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加拉邦的茶葉生產居第二位,產量約占全國的20%,其中90%以上的茶葉種植集中於大吉嶺和庫奇比哈爾2縣,自西部的梅奇河至東部的賴達克河之間的山麓丘陵地帶遍布茶葉種植園,而大吉嶺縣尤以產優質茶著稱。
南部茶區以泰米爾納德邦最重要,產量約占全國的12%,其中尼爾吉裏和阿奈馬萊二縣集中了全邦茶葉產量的80%,其中尼爾吉裏縣的懷納德(Wynad)種植園生產的優質茶在前蘇聯和西歐各國市場上享有一定聲譽。喀拉拉邦是南部茶區另一個重要的茶葉生產邦,該邦茶葉產量約占全國的9%,科塔西姆、奎隆和特裏凡得琅等縣是主要的產茶縣。此外,印度其他各邦的縣,如卡納塔克邦的邁索爾和庫爾格縣,喜馬偕爾邦的坎格拉、曼提等縣,北方邦的登縣,比哈爾邦的蘭契縣等也有茶葉生產,但數量有限,合計產量僅占全國的4%。
(二)咖啡
咖啡是17世紀由一個名叫巴巴布丹·薩希布(BababudanSa-hib)的穆斯林苦行者傳入印度的。他從阿拉伯半島帶來的種籽,首次在卡納塔克邦的巴巴布丹丘陵試種。但是,咖啡作為商品作物種植則始於1798年,由東印度公司在特裏切裏縣的安賈拉康提試驗站試種成功。1830~1840年間,開始在印度南部推廣。1854年在卡納塔克邦的庫爾格縣建立了第一個咖啡種植園,此後在短短的25年內,咖啡種植園迅速擴及半島南部的所有丘陵地區。至1984年,咖啡種植園已達8萬餘個,雇傭工人25萬人,其中90%為10公頃以下的小型種植園,種植麵積達22.7萬公頃,年產咖啡豆10.3萬噸,其中一半供出口。
咖啡樹需要在年雨量為14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20~25℃的濕熱氣候條件下生長。3~4月間,高溫多雨有利於咖啡結實,12月收獲期則需天氣幹燥。在半島南部,除擁有適合於咖啡生長的氣候條件外,海拔800~1600米的丘陵山坡發育著排水良好的森林土,高大的喬木如銀白櫟、欖仁樹(Termialiabelerica)和闊莢合歡(Albizzialebbeck)等又能為咖啡樹提供遮陰條件。因此,印度咖啡種植園多集中在南部丘陵區。印度種植的咖啡樹主要有阿拉伯型(arabica)和羅伯斯特型(robusta)兩大品種。前者為耐寒型,通常種植於海拔1000米的涼爽山地上,質優但產量低,每公頃約產咖啡豆500~600公斤,目前約占全部咖啡種植麵積的55~60%;後者能適應濕熱氣候,一般種植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地上,質量較次,但產量高,有的甚至高於前者1倍以上,近年來種植麵積日漸增加。此外,印度也種植少量的裏比亞(Liberica)品種的咖啡。
在印度,咖啡樹通常種植3~4年後即可結實,此後可連續收獲50年以上。通常咖啡豆需經8~9個月成熟,阿拉伯品種約在10~12月采摘,羅伯斯特品種在1~3月收獲。在卡納塔克邦的一些低產地區,每年僅摘咖啡豆3~4次,而高產地區則可收獲10至12次,所產果實大部分以濕法加工成咖啡豆。
印度幾乎所有的咖啡種植均集中在卡納塔克、泰米爾納德和喀拉拉3個邦。卡納塔克邦是全國最大的咖啡生產邦,該邦約占全國種植麵積的58%和總產量的69%。其中吉格默格盧爾、庫爾格、哈桑、邁索爾和希莫加等縣是該邦咖啡的主要產區,其中尤以吉格默格盧爾和庫爾格縣分布最集中,兩縣合計約占該邦咖啡豆產量的70%,並且多為優質的阿拉伯品種。喀拉拉邦咖啡的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4和1/5,居全國第二位,該邦的咖啡生產高度集中於科澤科德、坎納諾爾和帕爾加特3個縣。泰米爾納德邦的咖啡占全國種植麵積的15%和產量的10%,其中一半以上產於尼爾吉裏縣,此外馬杜賴、塞勒姆和哥印拜陀也有部分種植。80年代初,在安德拉邦、尼科巴和安達曼群島也發展了咖啡種植,麵積已占全國的1%,但產量僅占全國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