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畜牧業(3 / 3)

印度其他牲畜尚有馬、騾、駱駝和驢等,合計約400萬頭。馬、騾和驢是農村和山區的重要役畜,駱駝則是幹旱的西北部幾個邦的運輸工具,養馬業中,65%的馬和矮種馬產於北方邦、中央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本地馬屬山區小型馬,如旁遮普邦的斯比底馬體高僅130厘米,體重270~360公斤,毛色較雜,較耐粗飼,善於在崎嶇山路上馱運。騾主要產於北方邦和旁遮普邦。駱駝產於印度西北部,如拉賈斯坦邦、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驢分布於北方邦、拉賈斯坦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

在印度各類牲畜中,總頭數的96%飼養於農村,隻有4%分布在城市郊區。但是近10多年來,隨著城市、工礦區的發展,城市副食品供應,尤其是肉、蛋、乳類的供應壓力越來越大,鑒於鮮活畜產品不耐儲藏、不易運輸,且運費多,成本高,若運距過長,不僅供應不及時,而且還蒙受經濟損失,因此各大城市如德裏、加爾各答、孟買等附近的城郊畜牧業場有較快發展,特別是乳牛業發展較快。

四、畜牧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措施

據記載,印度在5千年以前就已有畜牧業,並開始飼養家禽;17世紀開始飼養乳牛並進行牛的選種工作,改善飼養管理,進行牛奶品質評定等。但是,由於印度長期的封建統治,殖民主義經濟的束縛,畜牧業發展緩慢,長期以來經營方式停留在簡單粗放的狀態。獨立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麵發展,要求畜牧業能提供更多的牛奶、役畜、肉類產品及其他畜產品。近20多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逐漸建立了專業性的乳牛場及乳製品加工企業。其中有養牛不到10頭的小型乳牛場,也有養乳牛在千頭以上的大型乳牛場。後者往往既擁有飼料基地,又有良好的管理條件,專業性較強。此外,尚有乳牛聯合企業,實行乳牛飼養和乳品加工聯合經營。但從目前看,印度畜牧業的發展還比較緩慢,人均畜產品生產水平較低,除人均奶類占有量較高(60.7公斤)外,其他都大大落後於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水平。如1990年統計,印度按人口平均畜產品產量:肉類2.4公斤、雞蛋1.29公斤、牛奶31公斤,而同時的世界人均肉、蛋、奶產量分別為33公斤、6.7公斤和89.8公斤。因此即使僅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而論,也必須發展畜牧業。但是,畜牧業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

1.由於過度放牧,草地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牲畜飼料不足。若把全印牲畜按國際標準折算,全國共有2.7億頭牛單位,在僅占全國麵積4.5%的天然草地上放牧,平均每公頃土地要負載19.28頭牛單位的牲畜(或者說每頭牛單位隻占有0.05公頃的放牧地),即使再加上尚可利用的矮灌木林、撩荒地及一些林間空地,所有能供放牧的土地最多也隻有1億多公頃。按牲畜所需放牧地的標準計算,一頭牛在幹旱、半幹旱地區約需1.5~2公頃;年降水量1000毫米地區為1公頃;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地區隻需0.5公頃。印度的放牧地無論如何也負載不起現有牲畜的啃食和踐踏。如位於幹旱地區的拉賈斯坦,每頭牛單位牲畜的放牧地約為1.28公頃。由於畜群過多,剛萌發的牧草就被饑餓的牛羊啃食掉,導致土壤侵蝕加劇,肥力減退和草質退化。因此,印度的畜群常處於半饑餓的狀態之中。

2.農、林、牧爭地,飼料基地不足,更造成了飼料的缺乏。印度為了滿足由於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糧食生產的需要,不斷擴大耕地麵積,使本來可以種植飼料或牧草的土地大量減少,耕地麵積已從50年代初的1.3億多公頃增加到80年代初的1.7億公頃左右。雖然許多農作物的秸稈可作為牲畜的飼料,但由於水稻、小麥等細糧作物種植麵積增加,其副產品用作飼料量少質差,而且有1/5左右的秸稈、葉用作燃料(據估計,每年燒掉的植物性燃料達3000萬噸),因此隻有一半左右的農作物秸稈可作為飼料利用。畜群增加而飼料基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牲畜質量下降。如印度每頭乳牛的產乳量很低,1981年平均為505公斤,僅及世界平均數的26.4%,或日本的11%和美國的9%。此外,牛群中大量老牛、病牛的存在更增加了飼料的負擔,它們既不能拉犁、又不能擠奶,按宗教的禁忌又不能屠宰,隻能任其自由遊蕩、取食,從而影響了牛的質量的提高。

由此可見,印度的畜牧業發展不在於單純地提高牲畜的數量,而主要在於提高牲畜的質量,如飼料的保證供應,優良畜禽品種的繁育,牲畜疾病的防治等。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在第三個五年計劃以後的曆次五年計劃中,對畜牧業發展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在“四五”(1969~1974年)中,要求畜牧業平均每年以5.5~6.4%的速度遞增,使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12%。又如1981—1982年度,為發展畜牧業,國家曾撥款1.6億盧比。綜觀印度畜牧業的發展,其措施主要有:

1.擴大飼料來源

印度天然草地資源較少,因此必須注意現有草地的保護、改良和利用。首先對牧草地進行了全麵的調查,了解各地牧草覆蓋率、產量、土壤類型以及牧草營養價值等,對牧草地的生態係統進行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利用草原、確定放牧時間及載畜能力、種植高產的優良牧草等建議。如在幹旱、半幹旱的拉賈斯坦邦等地種植抗旱耐牧的優良野生牧草——蒺藜草,1~3年後可提高牧草產量8~10倍。在旁遮普、北方邦、中央邦、泰米爾納德及卡納塔克等邦普遍種植抗熱、抗旱的優良豆科牧草,如亞曆山大三葉草、花苜蓿等。除開墾荒地種植飼料外,還實行糧食和飼料輪作、套作,同時采用開辟林間牧地、利用農作物收割後的休閑地及村邊和田邊地角放牧,以解決飼料不足的困難。此外,還製定飼料發展規劃,其目的是在農村建立飼料和牧場示範基地,為農民提供飼料種子及種植飼料所需的工具。全國除那加蘭邦和一些直轄區外,到1980年初,已建立了150個左右的畜牧飼料示範基地。

2.改良畜、禽品種

首先,建立育種工作組織。從“一五”開始提出了關鍵村規劃,建立育種中心站,每一中心站管轄4個關鍵村(凡一村或附近數村有5000頭3歲以上能繁殖的母牛,即可被確定為關鍵村)。到1977—1978年度,關鍵村總數已達512個。通過規劃建立了中央畜種培育中心、奶牛繁殖場、水牛育種場以及在職訓練中心等。政府關心每一個關鍵村中牲畜的飼料價格、傳染病控製、牲畜和畜產品(如奶類、乳酪)的銷售,並設有配種站,配備優良種公牛,部分采用人工授精。在綿羊及山羊的飼養方麵,也建立了許多種羊飼養場,在希薩爾還建立了由澳大利亞援建的飼養中心。改良家禽方麵,成立了家禽改良站,每站管10個村,並設有示範養雞場。在德裏、加爾各答、孟買等大城市建立了種雞場。

其次,引入國外良種,進行雜交改良。集約化養牛發展規劃重點在於培養良種。為了增加產奶量,育成適應印度具體條件的新品種,過去曾引進娟姍牛,70年代以來又引進英國的黑白花牛、瑞士褐牛與丹麥紅牛等與本地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如阿拉哈巴德農業研究所用娟姍牛與本地信德紅牛雜交,產奶量提高了2倍多;又如印度乳業研究所采用瑞士褐牛與本國的薩西瓦爾種雜交,雜交第一代牛產奶量達3200多公斤,也比原來的品種產奶量提高2倍。由於水牛產奶量高且質優(母水牛隻占產奶牲畜的38%,但所產牛奶卻占總產奶量的54%),奶中含有豐富的脂肪,所以70年代以來水牛的發展得到重視。“四五”期間製定了一個全印水牛協作研究計劃,目的在於選擇良種、進行育種方法研究等。該規劃還規定,將奶牛場的良種小水牛(6個月或6個月以上的水牛)供應全國各地及飼養牛的合作組織機構。對遊牧的畜群育種工作也進行了規劃,為安得拉、拉賈斯坦、北方邦和古吉拉特等邦的遊牧畜群更新品種,提供較好的種牛和獸醫條件。在綿羊種質改良方麵,主要引進美利奴羊、伯利考斯羊、邊區萊斯特羊和考力代羊進行雜交改良。雞的雜交改良主要利用澳洲黑、洛島紅和白來亨雞進行。為了鼓勵農民飼養商品化家禽的積極性,政府建立了100多個集中的家禽發展區和60多個飼養生產中心。在哈裏亞納邦的古爾岡縣,與外資合辦一個商行,供應優良種禽。另在德裏、孟買等地建立家禽育種場,這就為給市場提供更多的禽肉和禽蛋創造了條件。

此外,政府還定期舉辦畜、禽展覽會和評比會,以促進畜禽改良工作的開展。

3.重視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

印度是亞洲牛、水牛、羊、豬等牲畜口蹄疫流行最嚴重的國家,每年幾乎有幾千個發病點;印度還是亞洲各國中牛瘟比較嚴重的國家;此外,羊痘的死亡率也極高,常給印度養牛業造成巨大損失,家畜的寄生蟲病等疾病也相當普遍。

為此,印度成立了獸醫研究所以及邦屬的生物製品站,並由獸醫院及其周圍的獸醫診所協作進行動物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接種工作。從60年代中期起,已試製成功治療口蹄疫的疫苗,並已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為了預防牛瘟的流行,從1954年起開始進行全麵預防注射,使牛瘟發病率得到控製。對於體外寄生蟲病,則多由民間自行防治。目前,全印度已有獸醫診所6000多所,它們擔負起牲畜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接種工作,有的牲畜疾病已得到控製(如非洲馬瘟),有的疫苗還正在研究中(如治療羊痘的疫苗)。