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經濟作物(2 / 2)

香蕉在果類作物中居第二位,種植麵積約24萬公頃,總產量達365萬噸。58%的麵積和70%的產量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泰米爾納德和喀拉拉3個邦內,此外,阿薩姆地區、古吉拉特邦等地也有少量種植。

印度的柑桔有四大品種,即:柚、檸檬、酸橙和甜橙。全國柑桔主要產區中,北部集中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地帶,尤以阿薩姆穀地為主;南部產區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的庫爾格縣,喀拉拉邦沿海以及泰米爾納德邦的尼爾吉裏丘陵。柑桔除供國內消費外,也部分加工成罐頭或原汁出口。

2.蔬菜

印度的蔬菜作物可分冬菜和夏菜兩大類。冬菜主要有花椰菜、抱子甘藍、球莖甘藍、蕪菁、食用甜菜、胡蘿卜、四季蘿卜、蔥、蒜、菊苣、獨行菜、朝鮮薊、菠菜,以及蘭芹、蘆筍、菜豆、法國菜豆、豌豆、番茄等;夏菜有南瓜、葫蘆、絲瓜、黃瓜、刀豆、辣椒、茄子、秋葵、馬齒莧、莧菜、酸漿、薯蕷和紅薯等。印度的蔬菜作物雖然品種很多,而且一年四季皆有收獲,但種植麵積僅50萬公頃(不包括馬鈴薯),除大城市附近如加爾各答、孟買、德裏、馬德拉斯等城市的郊區有少量專業農場種植蔬菜外,大多作為農家副業零散種植。

3.馬鈴薯

馬鈴薯在印度被列為蔬菜作物一類。它既可作菜肴,又能當糧食,每當瓜菜或糧食短缺期間,常能作為替代品進行調劑,同時由於它的單位麵積產值較高,因此近年來在印度得到積極發展。馬鈴薯傳入印度大約始於17世紀初期,當時隻有少量種植,以供歐洲殖民者需要,後來逐步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家庭中,直至本世紀初才被廣大人民所接受。此外,馬鈴薯單產高,適應性廣,莖葉可作飼料和有機肥料,因此種植麵積逐步擴大。1950—1951年度,種植麵積已達24萬公頃,產量達166萬噸;至1980—1981年度,馬鈴薯種植麵積更達71萬公頃,產量達850萬噸,30年間麵積增長近2倍,產量增長達4倍,種植麵積已超過其他各類蔬菜的總和。

馬鈴薯是一種喜涼作物,在印度的自然條件下,大多限於冬季種植。為避免外來品種因氣候炎熱而退化,除了在北部西姆拉山區開辟育種基地外,育種學家也開始積極培育適應印度自然環境的雜交品種。目前已培育出早熟的庫夫裏(Kufri)、昌德拉穆基(Chamatkhi)、庫夫裏·阿蘭卡爾(KufriAlankar),中熟的庫夫裏·查馬特卡爾(KufriChamatkar)、庫夫裏·希特曼(KufriShitman)和遲熟的庫夫裏·辛德胡裏(KufuiSindhuri,DN1645等雜交品種,由於這些新品種的推廣,全國馬鈴薯的單產已由50年代的6600公斤/公頃提高到70年代的12500公斤/公頃。

全印度各邦幾乎都有馬鈴薯種植,尤以城市郊區最為集中,但北方邦和比哈爾邦是全國主要馬鈴薯生產區,合計種植麵積和產量約占全國一半以上;其次是西孟加拉邦,約占全國12%的麵積和18%的產量;此外奧裏薩、旁遮普、中央邦、阿薩姆、馬哈拉施特拉、古吉拉特等邦的馬鈴薯生產也較重要,麵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5%。

(三)藥用作物

印度的藥用作物很多。據印度的藥典和民族醫學工作者統計,全國藥用作物計2600餘種,其中屬於基本藥材的作物就達311種,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均有。因經濟價值高而廣為栽培的重要藥用作物有金雞納樹、印度蒔蘿、顛茄、麻黃、黑良菪、牛膝、山梗菜、拔地黃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種植規模一般較小,大多是利用田頭、地邊和山坡地種植,唯有金雞納樹則主要以種植園方式生產,以半島南部為主要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