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食作物 香料作物
印度生產的香料主要有胡椒、小豆蔻、生薑、薑黃、肉桂和芫荽籽等,其中胡椒、生薑、小豆蔻和肉桂的生產具有世界地位。印度香料以其優質聞名於世,自中世紀以來,一直被列為重要出口物資,80年代初每年香料出口值達6億盧比。
(一)胡椒
胡椒為藤本植物,藤長可達15米,常借助於氣根攀緣於喬木上,原野生於馬拉巴拉海岸的熱帶密林地區,現已廣泛采用人工栽培。栽種的胡椒3年後開始結實,第七年後達到豐產,25年後開始衰敗。印度的胡椒一般在5~6月開花,6~8個月後果實成熟,在山麓低平地區一般12月至翌年2月收獲,山地坡地地區則於2~3月采摘。果實曬幹後呈黑色,稱黑胡椒,去殼後的果仁呈白色,稱白胡椒。1980—1981年度,印度胡椒種植麵積達11萬公頃,產黑胡椒2.9萬噸,其中80%供出口,其產值約占印度香料出口總值的65%,目前印度出口的胡椒約占世界需求量的1/5,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
印度胡椒生產主要集中在喀拉拉和卡納塔克2個邦內,其中前者擁有全國胡椒總麵積的97%和產量的75%,以坎納諾爾、戈德亞姆、特裏凡得琅、奎隆和科澤科德諸縣為集中產地,約合占該邦黑胡椒產量的60%以上。卡納塔克邦的胡椒種植麵積僅占全國2.5%,但產量卻占全國的25%,主要產地為北卡納拉和庫爾格二縣。此外,泰米爾納德邦也有少量胡椒種植。
(二)小豆蔻
小豆蔻有“香料皇後”之稱,其籽粒含有2~8%的烈性芳香油,在世界上被視為名貴的調味香料。在印度,小豆蔻在香料作物中的地位僅次於胡椒,每年產量的一半供出口,其出口值約占香料出口總值的22%。
印度是小豆蔻的原產地之一,自古以來在半島南部和斯裏蘭卡等地就有種植。它的生長條件與咖啡、胡椒的相仿,一般來說,最適宜在海拔800~1600米的熱帶雨林區生長。由於性喜耐陰,通常種植於天然喬木林下或與椰子、其他果樹間種。小豆蔻為灌木作物,通常栽培3年後開始結實,7~8年後達到豐產,每年4~8月開花,3~4個月後結實,從8月至翌年1月每隔半月至1個月采摘一次,平均每公頃可產小豆蔻籽62公斤。
1980—1981年度,印度小豆蔻種植麵積達8.77萬公頃,產量約5500噸。在地區分布上,幾乎全部集中在半島南部的喀拉拉、卡納塔克、泰米爾納德3個邦的丘陵地區。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種植麵積占全國的52%,產量占41%。其中戈德亞姆縣是小豆蔻的最集中產區,約占該邦種植麵積的94%和總產量的84%。此外,埃爾訥古勒姆、帕爾加特、科澤科德和坎納諾爾等縣也有少量種植。卡納塔克邦的小豆蔻種植麵積與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1%和48%,該邦98%的種植麵積和產量集中分布在庫爾格、哈桑和吉格默格盧爾3個縣內。泰米爾納德邦小豆蔻種植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6%和10%,其中2/3的麵積和3/4的產量集中分布在馬杜賴地區。
(三)薑
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以其芳香性塊莖作調味之用。在印度幾乎所有熱帶、亞熱帶地區均有栽種,種植麵積約2.5萬公頃,產量達4.1萬噸,其中喀拉拉邦擁有全國生薑種植麵積的45%和產量的70%。生薑除滿足國內消費外,通常有1/5製成幹薑供出口,至今印度仍是世界最大的幹薑出口國,常年出口量達5000~6000噸,主要銷向西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