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食作物 飲料作物

飲料作物主要包括茶葉和咖啡兩種。

(一)茶葉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出口國,80年代初大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30%和出口總量的32%。茶葉在印度出口商品中居農產品的首位,占印度出口總值的1/10。印度的茶葉生產以種植園經營為主。與其他經濟作物的生產不同,其特點是產區集中、種植單一、生產規模較大、技術和經營管理較先進,同時商品化程度也較高。印度80年代中擁有的茶葉種植園已達8000餘個,種植麵積約40多萬公頃,從事茶葉生產的農業工人近80萬。

印度茶葉生產隻有百餘年曆史,1834年始從中國進口茶籽在阿薩姆地區試種,1837年後即轉為商業性種植。當時英國為減少對中國茶葉的依賴,同時也看到種茶是一種獲得高額利潤的產業,因此迫使英屬印度準許英人在印度經營茶葉種植園。為使茶葉種植業得到發展,規定凡開荒100~1000英畝(約合40.47~404.7公頃)者,租期可長達45年,並按生荒地或林地免收租金5至20年,期滿後還可留有總麵積的1/4免稅,餘者按1/4毛利征稅。由於實行這一措施,前往阿薩姆地區墾荒植茶的英國人紛至遝來,於是茶葉種植園迅速得到發展。1850~1871年間,茶葉種植園獲得迅速發展,數量由1個迅速增至285個,種植麵積由678公頃擴大至12677公頃。至1925年,種植園已達900餘個,麵積超過16.2萬公頃,茶葉出口量已躍居世界首位。獨立後,茶葉的種植麵積和產量仍繼續增長,1948年為31.5萬公頃,1971年增至35.7萬公頃,1990年已達41.8萬公頃;同期的茶葉產量也相應地從27.3萬噸增至43.3萬噸和71.7萬噸,40年間麵積擴大30%,總產量增長1.36倍。

印度茶葉的單產較高,每公頃達1700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0%,居世界各主要產茶園之首。茶葉高產的原因,主要是在自然環境適宜的地區實行種植園方式的專業化生產。種植園規模一般為50~60公頃,在阿薩姆地區平均可達200公頃,耕作集約,在耕耘、排水、除草、培育、采摘、樹形、整理、修枝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麵均受到科學技術管理和指導。阿薩姆的托克拉(Tokla)實驗站,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研究所之一,除從事上述研究和指導工作外,為提高茶葉質量,還進行茶樹的無性繁育工作。

茶樹是一種喜陰濕的熱帶、亞熱帶木本作物,一般要求年平均氣溫在12~16℃之間,尤以年平均氣溫15~20℃最適宜生長。茶樹生長期需較高濕度,一般要求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並且全年分配均勻,相對濕度保持在80%以上。此外,茶樹對土壤的要求是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在中性土壤上生長不良,堿性土則不易存活。印度東北部的山麓丘陵地帶,具備茶樹良好生長的自然條件。以傑爾拜古裏為例,6~9月茶葉采摘期間,氣溫變化於26~32℃之間,相對濕度高達90%;3~5月雖然氣溫驟升,相對濕度仍可達80%,有利葉芽萌發;山坡地一般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雖有機質不豐,但富含各種無機鹽類,其中大吉嶺地區土壤中富含鐵、磷、鉀等無機鹽類,為世界著名的優質茶區之一。

印度的茶樹有博赫阿型(bohea)和阿薩姆型(assamica)2個品種。前者為中國型,植株為矮小灌木,葉色深綠,多為革質,適應性強,可種植在海拔2400米的山地;後者係喬木,樹高10~15米,葉色淺綠,葉質柔軟,一般宜種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印度生產的茶葉大多加工為紅茶,其中阿薩姆型茶葉色澤橙紅鮮麗,浸泡濃度高,而且產量也高於中國型,因此種植麵積較中國型的大。印度茶葉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半島南部兩地。阿薩姆穀地是印度最大的茶葉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的75%,由於緯度偏北,采茶期一般在4~12月,其中7~10月為旺季,采摘量約占全年采摘量的75%。半島南部茶區產量約占全國的23%,終年可以采摘,3月至5月每周采摘一次,其他各月每隔10~14天采摘一次,因此單位麵積產量高於北部茶區,每公頃產茶葉可達1550~1600公斤。

阿薩姆邦是印度最大的茶葉產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4%,絕大部分產於布拉馬普特拉河上遊的拉金布爾、錫布薩格爾和達朗等縣,少量產於蘇爾馬河穀一帶(占該邦茶葉總產量的1/10)。茶葉生產在阿薩姆邦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收入約占全邦國民經濟總收入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