的24.5%,總產量的36.3%。此外,旁遮普、哈裏亞納和比哈爾等邦也是主要甘蔗種植區。不過,自“綠色革命”後,這些地區由於部分蔗田改種高產小麥,甘蔗種植麵積開始逐步減少。60年代以來,旁遮普邦減少1/3,哈裏亞納邦減少1/10,比哈爾邦減少1/5。目前3邦合計隻占全國甘蔗種植麵積的9.9%和總產量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